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10万的医美成本仅1万, “高端变美”全是中介和包装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21:13 1

摘要:你的脸,正在被谁 “操盘”?美容院号称进口上千的肉毒素,实则是成本20元的黑作坊产物?

引言:花10万做的医美,成本仅1万?9万全进了 “熟人” 口袋!

图源:澎湃新闻

你的脸,正在被谁 “操盘”?美容院号称进口上千的肉毒素,实则是成本20元的黑作坊产物?

图源:新京报

挂着 “专利医师” 头衔的人,只是一个会背诵推销话术的中介?

图源:央广网

这不是戏剧情节,而是医美机构的日常操作。中介引流造噱头,医师资质靠包装,专利宣传全靠编。

“变美” 生意沦为收割套路,无数人的脸成了商家的 “试验田”

两大骗局

假医师与假产品的双重收割

医美机构的套路里,最致命的就是 “人货两虚”,一边用 “话术大师” 伪装专业,一边用 “AB 货” 偷梁换柱,双重陷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不少机构的 “金牌医师”“首席咨询师”,本质其实是经过严格话术培训的推销员

图源:央广网

他们从不主动提及《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等核心资质,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相关认证,却擅长用 “中国xx协会会员”“独家抗衰方案” 等说辞精准刺激消费者神经。

在这些医美机构,咨询师的核心 KPI 是 “升单拔单”,先报高价制造 “高端感”,再以 “老客户福利”“今日特惠” 等名义给出折扣,用其他项目不断堆积成交单价,以完成自己的KPI。

图源:央广网

至于医疗技术是否达标、方案是否适配,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附属项

不少医美机构,不是按照客人的脸去定制医美方案,而是派出这些所谓的“医师”去制造所谓的“容貌焦虑”,再“量身定做”顾客的医美方案。

图源:法治日报

更荒诞的是,行业内流传着 “三天速成医美师” 的潜规则:一些操作人员仅接受基础注射培训就上岗。

图源:央视新闻

所谓的 “专业诊断”,不过是背诵统一脚本,连皮肤肌理、过敏风险都无法准确判断。​

你以为躺在手术台上用的是说明书上的进口针剂?大概率是被掉了包。

重庆警方 2024年查获的一起医美假货案揭开了行业黑幕。

某医美机构给消费者展示的是合规进口肉毒素,实际注射的却是江西某窝点生产的 “三无产品”,成本仅60几元,终端售价却高达数千元,溢价超百倍。

图源:澎湃新闻

这类 “AB 货” 套路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仪器摆着正版样机供消费者查验,实际操作时换成无认证的山寨设备。

药品展示完整正品包装,注射前悄悄换成走私水货或假货,甚至有机构将过期药品换瓶后继续使用。

不少消费者“花高价办坏事”。明明打的是“进口瘦脸针”,打完之后“脸歪嘴斜”,就医后才知道注射的劣质药剂,肉毒含量不知几何,不仅没达到瘦脸效果,还引发了一系列后遗症。

图源:小红书

消费者花高价买的 “安全变美”最终变成了花钱买风险,感染、红肿、毁容等问题频发。

乱象根源几何

为何违规机构越打越多?​

街头巷尾的医美机构看似装修高档、宣传正规,实则藏着随时跑路的伏笔。

这种 “遍地开花却乱象丛生” 的局面,根源在于低成本作恶与高维权门槛的恶性循环。​

低成本开店,高速度跑路。​

开一家医美机构的门槛低得惊人:租一间写字楼,简单装修成 “医疗风”,伪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再从劳务市场找几个能说会道的人培训几天,就能开门迎客。

图源:网络

再通过所谓的“渠道经理”吸引客源,实现暴利,实现了现实版的“我一秒钟几十万上下”

图源:央视新闻

更恶劣的是,这些机构大多采用 “短期收割” 模式,一旦出现集中投诉或被监管部门盯上,就连夜注销营业执照、转移设备,换个商圈、换个招牌重新开店。

这种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游击战术,让消费者维权时往往找不到责任主体,即便报警也只能不了了之。​

维权难如登天,网红都容易“栽跟头”。

图源:抖音

大网红秦新宇的医美维权经历极具代表性。

他在某医美机构做完鼻子后出现严重后遗症,多次协商后机构不仅拒绝赔偿,还刻意销毁部分诊疗记录。

图源:抖音

即便后面他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影响力,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取证,收集病历、申请医疗鉴定仍耗时许久,最终也只拿到部分退款,后续修复也需要自己找另外的医生,费用自行承担。

图源:抖音

而普通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 多数人没有保留术前照片、完整病历和缴费凭证,即便术后出现问题,也因 “证据不足” 无法维权。

即便胜诉,也可能面临机构 “无财产可执行” 的窘境。

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让不法机构更加肆无忌惮,形成 “越乱越赚、越赚越乱” 的怪圈。​

2700亿规模!

靠贩卖焦虑收割中产贵妇

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年年曝光医美乱象,监管部门也多次开展专项整治,但医美行业的流水依然在暴涨。

2024 年中国医美市场依旧火爆,根据央视新闻报道,一家中等规模的医美机构一年流水差不多有一两百亿。

图源:央广网

这背后,是 “颜值焦虑” 与 “信息差” 的双重推手。​

医美机构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焦虑、贩卖希望。

“25 岁不抗衰,30 岁显老 10 岁”“幼态脸更适合你啊,多美啊”“法令纹是衰老元凶,必须填充”—— 这些营销话术精准戳中年轻人的痛点。

图源:法治日报

再搭配 “熟人推荐”“内部折扣”“闺蜜同行立减” 等套路,让消费者在焦虑情绪中失去判断力。

大部分的医美受害者是被 “熟人”“朋友” 引流,以为能拿到内部优惠,实则成了中介赚取高额佣金的 “工具人”。

图源:央广网

部分中介的佣金比例甚至高达 80%,也就是说消费者花的钱,大部分都进了中介口袋,而非医疗服务本身。​

消费者与医美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骗局反复上演的核心原因。

药是否真实?可以伪造;药品批号是否合规?可以 PS;所谓的 “独家专利技术”?多数是编造的。

图源:新京报

更关键的是,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辨别药品真伪、仪器好坏只能听机构 “一面之词”,即便心存疑虑,也会被 “专业术语”“成功案例” 说服,最终落入陷阱。​

监管滞后与行业生态

乱象难止的深层梗阻​

权威报道年年点名,消费者投诉节节攀升,医美乱象为何依然 “野火烧不尽”

核心症结在于监管跟不上行业扩张速度,而畸形的行业生态又让违法者有机可乘,两者相互交织,导致乱象难以根治。​

从监管层面看,医美行业的 “游击式经营” 让监管难度陡增。

图源:小红书

一方面,机构注册门槛低、注销流程简单,许多无资质机构通过 “挂靠正规牌照”“临时租赁场地” 等方式规避检查,等监管部门上门核查时,早已人去楼空。

另一方面,产品溯源体系尚未完全普及,“AB 货” 的甄别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消费者当场很难发现问题,等后遗症显现时,证据早已难以固定。

从行业生态来看,“流量至上” 的逻辑正在扭曲医美本质。

医美行业早已不是 “技术为王”,而是 “营销为王”头部机构的营销人员占比高达 40%-60%,远超其他人员占比。

图源:中国经济网

“砸钱做推广、靠中介拉客” 成为行业共识,合规经营的机构反而因定价高、曝光少被挤压生存空间。

合规机构需要承担正规药品、专业医师、消毒设备等成本,定价自然偏高,而不法机构靠假货、假医师降低成本,用低价吸引客户,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讽刺的是,部分机构甚至将 “跑路风险” 算进成本核算,只要短期内收割足够多客户,即便最终关门,利润也远高于违法成本这种 “赚快钱” 的心态,让行业乱象愈演愈烈。​

写在最后

容貌焦虑的当下,变美不该是一场豪赌。​

从 2015 到 2020 年,全国医美相关投诉量增长近 14 倍。

图源:央广网

这组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人的血泪教训。

当医美机构把更多成本花在中介佣金、营销包装上,而非医疗技术与产品安全上,“变美” 就从一个合理诉求,变成了一场高危豪赌。​

图源:抖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医美是医疗行为,而非消费娱乐,它需要专业的医师、合规的产品、规范的操作,而非话术包装和低价诱惑。

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被 “一键变美” 的噱头忽悠,不如先学会自我保护。

就医前核查机构和医师的双重资质,注射类产品全程盯着拆封,签订详细协议并保留所有证据。

图源:网络

对于行业而言,监管部门需要加大 “穿透式监管” 力度,建立机构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打通产品溯源体系,让不法机构无处遁形。

对于中介引流链条,也需要从法律层面明确责任,斩断 “收割链条”。

变美没有错,但不该以健康为代价。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