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他为栖霞代言 | 刘学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8:36 1

摘要:800多年前的金朝大安年间(1209-1211),一位名叫李惠的县令,以他的诗笔咏栖霞,为栖霞这座小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迷人的画卷,让这座小城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800多年前的金朝大安年间(1209-1211),一位名叫李惠的县令,以他的诗笔咏栖霞,为栖霞这座小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迷人的画卷,让这座小城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十首律诗,如十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小城在时光深处的模样;如十面棱镜,折射出十三世纪初中国北方山城的完整魂魄,兀自活化出了去日山河的气息。

执笔的县令李惠,以诗人的敏锐感知和官员的深切情怀,将栖霞的山水、人文、民生、文化等诸多方面一一纳入笔端,堪称金代县域风土诗话的典范之作,既是珍贵的地方志里的珍品,亦是金代田园诗的璀璨遗珠,无疑,他是这座小城最虔诚、最深情的代言人。

捧读,穿越,就在眼前;点校,回访,也是回放。

“潇洒栖霞县,周围几百家。人淳无寇盗,地窄少桑麻。”开篇他便勾勒出栖霞县城周围的大致轮廓,几百户人家,规模不大,却充满了质朴的气息。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没有寇贼强盗,过着安宁的生活。尽管地方不大,桑麻作物种植不多,但这份宁静与安详,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这里是在宋金对峙乱世中,难得的一方治平。“时平省公事,日上未参衙”,县令李惠在这悠闲的时光中,感受着小城的宁静与美好,每天日上三竿还没有到衙门办公。有人说这是懒政、怠政,却不知大安年间的栖霞,“无寇盗”的太平里藏着多少县令治理的智慧。或许他早于老农去了田间地头,他的靴底早已磨穿了乡间的每一条阡陌;案头文牍少了,只因他早把纠纷化解在村口的槐树下。

“潇洒栖霞县,群山拥石城。屋头千仞耸,林表数峰横。”群山环绕着石头垒砌的城墙,仿佛是大自然精心为这座小城筑起的一道天然屏障。房屋之上,千仞高山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雄伟壮观之感;树林之外,几座山峰横亘天际,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飘逸。“烟霭侵衣润,岚光照眼明”,山间的云雾轻轻飘荡,润湿了衣衫;穿过林间的岚光闪烁,照亮了双眸,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幽壑惊湍泻,巅崖细路通”,幽深的山谷中,湍急的水流倾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陡峭的悬崖上,一条羊肠细路蜿蜒曲折,通向未知的远方。这山水之间,既有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美妙景致,让人不禁为之陶醉。

栖霞不仅有秀美的山水,还有着丰富的物产。谁说“栖霞不靠海,臭鱼烂虾运到栖霞”?“海近鱼虾广,泉甘酒醴醇。”800年前的县令却不认为这里离海远,他的相对论和幸福感是迥异与他人的。在他的眼里,大海很近,自然鱼虾资源丰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味与滋养。而甘甜的泉水,更是酿造出了香醇的美酒,让人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馈赠。“夏半天微雨,春深雪未消”,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别样的自然景观,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尽管“耕耘田瘠卤,负载路崎岖”,这里的土地贫瘠,道路崎岖难行,但勤劳善良的栖霞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蚕老拦街簇,牛稀合户租”,蚕熟老时,家家户户在街上拦出地方来做蚕簇,共同劳作;耕牛少了,农户就合起来并用,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这种淳朴的民风和团结互助的精神,让这座小城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栖霞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在李惠的诗中得以体现。“潇洒栖霞县,金山古道场。花鬘崇帝释,碑刻纪开皇。”金山上的古老道场,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记忆,这也为今天争议很大的金山提供了些许佐证。帝释天被山民用野花虔诚装饰,庄严肃穆,折射出佛教从义理走向民间的历史进程;碑刻记载着开皇年间的史事,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地僻烟尘远,庭空桧柏香”,这里地处偏僻,远离尘世的喧嚣,庭院中弥漫着桧柏的香气,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老僧欣客至,汲水荐松簧”,老和尚欣喜有客人到来,打水煮松叶茶招待客人,耳畔浮起阵阵松涛,这份淳朴与热情,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春,元妃李氏为答谢全真大师对皇室的功德,特将两部《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分别赐予全真派两位高道:一部驿送至山东栖霞太虚观,奉与长春真人丘处机;另一部则送往王处一所在的圣水玉虚观。至此,太虚观因得赐“镇观之宝”而声名远播。而刚刚上任不久的县令,第一时间领略了名副其实的“东方道林之冠”。“潇洒栖霞县,灵宫蔽太虚。坛场天地府,松竹道人庐。”坛场宛如天帝的府第,松竹环绕的道观就像仙人居住的房屋。“一点无尘迹,千函有藏书。”这里一点也没有尘土的痕迹,上千个书函中有许多藏书,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他写“何当叩真寂”,却从未真的遁世,而是理清思路“重整旧蓝舆”。

在栖霞,李惠还提及他心灵泊栖的居所,这处衙署旁的小院落,藏着他的为官之道,也是他为官的见证。“潇洒栖霞县,幽深吏隐堂。门庭终日静,花木四时香。”他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居所景色幽深,门庭终日安静,花木四季散发着香气,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柱笏吟情健,推琴睡思长”,手执笏板忽然驻足,远眺而诗兴勃发,那种兴致、那种闲情,与顺手推开琴几深深入睡的情境,无不阐释了“官秩虽拘心自由”的悠然和怡然。在这里,李惠享受着人生的安乐、为官的自由,感叹“人生安乐耳,何处问仙乡”。他或许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在这宁静的小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满足。

当“夏半天微雨”时,他会带着衙役去修补漏雨的民房;见“牛稀合户租”的艰难,他会上书州府请求减免赋税;“民淳质更美”的赞叹,必是他在街头巷尾听过农妇的闲谈、孩童的嬉笑,才敢提笔写下“珥笔莫相诬”的郑重嘱托……这种“在朝如在野”的智慧,让他在诗里写出“多病也身轻”,那不是病态的轻飘,而是放下执念后的通透。

而最动人的是“年丰人乐业,处处起歌谣”的景象。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栖霞的安宁像块温润的玉。他写“休言居处僻,幸免送迎频”,藏着对官场应酬的厌倦,更藏着对小城自足的珍惜。或许因他曾在驿道边目送过多少送往迎来的车马,才懂得山城的清净最是难得。

800多年前的县令,以他的十首七律,为栖霞这座小城代言,让后世看得见、看得清那个时代的栖霞风貌。他的诗不仅是对栖霞山水、物产、民风、文化的赞美与记录,更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与眷恋的体现。

如今,当我们再次诵读这些诗篇时,仿佛能看到800多年前的栖霞,那宁静祥和的村庄、秀美壮丽的山水、勤劳善良的人民,以及那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道场与灵宫……这座小城,在县令李惠的诗笔下,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我们心中一份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我们难忘这位800多年前的县令李惠,难忘他为栖霞这座小城所留下的动人诗篇,让这份历史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里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附:康熙、乾隆、光绪版《栖霞县志》,均辑录了“金邑令”李惠的十首七律《咏栖霞》。

李惠(金邑令)

潇洒栖霞县,周围几百家。

人淳无寇盗,地窄少桑麻。

古道依山险,孤城傍水斜。

时平省公事,日上未参衙。

潇洒栖霞县,群山拥石城。

屋头千仞耸,林表数峰横。

烟霭侵衣润,岚光照眼明。

微官养疏拙,多病也身轻。

潇洒栖霞县,山荒远驿尘。

休言居处僻,幸免送迎频。

海近鱼虾广,泉甘酒醴醇。

长林堪憩息,咫尺对城闉。

潇洒栖霞县,区分十五都。

耕耘田瘠卤,负载路崎岖。

蚕老拦街簇,牛稀合户租。

民淳质更美,珥笔莫相诬。

潇洒栖霞县,村墟一望遥。

地偏疏客旅,山近足薪樵。

夏半天微雨,春深雪未消。

年丰人乐业,处处起歌谣。

潇洒栖霞县,山高茂树重。

烟岚凝紫翠,花草乱青红。

幽壑惊湍泻,巅崖细路通。

登临须尽日,醉耳爱松风。

潇洒栖霞县,巉岩仰艾山。

排空青叆叇,倒影水湾环。

雪霁堆云浪,云收拥翠鬟。

谁能卸尘网,个里一生闲。

潇洒栖霞县,金山古道场。

花鬘崇帝释,碑刻纪开皇。

地僻烟尘远,庭空桧柏香。

老僧欣客至,汲水荐松簧。

潇洒栖霞县,灵宫蔽太虚。

坛场天地府,松竹道人庐。

一点无尘迹,千函有藏书。

何当叩真寂,重整旧蓝舆。

潇洒栖霞县,幽深吏隐堂。

门庭终日静,花木四时香。

柱笏吟情健,推琴睡思长。

人生安乐耳,何处问仙乡。

来源 | 烟台晚报

来源:烟台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