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贞观六年的大唐,那个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狠辣帝王李世民,却干了件比大赦天下疯狂百倍的事——他不直接免罪,反倒跟390名死囚签下“死亡契约”:放你们回家圆未了心愿,该生娃的生娃,该尽孝的尽孝,明年今日,必须主动回来受死问斩!
死刑,是悬在罪犯头顶的催命符。一旦宣判,生命便进入倒计时,除了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渺茫生机,只剩在绝望中带着遗憾闭眼。
可贞观六年的大唐,那个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狠辣帝王李世民,却干了件比大赦天下疯狂百倍的事——他不直接免罪,反倒跟390名死囚签下“死亡契约”:放你们回家圆未了心愿,该生娃的生娃,该尽孝的尽孝,明年今日,必须主动回来受死问斩!
影视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事绝非野史胡编,《新唐书·刑法志》《资治通鉴·卷194》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连白居易都在诗里点赞“死囚四百来归狱” 。一个背负“弑亲夺位”骂名的铁血君主,为何对死囚大发慈悲?390名亡命之徒,又为何甘愿放弃唯一逃生机会,乖乖回来受死?
这场以性命为筹码的豪赌,到底藏着怎样的惊天算计?
当年他身为天策上将,平定四方、功勋盖世,风头盖过太子李建成,却遭兄弟排挤打压,连性命都岌岌可危。为自保也为夺位,李世民当机立断,在玄武门设伏,当场射杀李建成、李元吉,随后倒逼父皇李渊退位,踩着至亲的尸骨登上龙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登基之初,民间就流言四起:“连亲兄弟都能下杀手,这皇帝心肠太狠,百姓怕是没好日子过!”李世民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单凭铁血手腕只能坐稳一时江山,想要长治久安,必须赢回天下人心。他广开言路,重用魏征等前太子旧臣;完善律法、轻徭薄赋,短短几年就把战乱凋敝的唐朝,带到了“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盛世——贞观四年,全国死刑犯仅29人 。
可“弑亲夺位”的标签却始终如芒在背。贞观六年冬,按照惯例,皇帝要亲自“录囚”——也就是复核死刑案卷,这是古代纠正冤假错案的最后机会 。当390份死刑案卷摆在李世民面前,卷宗里车裂、腰斩等酷刑的记载,让他脊背发凉:自己已背负杀孽,怎能再添血腥?他当即大笔一挥,将所有极刑改为斩首,至少减少犯人的痛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看着这390个即将赴死的名字,李世民又犯了嘀咕:“朕治下的大唐歌舞升平,怎会有这么多人不惜犯死罪?”案卷上“罪无可恕”四个大字,在他眼里渐渐模糊。这些人真的都是十恶不赦之徒?还是有冤情难申?当晚,李世民就换上便装,带着几名侍卫,悄悄走进了阴森的天牢。
昏暗的死牢里,火把摇曳,将囚犯们的影子拉得歪歪扭扭。李世民刚一踏入,多数囚犯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跪倒在地,唯有几个混不吝的,扭过头不愿正视——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还怕什么天子威仪?
牢房里哭声此起彼伏,李世民走到一个哭得最撕心裂肺的汉子面前,沉声道:“你叫什么名字?犯了何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子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声音颤抖着回道:
“回皇上,小的张全宝,是个给人做工的苦役。刚成亲没多久,主子家的公子就色胆包天,强占了我的妻子。我去找他理论,却被家奴毒打一顿,一时气不过,拿起扁担就往他头上打,失手把他打死了……官府收了张家的贿赂,根本不听我辩解,直接判了死罪。”
“杀人偿命,你可知罪?”李世民追问。
张全宝猛地站起身,眼中满是悲愤:“他禽兽不如,死有余辜!可官府不给我申冤的机会,我实在走投无路才动手!我不怕死,可我妻子已经怀了身孕,我还没见过孩子一面,实在死不瞑目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话如同惊雷,瞬间点燃了其他囚犯的情绪。他们纷纷开口:有人是为了赡养卧病的老父,失手伤了催债的恶霸;有人是被官吏欺压,走投无路才奋起反抗;真正十恶不赦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他们的诉求出奇一致:只想在死前了却心愿,不留遗憾。
李世民沉默良久。他同情这些人的遭遇,但死刑不能随意撤销,否则难以服众。踱步间,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型:“朕放你们回家,处理后事、陪伴亲人。但明年今日,你们必须回到这里伏法,你们可愿意?”
随行的刑部官员当场炸锅:“皇上万万不可!这些都是死囚,怎会讲诚信?放他们出去,要么再犯新罪,要么亡命天涯,到时抓捕必将劳民伤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世民抬手制止争议,目光死死盯着张全宝:“朕问的是你,敢不敢应?”
张全宝愣了片刻,“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泪流满面地回道:“皇上肯信我,便是天大的恩典!我张全宝虽出身卑微,却懂一诺千金,明年今日,定来领死,绝不食言!”其他囚犯也纷纷叩首,山呼万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人敢说破,这背后藏着最现实的博弈——贞观年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逃无可逃,且逃亡会连累族人;而按时归来,或许能换来一线生机。这场看似仁慈的约定,从一开始就带着点彼此的算计。
次日朝会,李世民抛出放390名死囚回家的提议,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大理寺和刑部官员纷纷反对:“这些都是穷凶极恶之徒,放出去必成祸患!就算不作恶,跑了怎么办?再抓捕得不偿失啊!”
李世民打着哈欠听完,慢条斯理地说:“圣君治天下,当以德服人。这些人多是被逼无奈才犯错,本就情有可原。我赐他们恩典,他们必以诚信相报。将来传出去,不也是一段美谈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说到这份上,没人再敢反驳。毕竟唐朝的死刑制度本就慎重,有着“三复奏、五复奏”的严格流程,皇帝亲自录囚赦免,也在制度允许之内。朝会在一片“皇上圣明”的呼喊中结束。
很快,390名死囚被沐浴、剃须、更衣,干干净净地送出天牢。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目送他们远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这场以皇权为赌注、以性命为筹码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的一年里,朝野上下议论不断。有人等着看李世民的笑话,有人佩服他的气度,更多人好奇:这些死囚真的会回来吗?
转眼间,就到了次年腊月,离“死囚归狱”的期限越来越近,可长安城连个囚犯的影子都没见到。朝野内外一片喧嚣,吃瓜群众纷纷调侃:“皇帝这次脸要丢大了,那些囚犯早跑没影了!”
可李世民却气定神闲,该上朝上朝,该理政理政,仿佛早已预知结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约定之日的清晨,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一群人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朝天牢缓缓汇聚。他们衣着朴素,神色坦然,有的面带笑容,有的眼中带着不舍,正是一年前被释放的死囚!
他们见到狱卒,如同老友相见般亲切打招呼,随后自觉换上狱服,井然有序地走进牢房。短短一天之内,390名死囚全部到齐,无一人逃亡,无一人逾期,甚至没人在这一年中再犯过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全宝见到李世民,满脸喜悦地跪倒:“皇上,我当爹了!儿子虎头虎脑,眼睛跟我一模一样!我已了无遗憾,现在可以安心受死了!”
看着眼前这群重信守诺的汉子,李世民龙颜大悦,高声宣布:
“你们以诚信证明本心,今日归来便是重生!朕赦免你们所有人的死罪,愿你们洗心革面,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死牢瞬间变成欢庆之地,囚犯们叩首谢恩,哭声中满是感激与庆幸。这场看似“仁德感化”的美谈,实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双赢:李世民收获了“圣君”美名,彻底洗刷玄武门阴影;死囚们则靠“守信”换来了生路。
“贞观纵囚”的故事流传千年,却始终争议不断。
宋代大儒欧阳修在《纵囚论》中一针见血: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他质疑,宁死守约是君子都难做到的事,怎能指望死囚全员做到?这分明是“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皇帝预料囚犯会回来求赦免才放他们,囚犯猜到归来会被赦免才回来,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表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可否认,李世民的“纵囚”确实有政治考量。玄武门之变后,他急需改善舆论形象,而这390名死囚,就是最好的“宣传员”,不用花钱动员,就能把他的“仁德”传遍天下。而且贞观年间国力强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死囚即便想逃,也无处可藏,一旦被抓,不仅自己没命,还会连累族人,这才是李世民敢豪赌的底气。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背后的深意。李世民的“纵囚”,是中华法系“慎罪恤刑”精神的体现 。
他没有仅凭案卷定生死,而是亲自走进天牢倾听冤情,给囚犯一个弥补遗憾的机会,这在封建王朝实属难得。更重要的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以德服人”的力量——以暴制暴只能服众,不能服心,唯有尊重人性、坚守诚信,才能换来真正的长治久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跨越千年的豪赌,到底是仁德典范还是政治秀?或许两者皆有。李世民既是权谋高手,也是开明君主。他懂得用最小的代价赢回人心,也明白民心向背才是治国根本。
注:本文基于《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及权威史料解读创作,部分情节为增强可读性进行文学化处理。历史解读具有多元视角,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旨在引发思考与讨论,并非唯一定论。如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相关正史典籍及学术资料。
来源:莫愁莫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