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这张标注着“中原”的地形鸟瞰图铺展在眼前时,红色圆圈圈定的那片被塞北、关中、江南、岭南环绕的区域,骤然显露出一种近乎宿命般的“中心感”——这不是普通的地理板块,是承载了三千年王朝更迭、群雄逐鹿的核心场域,是古人口中“得之则得天下”的“天选之地”。从图中平坦如
当这张标注着“中原”的地形鸟瞰图铺展在眼前时,红色圆圈圈定的那片被塞北、关中、江南、岭南环绕的区域,骤然显露出一种近乎宿命般的“中心感”——这不是普通的地理板块,是承载了三千年王朝更迭、群雄逐鹿的核心场域,是古人口中“得之则得天下”的“天选之地”。从图中平坦如砥的华北平原,到环绕四周的高山大海,从标注着洛阳、开封的城市节点,到贯穿其间的黄河水脉,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中原的“枢机”地位,从来不是历史的偶然。
第一章 地理:2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舞台”
中原的命运,从它的地形格局里就写好了伏笔。图中那片被红色圆圈框定的区域,是由华北平原为核心构成的巨大地貌单元——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平坦、每一道屏障,都成了后来王朝兴衰的“底色”。
1.1 中原的范围:不止是“河南”
古代的“中原”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行政概念,而是以地理与文化为核心的区域集群。正如图中配文所说,它囊括河南大部分、山东西部、河北与山西南部,甚至将陕西关中纳入其中——这种范围的弹性,恰恰是它“枢纽”属性的体现:
- 核心区: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中东部,是华北平原的“心脏”,海拔多在50米以下,平坦得能让车马日行百里;
- 延伸区:山东西部的鲁西南平原(如菏泽、济宁),是中原向东的“触角”;河北南部的漳河平原(如邯郸),是北接幽燕的“门户”;山西南部的汾河谷地(如运城),是西连关中的“通道”;陕西关中平原(如西安),则是中原向西的“延伸带”。
从图的鸟瞰视角望去,这片区域像一块被“包裹”的平原:西有秦岭、太行,北有燕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渤海与黄海——这种“内平外险”的格局,让它既成了农耕的乐土,又成了易守难攻的堡垒。
1.2 25万平方公里:堪比一国的“天下粮仓基底”
图中提到“这片平原大概有25万平方公里,跟英国和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相当”——这个数字背后,是农耕时代最稀缺的资源:连片的平坦沃土。
华北平原不是天然形成的“平原”,而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用数万年时间冲积出的“沃土堆”: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每年在下游沉积约4亿吨,使得平原以每年5-10厘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同时铺垫出厚度达数十米的疏松土层。这种土壤无需深耕就能种植粟、麦、黍,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能“定居耕作”的区域之一。
对比同时期的其他区域:东北平原尚被森林覆盖,江南平原多是水泽泥潭,四川盆地被群山阻隔——唯有中原的25万平方公里平原,既足够广阔支撑大规模人口,又足够平坦方便物资流通,天然成了“天下粮仓”的基底。
1.3 四塞之险:高山大海围出的“安全区”
图中清晰标注了中原的天然屏障:西有秦岭、太行山脉,北有燕山,南有大别山,东有大海。这些屏障不是“隔绝”,而是“保护”——它们像围墙一样把中原围在中央,让外部势力难以轻易进入,内部却能安稳发展:
- 西侧秦岭:海拔2000-3000米,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更是中原与西北游牧区的“隔离带”,只有函谷关、潼关等少数隘口能通行,战国时秦国凭此“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才能东出争中原;
- 北侧燕山:横亘在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山海关、居庸关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北宋因失去燕山屏障,才陷入“契丹南下无险可守”的困境;
- 南侧大别山:分隔中原与江南,只有信阳、六安等“隘口”能通行,三国时曹操与孙权在此拉锯数十年,就是因为谁占了大别山通道,谁就能直逼对方腹地;
- 东侧大海:古代航海技术落后时,大海是天然的“东部城墙”,直到明清时期,中原的东部才因海上贸易逐渐开放。
这种“外部有险可守,内部平坦连通”的格局,让中原成了农耕时代的“安全岛”——即便外部战乱,内部仍能维持生产;一旦控制中原,就能依托屏障抵御外敌,同时向四方扩张。
1.4 黄河:既是“命脉”也是“纽带”
图中右侧的详细地图里,黄河像一条“丝带”贯穿中原——这条被称为“母亲河”的水系,是中原成为“枢机”的另一关键:它不仅是农业的“水源”,更是交通的“动脉”。
黄河在中原境内的支流多达数十条(如渭河、汾河、洛河、漳河),形成了密集的水网:战国时魏国修“鸿沟”,连通黄河与淮河,让中原的粮食能通过水运直达江南;北宋时汴河(黄河支流)每年运输的粮食超过600万石,支撑着开封百万人口的都城运转。
当然,黄河的泛滥也曾给中原带来灾难,但古代王朝始终执着于治理黄河——因为他们清楚:失去黄河的灌溉与水运,中原就失去了“天下粮仓”与“交通枢纽”的属性。
第二章 农业:“天下粮仓”撑得起百万雄师
农耕时代,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人口;谁掌握了人口,谁就掌握了军队。中原能成为“逐鹿之地”,核心是它能产出足够支撑王朝运转的粮食——图中那片平坦的土地,是古代最“高产”的农耕区。
2.1 土壤:黄土里的“肥力密码”
中原的土壤是黄河冲积带来的“黄土”,这种土壤有两个特点:一是疏松,用木犁就能耕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就能掌握);二是富含腐殖质,肥力充足——《管子·地员》里说“中原之壤,其土黄而壤,其木宜菽粟,其草宜茅”,意思是中原的黄土最适合种粟、麦、大豆,长出来的作物足够养活人口。
对比其他区域:江南的红壤酸性强,需要施肥才能高产;东北的黑土虽然肥沃,但古代因气候寒冷开发较晚——唯有中原的黄土,是“天生的耕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南三门峡)、龙山文化(山东济南),都以农耕为核心,就是因为这里的土壤“不用费力就能种出粮食”。
2.2 产量:一亩地养一户人的“农耕奇迹”
战国时期,中原的粟亩产已经达到2石(约合现在的120斤)——这个产量在当时是“天花板”:一户五口之家,种10亩地就能收获20石粮食,足够吃饱还能存余粮。到了西汉,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中原的亩产提高到3石(约180斤),部分水利发达的区域(如关中平原)甚至能达到4石。
这种高产带来的是“粮食盈余”:农民可以把余粮卖给官府或商人,官府用粮食养军队、养官员,商人用粮食做贸易——战国时秦国“耕战”制度的核心,就是关中平原(中原延伸区)的高产粮食,支撑了它“带甲百万”的军队;西汉时河南郡(洛阳一带)的粮食储备,足够供应全国军队三个月的粮草。
2.3 人口:中原是古代的“人口黑洞”
粮食高产必然带来人口聚集。从西周开始,中原的人口密度就是全国最高的:
-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60%以上,洛阳周围的“王畿之地”,每平方公里有20-30人(当时全国平均不足5人);
-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南郡(今河南洛阳)的户数达27.6万,人口174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郡;山东西部的东平国,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人,是当时的“超级人口区”;
- 唐朝开元年间:中原的河南道(包括河南、山东)人口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30%,其中洛阳、开封的人口都超过100万。
人口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兵源充足——战国时魏国“武卒二十万”,全部来自中原的农民;楚汉之争时,刘邦能屡败屡战,就是因为中原的荥阳、成皋一带能不断为他补充士兵;曹操统一北方后,仅中原地区就能征调50万军队,这是蜀吴两国加起来都达不到的规模。
第三章 军事:“居中御外”的战略枢纽
图中中原的“中心位置”,决定了它的军事价值:谁占了中原,谁就能“四向出击”;谁丢了中原,谁就只能“偏安一隅”。古代战争里的“逐鹿中原”,本质是争夺“天下的指挥台”。
3.1 居中四达:从这里能打遍天下
中原处于中国地理的“中心”:从洛阳出发,向西走函谷关可到关中,向北走太行八陉可到幽燕,向南走南阳盆地可到江南,向东走齐鲁平原可到海边——这种“居中四达”的区位,让中原成了“军事枢纽”:
- 向西:控制中原的势力,能通过函谷关直逼关中(如刘邦“还定三秦”后,从洛阳出兵关中);
- 向北:能通过邯郸、邺城进入河北,进而控制游牧民族(如曹操占中原后,北击乌桓);
- 向南:能通过信阳、襄阳进入江汉平原,直逼江南(如西晋从洛阳出兵,灭东吴);
- 向东:能通过徐州进入齐鲁,进而控制东部沿海(如朱元璋占中原后,东取山东)。
反之,如果失去中原,就会陷入“被动挨打”:南宋偏安江南后,因为失去中原,只能依靠长江天险防御;蜀汉占据四川后,因为无法突破中原的曹魏防线,只能“六出祁山”徒劳无功。
3.2 荥阳成皋:中原的“胜负手”
中原内部也有“核心中的核心”——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一带)。从图的详细地图看,这里是黄河与鸿沟的交汇处,是中原的“门户”:谁占了荥阳,谁就能控制黄河水运,卡住中原的粮食通道。
楚汉之争时,项羽和刘邦在此相持四年:项羽占了荥阳,就能切断刘邦的粮草;刘邦夺回荥阳,就能反攻项羽的彭城(今徐州)。最终刘邦凭借荥阳的粮道优势,拖垮了项羽的军队——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荥阳之争,天下之枢也”,就是因为这里是中原的“胜负手”。
类似的“核心节点”还有洛阳(控制关中与江南的通道)、开封(控制黄河与淮河的水运)——这些城市都在图中被标注出来,它们是中原军事价值的“具象化”。
3.3 以守待攻:屏障里的“战略纵深”
中原的“外险”格局,让它成了“以守待攻”的理想区域:外部势力要进入中原,必须突破层层屏障;而中原的势力要出击,却能通过隘口快速进军。
比如战国时,楚国多次北上争中原,但每次都要突破大别山的信阳隘口,被中原的魏国、韩国挡住;而中原的晋国,却能通过南阳盆地轻松南下攻楚。再比如西汉时,匈奴多次南下,但因为有燕山的阻挡,只能从雁门关、山海关进入,中原的军队可以在这些隘口设伏——这种“外难进、内易出”的战略纵深,让中原成了古代战争的“制高点”。
第四章 政治:3600年的“建都首选地”
图中配文说“中原在历史上有先后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3600余年”——建都的选择,从来不是“偏好”,而是“刚需”:中原的地理、农业、军事优势,让它成了王朝“正统性”与“稳定性”的保障。
4.1 正统性:“居中原者为天子”
从夏商开始,“中原”就成了“正统王朝”的象征:夏都阳城(河南登封)、商都殷墟(河南安阳),都建在中原核心区——古人认为“中原是天下的中心,居于此地的王才是‘天子’”。
这种观念延续了三千年:西周定都镐京(关中),但要在洛阳建“东都”,以彰显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原本定都平城(山西大同),但孝文帝执意迁都洛阳,就是为了“居中原,承正统”;甚至少数民族政权如金,灭北宋后也要迁都开封(中原核心),以证明自己是“中国之主”。
图中的洛阳、开封,就是这种“正统性”的载体——这些城市不是普通的都城,是“天下共主”的象征。
4.2 稳定性:中原撑得起百万都城
古代都城的人口往往超过百万,需要大量的粮食、物资供应——只有中原能支撑这种规模:
- 东汉洛阳:人口超过100万,粮食来自中原的河南郡、颍川郡,通过洛河运到都城;
- 北宋开封:人口超过150万,粮食来自中原的汴河、惠民河,每年运输的粮食超过600万石;
- 隋唐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中原的粮食、江南的丝绸都通过运河运到这里,成了“天下第一都会”。
对比其他都城:西安(关中)需要从中原运粮,一旦中原失守,西安就会陷入粮荒;南京(江南)需要从长江上游运粮,一旦上游失守,南京就会被包围——唯有中原的都城,能“自给自足”,同时通过水运获取四方物资。
4.3 20多个朝代:中原的“建都史”就是中国的“王朝史”
中原的建都史,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的主要王朝:
- 夏商西周:阳城、殷墟、洛邑(洛阳);
-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洛阳;
- 北魏隋唐武周:洛阳;
- 后梁后唐后晋:开封、洛阳;
- 北宋:开封。
这些朝代累计在中原建都3600余年,占中国古代王朝史的70%以上——图中那片被红色圆圈框定的区域,不是“一块土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舞台”。
第五章 文化:“华夏文明的摇篮”
中原的价值,不止是地理与军事——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文化的“向心力”所在。图中那片平坦的土地,承载了汉字、儒家、礼仪等核心文化符号,让“中原”成了“华夏”的代名词。
5.1 文明起源:中原是“最早的中国”
新石器时代,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已经形成了“城邦文明”:河南三门峡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彩陶和房屋基址;山东济南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黑陶和城垣——这些是华夏文明的“雏形”。
到了夏商时期,中原形成了“国家文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夏都),出土了青铜礼器和宫殿基址,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河南安阳的殷墟(商都),出土了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与“青铜文明”。
图中的中原区域,是“最早的中国”——这里的文化,成了华夏文明的“根”。
5.2 儒家文化:从中原走向天下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在中原形成的:孔子出生在鲁国(山东西部,中原延伸区),周游列国的路线(卫、宋、郑、陈、蔡)都在中原;孟子出生在邹国(山东邹城,中原延伸区),他的“仁政”思想,是基于中原的农耕社会形成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成了正统文化——而中原,成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心”:洛阳的太学,是西汉最大的学府,学生超过3万人;开封的国子监,是北宋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全国的文人。
这种文化向心力,让中原成了“文化正统”的象征——即便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也要学习儒家文化,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就是为了融入中原文化。
5.3 礼仪与权力:中原是“文化符号”
中原的文化,成了“权力”的符号:古代王朝的“礼乐制度”,是在中原形成的(西周洛邑);皇帝的“封禅大典”,要在中原的泰山举行;官员的“科举考试”,要在中原的都城进行——这些礼仪,都是“正统性”的体现。
图中的中原,不止是地理区域,更是“文化符号”——它代表着“华夏”,代表着“正统”,代表着“天下”。
第六章 逐鹿:中原的三千年战争史
“逐鹿中原”这四个字,是中原历史的缩影。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每一次王朝更迭,都绕不开中原的争夺——图中那片平坦的土地,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博弈。
6.1 春秋战国:晋楚争霸的“中原战场”
春秋战国的核心,是“争中原”:晋国占据中原北部,楚国占据中原南部,两国为了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
-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国在中原的城濮(今山东鄄城)击败楚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 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国在中原的邲(今河南郑州)击败晋国,成为新的“中原霸主”;
- 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晋国再次在中原的鄢陵(今河南鄢陵)击败楚国,重新控制中原。
这些战争的核心,是争夺中原的粮食与人口——谁占了中原,谁就能成为“霸主”。
6.2 楚汉之争:荥阳成皋的“四年拉锯”
楚汉之争的核心,是“争荥阳”:项羽占了彭城(今徐州),但刘邦占据了荥阳,控制了中原的粮道。
-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从黄河运粮,与项羽相持;
- 公元前204年:项羽攻破荥阳,刘邦逃到成皋,继续依托中原的粮道抵抗;
- 公元前203年:刘邦夺回荥阳,切断了项羽的粮道,项羽被迫议和;
-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统一全国——这场胜利的基础,是他控制了中原的粮食与交通。
6.3 三国时期:曹操的“中原霸业”
三国的核心,是曹操“统一中原”:
-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中原核心),“挟天子以令诸侯”;
-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击败袁绍,统一中原北部;
- 公元208年:曹操占据中原南部,率80万大军南下攻吴——虽然赤壁之战失败,但他凭借中原的实力,仍是三国中最强的势力。
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宛洛”就是中原的核心——蜀吴的目标,始终是“夺取中原”。
6.4 隋唐之际:洛阳的“天下之争”
隋唐之际的核心,是“争洛阳”:
- 公元617年:李密在瓦岗寨起义,占据洛阳附近的洛口仓(中原最大的粮仓),拥兵百万;
-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击败王世充(占据洛阳)和窦建德(占据河北),控制中原;
- 公元621年:李世民占据洛阳,统一全国——这场胜利的核心,是他控制了中原的粮仓与交通。
第七章 变迁:中原的“衰落”与“重生”
唐安史之乱后,中原的地位开始“衰落”: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中原的粮食产量被江南超过;北宋灭亡后,中原被金、元占据,都城迁到北京——但中原的“枢机”地位,从未真正消失。
7.1 经济重心南移:中原的“粮食地位”下降
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后,中原陷入战乱,人口南迁到江南:
- 唐朝天宝年间:中原的河南道人口占全国30%,到南宋时,中原的人口仅占全国10%;
- 唐朝时:中原的粮食产量占全国50%,到南宋时,江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60%。
中原的“天下粮仓”地位被江南取代,但它的“交通枢纽”地位仍在:元朝修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必经中原的开封、洛阳;明清时期,中原的郑州、许昌仍是南北交通的“中转站”。
7.2 近代:中原仍是“战略核心”
近代战争中,中原仍是“必争之地”:
- 抗日战争:中原会战(1938年)是中日双方争夺的核心,中国军队在中原抵抗日军,延缓了日军南下的速度;
-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1948年)在中原的徐州、蚌埠一带进行,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解放军占据中原后,直逼南京。
7.3 现代:中原的“重生”
今天的中原,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郑州是全国铁路枢纽(京广、陇海铁路交汇),洛阳是工业基地,开封是文化名城——图中那片平坦的土地,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枢机”地位。
尾声:中原的“天选”是历史的“必然”
当我们再看这张图时,红色圆圈里的中原,不再是一块普通的土地——它是地理、农业、军事、文化的“集合体”,是农耕时代最完美的“王朝舞台”。
古代的“逐鹿中原”,不是争“一块地”,而是争“天下的资源与正统”;今天的中原,不是“衰落的旧地”,而是“重生的枢纽”。
这片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殷墟的甲骨文,从洛阳的太学,到开封的汴河,从荥阳的古战场,到今天的郑州东站——它的每一寸土地,都写着“天下枢机”的故事。
以下是中原历代建都朝代/政权及时间的详细清单(非表格形式):
1. 夏
- 建都城市:阳城(今河南登封)
- 建都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 备注:华夏文明首个王朝的核心都城,对应的遗址是二里头文化核心区。
- 建都城市:斟鄩(今河南偃师)
- 建都时间:约公元前1800年—约公元前1600年
- 备注:夏中后期的核心都城,遗址中出土了宫殿基址与青铜礼器。
2. 商
- 建都城市:亳(今河南商丘)
- 建都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300年
- 备注:商早期都城,是商族兴起后的核心据点。
- 建都城市:殷(今河南安阳)
- 建都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 备注:商后期都城(盘庚迁殷后稳定下来),此地出土了甲骨文与司母戊鼎。
3. 西周
- 建都城市:洛邑(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 备注:作为东都与镐京并称“两都”,主要负责管控中原地区的诸侯势力。
4. 东周(含春秋、战国时期)
- 建都城市:洛邑(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 备注:周平王东迁后的唯一都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的政治中心。
5. 韩(战国七雄之一)
- 建都城市:新郑(今河南新郑)
- 建都时间: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30年
- 备注:迁都新郑后成为中原南部的核心政权之一。
6. 魏(战国七雄之一)
- 建都城市:大梁(今河南开封)
- 建都时间:公元前364年—公元前225年
- 备注:迁都大梁后兴修水利,使此地成为中原地区的富庶之地。
7. 赵(战国七雄之一)
- 建都城市:邯郸(今河北邯郸)
- 建都时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2年
- 备注:迁都邯郸后成为中原北部的重要势力,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参与中原争霸的核心政权。
8. 东汉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25年—公元190年
- 备注: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是东汉的政治、文化核心,洛阳太学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学府。
9. 曹魏(三国政权之一)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 备注:曹丕代汉后定都洛阳,是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主导政权。
10. 西晋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 备注:司马炎代魏后定都于此,统一全国后成为中原地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11. 北魏(南北朝政权之一)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494年—公元534年
- 备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使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2. 隋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605年—公元618年
- 备注: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东都,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负责调度全国物资。
13. 唐(含武周)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657年—公元904年(含武周时期)
- 备注:唐高宗时期定为东都,武周时期(公元690年—公元705年)为正式都城,称“神都”。
14. 后梁(五代政权之一)
- 建都城市:开封(今河南开封)、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 备注:朱温称帝后先定都开封,后迁都洛阳,是五代时期的首个政权都城。
15. 后唐(五代政权之一)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
- 建都时间: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 备注:李存勖灭后梁后定都洛阳,延续了中原地区的都城传统。
16. 后晋(五代政权之一)
- 建都城市:洛阳(今河南洛阳)、开封(今河南开封)
- 建都时间:公元936年—公元947年
- 备注:石敬瑭称帝后先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开启了开封作为后世都城的序幕。
17. 北宋
- 建都城市:开封(今河南开封)
- 建都时间: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 备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定都开封,是中原地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开封在此时期成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18. 金(少数民族王朝)
- 建都城市:开封(今河南开封)
- 建都时间:公元1214年—公元1233年
- 备注:金贞祐二年(1214年),为避蒙古军锋芒,金宣宗从燕京(今北京)迁都开封,改称“南京开封府”,成为金后期的政治、军事核心,也是中原地区最后一个作为王朝都城的政权。
后续补充说明:
北宋之后,中原虽再无大一统王朝长期建都,但金迁都开封是中原作为王朝都城的最后延续——此后元、明、清三代,都城分别定位于北京(元、明、清)、南京(明早期),核心原因是政治重心北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主要财赋来源),中原的“都城功能”逐渐让位于“交通枢纽”与“文化重镇”。
不过,中原地区仍长期是区域政治中心:元代设河南江北行省,治所开封;明代设河南布政使司,治所开封;清代沿明制,开封为河南省会;民国时期,郑州因铁路枢纽地位崛起,与开封、洛阳并称“中原三城”,延续了中原的区域核心价值。
来源:杏花微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