摘要:从职教园区高校实验室的灯火通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温暖光影;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科技之光,到企业车间里忙碌的身影;从校园教室的明亮灯光,到医院诊室的柔和光线——这千盏灯火,不仅照亮了新区的夜空,更照亮了民生福祉的温暖底色,映照着万家忧乐系心头的为民初心。
夜幕初垂,兰州新区的灯火次第亮起。
从职教园区高校实验室的灯火通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温暖光影;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科技之光,到企业车间里忙碌的身影;从校园教室的明亮灯光,到医院诊室的柔和光线——这千盏灯火,不仅照亮了新区的夜空,更照亮了民生福祉的温暖底色,映照着万家忧乐系心头的为民初心。
“十四五”期间,兰州新区以“一年不落办实事,一步一阶惠民生”的韧劲,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次创新、每一个温暖故事,都在生动诠释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深刻内涵。
就业创业:筑梦新区的时代答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五年来,兰州新区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2.14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以内。
负责1-3号棚管理的马勤梅
在西岔镇新盛村的乡村就业工厂里,村民马勤梅一边熟练地进行香菇分拣,一边欣慰地说:“以前要去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授人以渔”更需“造舟为桥”。新区获批27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10个,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65万人次,成功引导1.7万人自主创业。在孵化大厦内,许芳创办的淘学岛(甘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10项专利,她激动地表示:“从低成本、服务要素全的孵化办公场地到稳岗返还补贴等各类政府性补贴,新区给了我们敢闯敢干的底气!”五年来,新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贷款3.41亿元,直接扶持542人创业,扶持小微企业590户,发放稳岗返还补贴5800余万元,助力5.3万余名企业职工稳定工作岗位。
更令人欣喜的是,“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已在新区全面成形。建成1个人力资源市场、12个零工市场(驿站),打造了“政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零工驿站”的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五年来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近20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5.7万个,吸引45万人来新区求职。正如一位求职者所言:“这里不仅是西北地区发展的热土,更是我们普通人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社会保障:兜底民生的温暖防线
从陇南山区搬迁到兰州新区,新苑村党支部书记杜生杰经历了从“忧居”到“优居”,他深有感触地说:“从过去吃水难到现在通自来水,从土路到柏油路,新区没有把我们当外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兰州新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89元提高到700元,增长18.8%,3595名农村特困和一二类低保对象通过政策兜底实现稳定脱贫。在智慧社会救助平台的大屏幕上,动态监测的低收入人口信息实时跳动。彩虹城中心社区公共服务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张海翠介绍:“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我们优化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流程,压缩了办理时限,取消了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大大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
社会救助正从“保生存”向“防风险”“提质效”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提供“四个一”照料护理,实现了从关注困难群众物质需求向注重物质与精神需求并重的转变。结对帮扶干部周敏每月都会探视独居老人王好德,他动情地说:“帮他修水管、陪她聊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现在他见到我就笑逐颜开。”这样的温情场景,正是“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生动局面的真实写照。
社区幸福食堂用餐一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新区通过金融支持、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人才支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在瑞岭社区幸福食堂里,71岁的孙正军端着盛有两荤一素的餐盘满意地说:“一顿饭只要8元,吃得暖心又健康,这里的服务真是想到我们老人心坎里了。”目前,兰州新区已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建成63家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老年助餐点16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原居安老”成为现实。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区建立了特殊儿童“资金+物资+服务”的关爱服务保障体系,978名困境儿童被分类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在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听障儿童小林(化名)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已经能够清晰地说出“妈妈”。他的母亲热泪盈眶:“以前不敢想象孩子还能正常上学,现在看到他一天天进步,终于有了希望和未来。”镇(中心社区)和村(居)委会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工作,委托照护协议签订率达100%。
教育提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兰州新区第四小学的创客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地设计3D模型;在全国第十六届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上,作为连续8年参与这一全国性盛会的“常客”,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新区分校的学生再次斩获大奖,充分展现了新区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兰州新区第四小学的学生正在设计3D模型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国家大计。”五年来,兰州新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通过新建中小学校,持续增加学位数,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兰州新区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创建德育六星校6所、省级文明校园4所、语言文字示范校46所、民族团结和国防教育示范校2所。
教师是立教之本。新区深入实施“雁阵工程”“青蓝工程”,建立26个骨干教师工作室,3个名校长工作室,培育出1068名骨干教师。先后有25名教师获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园丁奖”等荣誉称号。1名教师被认定为新时代陇原名师培养对象,2名教师被认定为新时代陇原名班主任培养对象,1名校长被认定为新时代陇原名校长培养对象。
在兰州新区瑞岭名郡学校,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进教师“亮相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学校“决战课堂提质效”的生动实践,更是新区教师培养体系的缩影。数学课堂上,吕银录老师执教的《相反数》引人入胜。他巧妙地运用数轴模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逻辑之美。“原来相反数就像镜子里的影像,既对立又统一!”一名学生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这些教育骨干如星星之火,在新区教育沃土上形成燎原之势。从教坛新秀到教学能手,从跟岗学习到独当一面,新区正以系统化的培养体系,打造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区还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成覆盖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万兆到区、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目标。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荣获“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称号,展现了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显著成效。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兰州新区正以扎实的步伐,书写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组组亮眼的数据,都在诉说着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教育奇迹。
健康守护:医防融合的创新实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五年来,新区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8.3%,推动资源总量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开放住院床位2146张,较“十三五”末增长67%;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458人、注册护士1775人,分别增长82%和79%。
秦川中心卫生院放射技师正在为村民何成秀做CT检查
“以前看大病要奔波百里,现在镇卫生院就能做CT,真是太方便了。”秦川镇西昌村村民何成秀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
在获批全国首批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后,新区更是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双循环”医防协同新格局。走进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各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数据,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吕军介绍:“自2022年4月开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截至2025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双向转诊病人13792例。”
对内,新区打造以“大健康服务为导向、医疗共同体为平台、签约服务为抓手、绩效考核为杠杆、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督导与疾控监督员为保障”的内循环体系;对外,新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基层联动、群众参与”的外循环机制——这一创新实践获得央视《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栏目三次专题报道,广东、青海、贵州等全国100多个考察团专程前来观摩交流。
医保改革的突破同样令人振奋。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医共体医保打包预付,累计预付资金达1.3亿元。“这一改革让医院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中,正在逐步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兰州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贾崇清说。得益于系列创新举措,新区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评价第一名,累计获得奖励资金637.32万元。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是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2个,累计签约36.57万人。“西岔中心卫生院罗照宁医生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不仅定期上门,还教会了我很多健康知识。”家住文曲湖景园小区的王锡莲动情地说。通过“特别关注、重点管理、定期随访、常规服务”的四级精准管理,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
急救网络的完善则为群众筑起了生命防线。“从心梗引发不适,拨打120到送至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抢救只用了10分钟,医生说我捡回了一条命。”市民张先生的亲身经历,正是新区急救网络高效运转的生动注脚。以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为例,这里通过构建“5G智慧急救体系”,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救治模式——救护车上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至医院急诊科,医生可提前制定抢救方案。截至目前,新区已建成5个标准化急救分站,120呼救10秒接听率、3分钟出车率均达98%,成功打造“黄金10分钟急救圈”。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兰州新区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书写着医防融合的“新区样本”。
从兜底保障到品质生活,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共享,兰州新区的民生实践深刻印证着“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真理。当高质量发展的温度与百姓的幸福感同频共振,当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精准回应着群众期盼,这座年轻的国家级新区便真正做到了——“千盏灯火收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历史交汇点,兰州新区将继续以民心为卷,以实干为笔,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书写更有温度、更富质感的民生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新区力量、展现新区担当。
来源:兰州新区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