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7~18世纪的海洋上,常有以劫掠为生的欧洲海盗,也有很多关于海盗的传说和故事。那么当时的海盗,是如何处理劫掠来的金银珠宝?是否埋在一个小岛上后,留下神秘的藏宝图?这些海盗最后的人生是什么?
在17~18世纪的海洋上,常有以劫掠为生的欧洲海盗,也有很多关于海盗的传说和故事。那么当时的海盗,是如何处理劫掠来的金银珠宝?是否埋在一个小岛上后,留下神秘的藏宝图?这些海盗最后的人生是什么?
1650年到1730年代,是海盗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时间段。真实的生活里,并没有浪漫的成分,而是残酷、冒险与极度危险的多种复合。
海盗的主要生计就是劫掠,商船是最好的目标。在实际过程中,海盗的底线是尽量不用、或者少用火炮,战术上更愿意使用“智取”。
比如伪装成商船,装作漫不经心或者偶尔路过的样子,悄悄的靠近目标。当距离足够近的时候,突然升起海盗旗,利用工具登上对方船只,必要时拔刀进行白刃战。
到手的战利品按照人数平均分配,但船长和舵手分得最多。按照17世纪海盗的规则,在劫掠过程中,失去右臂的可以多拿600个银币,失去左臂的多拿500个银币。甚至对于手指、腿部、眼睛受到的伤害,也有具体的约定。
在海上的生活,可以说没有任何乐趣。主食是经常生满象鼻虫的硬饼干、嚼不烂的咸肉、和不变的豆子,就连干净的饮用水也不能保证。
在潮湿昏暗的船舱内, 黄热病、痢疾等疾病,时常困扰着海盗。长期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导致坏血病是造成减员的主要原因。
船舱拥挤不堪,卫生条件极差。其实海盗因为疾病的损失,远远大于拼斗造成的损失。在当时的环境下,拼斗所造成的伤口很容易感染,能生存下来的概率很小。
从事海盗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各行各业。有之前在商船或军舰上的水手,有被迫加入的俘虏,有木匠或者医生,也有逃亡的奴隶和破产者等等。
同样的道理,海盗的旗帜也不一样。主要分为两种颜色:分别是黑色和红色。 旗子上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含义。
当海盗船接近商船时,大多先是升起黑色的旗。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表明身份是海盗,另一个是告诉对方:“只劫掠财物,机会只有一次”。
如果对方商船不听从,海盗就会生起红色的帆旗,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抵抗,不留活口”。
不同的海盗有不同的旗子图案,也可以说是海盗船长的个人标志。
有的海盗旗上的骷髅骨架图形,会画上手持长矛、火枪、军刀甚至是燃烧的炮弹。除了表达震慑的含义之外,也是不同身份的海盗。
比如外号 “黑巴特”的海盗罗伯茨,曾经在4年内,成功的劫掠了400多艘船,每次悬挂不同的旗。最有名的图案是罗伯茨踩着两个骷髅头,在下方分别绘有“ABH”和“AMH”字母,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岛屿。
还有一个外号叫“印花布杰克”的拉克姆海盗,旗子是一个骷髅,下面是两把交叉的军刀,表示决斗的意思。这面旗子设计的简洁明了,后来广为人知,也就是魔鬼旗的由来。
最有名的黑胡子海盗,旗子是骷髅手里拿着沙漏和长矛。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到了”。总之不同的海盗有不同的旗子图案,颜色就是黑红两种。
虽然海盗以劫掠为生,但是在茫茫大海上多少有碰运气的概率。 有时能碰到载有贵重物资的商船,然后海盗会把劫掠来的珠宝和黄金,埋藏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岛上,再画有一张寻宝图。
在很多电影和小说中,都有传奇般的描写,但历史的事实与浪漫的想象,有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在小说 《金银岛》里,描写了神秘岛屿的藏宝洞。而小说《金甲虫》构建了一个破解密码,寻找海盗宝藏的故事。
简单说:海盗没有“藏宝”的行为,也没有小说里描绘的那种“藏宝洞和图”。
因为历史的现实是:海盗是十足的实用主义,这也决定了海盗的财务观念与藏宝洞的想法,几乎完全相反。
这就要说到海盗如何处理劫掠品:那个时代的海盗 ,简单说是 “没有薪水,只有分红”。海盗不是、也不可能是领取月薪的雇员,而更像是临时组成的合作团队。事先约定好如何分配劫掠品。船长、领航、船员、炮手、甚至木匠和厨师等等,都会有各自的分成。往往劫掠成功后,当场就分掉,否则很可能产生哗变
确实,海盗最希望获得的是金银珠宝,但实际上这种货物并不是轻易遇到。就算商船载有大量珠宝金银,往往会跟随军舰行进。大多情况下,只能获得少量的金银币或珠宝。
而更多的是糖、棉花、烟草、酒类、香料或丝绸之类的大宗货物。而且商船本身、以及船上一些设备,比如火炮、绳索、甚至帆布,都是可以转卖的物品。但实际获得的收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比如:在1717年英国颁布《海盗赦免令》后,许多海盗选择投降,也坦承了物品的售价比市场价要低得多。
当时巴哈马总督罗杰斯,清剿拿骚的海盗后,在报告中多次记述了海盗对物品交易的内容。明确的写道:“售价不足实际价值的一半”、“仅以正常价格的1/3或1/4脱手”,甚至1/10出手的叙述。这说明当时海盗为了快销,价格往往压得很低,也验证了海盗实际的收益并不高。
在漫长的海洋航行中,有时的劫掠,纯粹是为了补给,以此获得食物、水、酒、药品、武器和弹药。
在繁忙的航道,当时都有军舰驻扎或跟随。海盗只能是寻找时机等待,特别是离开航道的单艘私运船。所以在茫茫大海中,海盗能够得手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一旦劫掠成功后,海盗会寻找合适的地方换装上岸,更多的是酗酒和挥霍。之后,再开始下一次的航行和劫掠。这种生活模式下,很难有存钱的想法和行动。
假如获得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藏在荒岛上,等待时机再回来带走。听起来似乎是浪漫和稳妥的,但实际操作极其的困难且不靠谱。
因为当时的航海装备、船只性能,单独的航行,且远离繁忙的航线作战。这种模式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很多海盗成员可能一去就再不回不来。
因为作战、得病、营养不良、被俘后处决。这种漂泊和不安定的生活方式,很难有藏宝藏的动机。也不符合海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
现在流传和能看见的藏宝图,大多数是伪造的。
比如:
18世纪的海盗拉比斯,真名叫埃德加。17世纪末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26岁成为当时法国海军最年轻舰长,因误击法海军高官而逃亡。转变为海盗后,最终被法国海军捕获,1730年7月7日在法国留尼汪岛被处决。这些都是有明确文字的记载。
传说在处决之前,拉比斯向围观的人群,扔出了一张羊皮纸, 喊道:“去找我的财宝吧,谁看得懂就能得到它!”并且这张藏宝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这张藏宝图共有17排密码,传说有人破译了其中的16排。说是宝藏包括5吨黄金和600吨白银,并推测出大概的位置,在今天的东非海岸附近的某个小岛。
但这份写有17排密码的羊皮纸,是在20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也就是说,在海盗拉比斯被处决200年后才出现。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所谓被处决之前,扔出的羊皮纸、喊的那句话。在法国史里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关于海盗拉比斯的捕获和处决过程,却有着详细的记载。
这个传说的内容,和创作于1881年的小说《金银岛》非常相似,其实更像茶余饭后聊天时的话题。
历史中的海盗生涯,通常短暂而残酷。整体而言的结局无非几种:死于对战或得病、被俘后处决、少部分海盗能获得赦免。只有极少数的海盗能带着财宝隐姓埋名,再不提及过往。
所以当时海盗的生活,绝不是浪漫的冒险。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海盗的结局,是藏身于茫茫大海。
来源:历史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