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吵不闹,却悄悄躺平了:年轻人到底在逃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8:00 1

摘要:有段时间,我频繁刷到一种现象:有些年轻人上班时依旧保持着“准时打卡、按时完成任务、不闹事”的姿态。

有段时间,我频繁刷到一种现象:有些年轻人上班时依旧保持着“准时打卡、按时完成任务、不闹事”的姿态。

但下班那一刻,好像灵魂从身体抽离,电脑合上就像是关上了一个“假装生活”的开关。
表面上看,他们没有辞职,也没有抱怨,甚至连同事都察觉不到波动。

可在他们心里,对工作的意义感、参与感、未来感,已经悄悄断掉了链接。

这就是这两年被不断讨论的词:“安静离职”。


  我开始好奇,这个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选择“无声退出”?他们究竟在逃避一份工作,还是在逃避另一种生活方式?

先给一点现实背景,避免我们只是感性讨论。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职场人现状调研报告》,超过65% 的年轻员工表示“不愿在工作中投入额外精力”,其中近一半表示“工作只是赚钱工具,不再寄托自我价值”。

  B站上关于“上班不想努力了”的视频播放量累计上亿;知乎“我是不是在安静离职”问题下有上千条高赞回答;甚至海外媒体也注意到这股潮流,用“Quiet quitting”来形容当下年轻人的职场状态。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逃跑,而是一个世代的集体表态。
  但这股潮流的冲突点在哪里?

  我理解的核心冲突点是:
今天的年轻人不是懒,而是不愿意继续在“不对等的交换”里赌上未来。

  上一代人愿意加班,是因为加班能换来房子、职位、家底;但这一代人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却越来越远。

  一个毕业三年的女生,在一线城市朝九晚十,一个月到手不到7000。她说:“我不是不想努力,是努力没有意义。”

  努力失效,才是“安静离职”的根源。
  不是年轻人躺平,而是年轻人发现——继续卷下去,他们看不到未来。

逃的是“被榨干却无法反抗”的职场文化。

  我注意到一个很典型的场景:领导总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可一到加班、绩效、裁员,大家庭立刻变成“各人自扫门前雪”。

  年轻人并不是情绪化,他们只是更早识破了“感情换不到利益”“勤奋换不到尊重”的现实。安静离职不是偷懒,而是对“不合理制度”的被动反抗。
  一句话总结就是:你不给我未来,我也不给你情绪价值。

逃的是“永远不够好”的职场评价体系。

职场里最消耗人的,是“永远不够”。


  任务完成了,要做得更快;加班到凌晨,要表现出积极;做得再多,只能换来一句“要持续保持”。

  年轻人并不是拒绝进步,他们只是厌倦了“永远追不上标准”的内耗感。
  在无法获得认可的环境里,“选择退一步”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

逃的是“工作绑架人生”的单向度生活

  “生活就是上班、通勤、吃外卖、回家瘫着。”

这是无数人描述自己最近的状态。

  年轻人越来越清楚,不想把全部生命都押在一份工作上。
  他们想要更多元的生活:自我探索、业余爱好、副业尝试、社交、亲密关系……

  安静离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夺回人生主导权”。
  不再让工作决定生活节奏,而是让生活决定工作态度。

逃的是“效率社会”带来的纯工具化生存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 KPI、数据、绩效塑形的时代。

一个人值不值钱,不看人格,不看创造力,只看能不能撑住数字。

  这种工具化感,会带来很强的存在真空:
  “我在这里,到底是不是一个人?还是一台机器?”

年轻人开始拒绝这种把个人当成“零件”的系统。
  安静离职,是对工具化生存的本能反抗。
  如果工作不再提供意义,那我就维持最低限度的义务,把剩下的能量留给生活。

逃的是“没有出路的未来”,这可能是最残酷的一层。

  有些年轻人很努力,但发现:学历贬值、房价悬崖、资源固定、上升通道变窄。
  他们不是不愿意拼,只是发现拼了也换不到过去那代人得到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说:“既然努力不一定有结果,那我就把自己留给值得的地方。”

  安静离职不是逃避,而是一次“方向性撤退”。
  撤退不是认输,而是避免被困死。

  我越来越相信一个观点:安静离职不是年轻人变差,而是年轻人的选择变得更现实。

  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最大的差别是:
上一代愿意赌,我们这一代不愿意瞎赌。
上一代看重稳定,我们这一代看重自由。
上一代愿意牺牲自我,我们这一代更想保住心。

  安静离职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向的觉醒”。
  它不是拒绝工作,而是拒绝被工作吞噬。
  不是摆烂,而是把精力重新分配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我见过很多“安静离职”的朋友,他们并没有在退化,反而在慢慢找回自己:
有人开始学摄影;
有人开始开副业;
有人开始写作、做播客;
有人开始健身,从工作里抽离出来重新认识自己。

  他们不是不工作,而是不再让工作成为唯一的生活轴心。
  他们把自己从“工具人”调回到“人”。

  这也提醒我一个事实:
真正健康的职场关系,不是你为公司燃烧生命,而是彼此达成合理的交换。

  安静离职不是年轻人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
  年轻人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给社会敲了一个闹钟。

  说到底,年轻人并不是逃离工作,而是逃离一种让人无法喘息的生活结构。
  他们拒绝无意义的内卷,拒绝不对等的付出,拒绝被工作定义一生。

  安静离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
  是这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尊严、喘息与重新选择的权利。

来源:开普勒回来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