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人社部一纸通知敲定全国39个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南京凭借雄厚的制造业根基与成熟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成功入选。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落地,而是给南京产业升级装上了“双引擎”,背后藏着制造业破局与就业提质的双重深意。
2025年11月,人社部一纸通知敲定全国39个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南京凭借雄厚的制造业根基与成熟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成功入选。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落地,而是给南京产业升级装上了“双引擎”,背后藏着制造业破局与就业提质的双重深意。
先看南京的“底气”:作为江苏制造业重镇,南京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53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形成规模;同时,全市12个零工市场中6个由人力资源公司运营,鹏达人力、帝聘信息等机构早已探索出直播招聘、数字化匹配等服务模式,仅鹏达人力此前就为大全集团快速解决60名技术工人缺口,这些实践为“两业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试点的核心,是破解制造业“用工难”与人力资源服务“落地浅”的痛点。一方面,南京制造业正迈向高端化,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速更是高达17.9%,但“数字技术+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缺口突出;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虽年均服务超5000万家次用人单位,其中40%是制造企业,却仍存在服务碎片化、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试点的推进,恰好能通过组建招聘用工联合体、跨企业培训中心等载体,让人力资源服务精准嵌入制造业研发、生产、升级全链条——比如苏鹰集团与高校共建“未来人才计划”,提前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就是典型的“精准对接”样本。
从趋势看,这场试点对南京的影响将是“双向赋能”。对制造业而言,引入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后,用工方式会更灵活,像南京数字零工市场的VR实景招聘,能帮企业快速匹配技术工人,还能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解决技能升级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培育铺路;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来说,绑定制造业需求后,服务将从“简单招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比如帝聘信息的“极好招”系统,未来可针对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开发定制化算法,提升行业附加值。更关键的是,这能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可通过“人社服务高校专员”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零工群体也能借助数字化平台找到稳定岗位,实现“产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输送什么人”。
不过,试点落地仍需警惕“重形式轻实效”。南京需避免盲目建平台,而应聚焦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优先解决这些领域的人才痛点;同时要加强监管,整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问题,像此前将A级人力资源机构纳入免检白名单的做法,可进一步推广以规范市场。
未来3年,南京若能抓住试点机遇,将人力资源服务深度融入制造业升级,不仅能巩固其作为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还可能形成可复制的“两业融合”模式。毕竟,当人力资源服务从“配角”变成“合作伙伴”,制造业才能跑得更快,就业质量才能提得更高——这或许就是试点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来源:姜姜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