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和张缘一起合著的《让孩子学会放下手机》最近出版了,这是一本试图让那些孩子有手机沉迷问题的家长找到解决办法的小小指南。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我提到,虽然有人反对将孩子的焦虑、抑郁,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等负面表现归结于手机的滥用,但我却认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
我和张缘一起合著的《让孩子学会放下手机》最近出版了,这是一本试图让那些孩子有手机沉迷问题的家长找到解决办法的小小指南。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我提到,虽然有人反对将孩子的焦虑、抑郁,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等负面表现归结于手机的滥用,但我却认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
在今天这个“抢夺眼球”的时代,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注意力都是宝贵的,而对于大脑处在发育期、习惯尚待培养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在这本书里,我们搭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框架,从家庭实践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十几种不同的能够带来改变的方法,并且说清楚这些办法为什么有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都是哪些,希望能够对有这类需求的家庭给予直接的帮助。
以下是我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
做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2024年3月出版了一本名为《焦虑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的书。这本书有一个惊悚的副标题:童年的大重构如何引发精神疾病的流行(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这位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在书中描述了由于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便捷访问,Z世代(目前年龄在12至30岁之间)成员正在面临的心理健康危机。
所谓“童年的大重构”,指的是以手机为基础的童年的兴起。海特相信,智能手机作为罪魁祸首,让Z世代“持续接触社交媒体、在线视频游戏和其他基于互联网的活动”,从而点燃了全球一代年轻人焦虑和抑郁的野火。他认为,这种青少年的堕落有四个基本危害:社交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分散以及沉迷。
海特展示了以下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青少年每天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大幅减少;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学生数量增加;报告自己只有少数亲密朋友的青少年比例上升。而这些变化并未发生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并且对女孩的影响大于男孩,这些影响包括社会比较、网络霸凌和自我价值感的削弱。海特还探讨了社交媒体导致“精神退化”的概念。他指出,社交媒体从孩子身上剥夺了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重要的一些体验,比如集体感、与他人同处一个地点的感觉(“具身性”)、沉静冥想、自我超越、不易怒并且愿意宽容别人,以及在大自然当中找到敬畏感。
此外,相关调查还显示当代青少年在社交时间、亲密友谊和总体生活满意度方面都出现了下降,而焦虑、抑郁和自杀率则显著上升。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引入10年后,美国95%的青少年都拥有智能手机,45%的人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上网的一个主要目的地是社交媒体平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023年的一份报告发现,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几乎是普遍现象”,高达95% 的青少年和40%的8-12岁儿童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5个小时。
随着研究人员开始尝试评估这种“屏幕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些研究报告了令人担忧的结果。2017年发表在《临床心理科学》(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广泛传播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使用屏幕的时间越长,他们出现抑郁症状或尝试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他们花在非屏幕活动上的时间越多,例如参加体育运动或与朋友外出,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人们对“沉迷于智能手机的一代”的恐惧。
目前美国至少有19个州通过法律或制定政策,在K-12公立学校中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了严格限制。例如,2024年7月,弗吉尼亚州州长格伦·杨金(Glenn Youngkin)签署了行政命令,推动限制在弗吉尼亚学校使用手机。该命令称,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成绩也较低。
“无手机教育”不仅仅是美国的共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屏幕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学生使用设备和社交媒体的时间越长,尤其是在校期间的使用越多,他们的数学成绩就越低。为此,该组织建议,在学校校园内全面禁止手机使用。
2024年6月,西班牙曾提出立法建议,将禁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年龄限制从14岁提高至16岁。而在法国,从2023年开始禁止15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但获得父母准许后,大多数人都可以绕过政府的这项禁令。
澳大利亚议会在2024年11月28日通过《2024网络安全修正案》,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数社交媒体平台。法律规定,如果TikTok、Facebook、Snapchat、Reddit、X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不能系统性阻止16岁以下儿童持有账户,可被处以最高50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35亿元)的罚款。
据路透社报道,正是海特的书成为了该修正案的催化剂。海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过度保护孩子,但却在网络世界中对他们保护不足。
澳大利亚通讯部长米歇尔·罗兰(Michelle Rowland)表示,推出上述法律的目的,是保护青少年,而不是让青少年隔绝于网络。罗兰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青少年,而不是要惩罚或孤立他们。同时,我们也是为了让家长们知道,在保障儿童健康和幸福方面,我们和家长属于同一阵营。”
罗兰援引政府的一项调查报告称,95%的澳大利亚家长都认为,网络安全是他们在养育孩子方面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罗兰指出:“14岁至17岁的澳大利亚未成年人当中,近三分之二曾浏览过有害内容,包括药物滥用、自杀自残以及暴力,另有四分之一的人则接触过宣扬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内容。”
从欧美到中国,从沿海到内陆,从学校到家庭,家长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孩子焦虑、抑郁、沉迷于手机,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因为他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共识,限制手机使用将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表现。
虽然海特的一些观点依然受到争议,认为他将当代青少年的负面表现归结于手机是不严谨的,但我认为海特是对的。
智能手机是瑞士军刀型工具。以中国一台智能手机的一般应用场景来说,它可以打游戏,可以点餐或者推荐餐厅,可以听音乐、看视频,更不用说十几亿人都在使用的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网络。近三年来我们还可以加上大模型带来的机器人聊天。这太神奇了,起初看上去对任何人的心理健康都没有害处(甚至好像还有点益处)。然而,App经济的发展迅速改变了智能手机的角色。想象一下,现在你的口袋里有一个设备,成千上万的公司都在努力吸引你的注意力,争相让你点击。结果会怎么样?
想想看,我在这里说的还是成年人。然而成年人已经有了完全发育成熟的前额叶皮层,青少年却没有。所以,只要有各种各样的趣事在手机上发生,它就会把青少年吸进去。
过去有一个被称为“U型幸福曲线”的现象,其中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与六七十岁的人感到最幸福,而中年人的幸福感则最低。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直到几年前还是这样。而现在,这个U型幸福曲线已经不再成立,二十岁左右的人变成了最不幸福,或者说最焦虑的人。
作为大学老师,我接触的是后青春期的年轻人。他们从重构的童年里恢复了吗?我不知道。我总是试图说服他们,你的注意力是你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走运,你可以赚很多钱;你赚的钱没有上限。但你拥有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就是不能拥有更多的注意力。所以,你打算把它分配给谁?
当张缘邀请我一起撰写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很爽快地同意了。如果家长们希望避免前面我所提及的糟糕后果,那么率先从家庭内部做起就变成了一种必须。本书正是为了那些渴望行动的家长们所写。我们相信,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成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并非单纯的理论,而是经过验证的、务实可行的工具。每一章都如同一道精心准备的佳肴,或许孩子不会立刻接受,但只要家长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重拾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与喜悦。
请记住,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教会他们抵御纷繁喧嚣的诱惑、辨别真正重要的事物、保持清醒的判断和内心的平静,以及最重要的,让他们学会自主地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邀请你加入我们的行列,从今天开始,共同肩负起这份责任,一起为孩子们开创一个更加健康、幸福且充满希望的未来。
来源:胡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