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手指动了!还跟着我的声音转头了!” 近日,在东北国际医院中医医院的昏迷促醒中心病房内,56岁患者萧某(化名)的家属望着病床上有了反应的亲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者 王禹哲 制作 王禹哲
责编 李靖 审核 白昕
“他的手指动了!还跟着我的声音转头了!” 近日,在东北国际医院中医医院的昏迷促醒中心病房内,56岁患者萧某(化名)的家属望着病床上有了反应的亲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数月前,一场车祸让萧某陷入深度昏迷。如今,医院采用的创新 “三维五感多靶向促醒治疗”,成功将这位“沉睡”的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创造了生命奇迹。
生死鸿沟:一场车祸按下生命“暂停键”
56岁的萧某本是家中顶梁柱,上有年迈父母需照料,下有子女待扶持。然而数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家庭的平静——萧某在事故中严重受伤,被紧急送医后陷入深度昏迷,生命体征虽平稳,意识却如同被按下“暂停键”,始终没有苏醒迹象。
“每天守在床边叫他,他都没反应,我们真怕再也等不到他开口说话的那天。”萧某的妻子回忆起那段日子,声音仍带着哽咽。看着病床上毫无反应的丈夫,家属既焦虑又无助,“医生,他还能醒过来吗?还能再叫我们一声吗?”这句追问,成了家属每次与医护人员沟通时最迫切的诉求。
技术破局:“三维五感”打开意识唤醒通道
面对萧某的复杂病情,医院昏迷促醒团队并未放弃。经过多学科会诊,团队全面评估萧某的神经功能、脑电活动及身体状态后,创新性地制定了“三维五感多靶向促醒治疗”方案,为唤醒沉睡的意识搭建“专属通道”。
这个治疗方案以“精准定位、多维度刺激”为核心,构建起系统化治疗体系:“三维”评估,突破传统影像学检查局限,从神经功能影像、脑电生理、临床行为表现三个维度,细致 “测绘” 萧某大脑的活动状态,精准捕捉大脑中隐藏的“意识信号”,明确受损神经网络的修复方向。
“五感”刺激,如同为沉睡的大脑“打开感官窗户”,团队针对萧某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展开定向刺激——
听觉,循环播放家属的呼唤声、萧某喜爱的音乐;
视觉,用柔和的特定光线、家人照片在其眼前缓慢移动;
嗅觉,使用 “促鼻醒” 开窍药剂,搭配萧某熟悉的食物香气、花香;
味觉,通过专业手法为其口腔施加五味刺激;
触觉,医护人员每天用特定手法按摩其肢体,调整肢体摆放姿势,让大脑接收丰富的触觉反馈。
“多靶向”干预,在感官刺激基础上,结合经颅磁刺激、正中神经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配合精准药物干预与早期康复训练,形成“多管齐下”的治疗合力,助力受损神经网络修复与重建。
生命回响:“无反应”到“追视”,奇迹逐步兑现
治疗过程中,每一点细微变化都牵动着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心。起初,萧某对所有刺激均无明显反应,但团队始终耐心调整方案,家属也全力配合,每天坚持在床边与萧某交流。
转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悄然出现:萧某先是手指出现微弱的自主活动,接着能对“睁眼、闭眼”的简单指令做出回应;更让家属激动的是,某天家属在床边呼唤他时,萧某的目光竟缓缓跟随家属的移动而转动,眼神中逐渐有了“温度”——这意味着他的意识正在逐步恢复,沉睡的大脑开始 “重启”。
“看到他能看着我,甚至想抬手碰我,我当时就哭了,觉得所有等待都值了!”萧某的妻子说,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对全家而言却是“跨越生死的里程碑”。
医者使命:以技术与温度守护生命希望
萧某的成功促醒,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重生”,更标志着医院在昏迷促醒领域的技术探索取得突破。据医院昏迷促醒团队负责人介绍,这个治疗方案已在多例昏迷患者治疗中积累经验,其核心在于 “不放弃任何一丝唤醒可能,用科学方案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路径”。
“每一位昏迷患者背后,都是一个翘首以盼的家庭。我们的使命,就是用前沿医术和温暖关怀,成为他们的‘希望后盾’。”负责人表示,未来医院将持续优化昏迷促醒技术,让更多陷入“意识沉睡”的患者重获新生。
在此,医护人员也提醒:若身边有人因意外陷入昏迷,切勿轻易放弃,及时寻求专业医院的评估与干预,科学的治疗方案或许能为生命带来转机。
专家简介
于佳佳
东北国际医院中医医院
中医神经康复科、神经内科主任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康复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门视频
更多健康视频 在辽沈医声
往期
阅读
来源:辽宁掌上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