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菲:法国国企转型的成功典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08:00 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制药巨头相继放弃了多元化战略,赛诺菲也逐渐把重心放回制药领域,并着力培育北美市场业务。为了建立强有力的立足点,赛诺菲找到Kodak的子公司Sterling Winthrop,这是一家规模几乎与赛诺菲相当的公司。然而与赛诺菲不同的是,Ste

在制药巨头夹缝中扩张的赛诺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制药巨头相继放弃了多元化战略,赛诺菲也逐渐把重心放回制药领域,并着力培育北美市场业务。为了建立强有力的立足点,赛诺菲找到Kodak的子公司Sterling Winthrop,这是一家规模几乎与赛诺菲相当的公司。然而与赛诺菲不同的是,Sterling Winthrop是一家以非处方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在北美市场拥有强劲的销售实力。

由于Sterling Winthrop与赛诺菲实力相当,赛诺菲不具备直接吞并对方的能力,为实现与该公司的深度合作,赛诺菲创新性地提出成立一家联营公司。这一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合资公司,双方未发生资金交易,但实际运作效果与合并相近。通过这种联合模式,两家公司共享了“合并”带来的红利,赛诺菲也借此成功在北美市场站稳脚跟。“合并”后,赛诺菲北美业务显著增强,双方联合投入的研发资金提升至5亿美元。

然而就在联盟初显成效之际,Kodak决定放弃制药业务。1994年,Kodak将Sterling Winthrop的处方药业务以16.8亿美元出售给赛诺菲,将造影剂业务以4.5亿美元出售给挪威奈科明,而非处方药业务则以29.3亿美元出售给史克必成。

获得Sterling Winthrop的处方药业务以后,赛诺菲如虎添翼,在北美的销售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噻氯匹定和丙戊酸钠的销售额相继突破10亿美元,老产品那曲肝素和胺碘酮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然而,受业务调整影响,虽然赛诺菲的药品销售额在增长,公司总销售额却出现了下滑,且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的临床试验在不断“烧钱”,赛诺菲的股价逐渐走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赛诺菲的氯吡格雷与厄贝沙坦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股价也随之止跌反弹。底气渐足的赛诺菲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合作伙伴寻找力度,积极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另一方面重点扩充北美地区的销售团队,1996年该地区销售人员数量实现翻倍。尽管前期准备充分,赛诺菲仍未选择独立运作,经多方考量后,最终决定与当时的全球第二大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合作,将氯吡格雷与厄贝沙坦的北美销售权交给对方,以获取更大的市场效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赛诺菲的研发管线中涌现出多款潜力产品,除氯吡格雷与厄贝沙坦外,奥沙利铂与米格列醇也备受市场看好。1994—1998年,赛诺菲市值增长近5倍。但高关注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掀起制药巨头资产重组热潮,而像赛诺菲这种中等规模、手握重磅药物的潜力股,自然成为各大制药巨头觊觎的目标。

从法国制药巨头到全球制药巨头

赛诺菲历经25年深耕才成长为法国第二大制药巨头,自然不甘心被收购,且公司高管对赛诺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为抵御收购风险,赛诺菲决定主动寻求合并,最终将合作对象锁定为法国当时的第三大制药巨头Synthelabo。此次合并可谓两全其美,一方面,Synthelabo公司规模小于赛诺菲,赛诺菲能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掌握较大话语权;另一方面,合并后公司规模大幅扩大,抵御收购的能力也会显著增强。

1998年底,Synthelabo与赛诺菲达成合并协议,约定以赛诺菲13股兑换Synthelabo 10股的方式,组建新公司Sanofi-Synthelabo。合并完成后,赛诺菲母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对新公司的持股比例为35.1%,Synthelabo母公司欧莱雅对新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9.4%。1999年,这笔价值131亿美元的合并交易正式完成,新公司市值达295亿美元,基本断绝了其他制药巨头的收购念头。

合并后,Synthelabo为Sanofi-Synthelabo带来唑吡坦、阿呋唑嗪等多款药物,贡献销售额19亿欧元。同时,Sanofi-Synthelabo主动剥离化妆品、保健食品、诊断及动物保健业务,形成以处方药为核心的业务格局,北美地区的销售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自【中国医药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