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完这本书,职业激情似乎再一次被点燃。”近日,《跟名记者学写作: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后,吉林日报社记者孙翠翠“一口气读完”。她说,书中穆青、魏巍等14位名记者的小传,使她重温那份炽热的新闻理想。
2025年11月10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03版刊发《跟名记者学写作: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的书评《在新闻名篇中感受新闻力量》,作者汤广花。
《跟名记者学写作》汇集了中国新闻史上的20余篇名作,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新闻名篇中感受新闻力量汤广花
“读完这本书,职业激情似乎再一次被点燃。”近日,《跟名记者学写作: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后,吉林日报社记者孙翠翠“一口气读完”。她说,书中穆青、魏巍等14位名记者的小传,使她重温那份炽热的新闻理想。
“让读者在新闻名篇与故事讲述中感受新闻力量,领悟新闻价值,是《跟名记者学写作》的出版初衷。”该书作者、长江日报社主任记者朱建华介绍说,书中精选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20余篇作品,包括《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通过挖掘每一篇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从选题的策划、采访,到稿件的撰写与编辑过程,全方位展现新闻生产的全过程与新闻名家的专业素养。
到基层去找寻屡试不爽的写作密码
真正的好新闻来自基层。正如光明日报社河北记者站站长耿建扩所言,《跟名记者学写作》中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深入基层的结果。广西日报社专职编委谌贻照也认为,《跟名记者学写作》中的名记者和作品,共同点之一是都十分注重现场。
例如,书中讲述著名新闻人范敬宜撰写《莫把开头当过头——关于农村形势的述评》的故事时透露,范敬宜为了调查清楚情况,去自己之前插队落户和工作过的地方,一共待了10天,通过座谈、议论、谈心、调查,理清头绪,此后再写出1700多字的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将如何看待农村改革昭示得精辟透彻。
“我过去尝到过许多深入的甜头。所以不仅写报道愿意深入到基层去,连写评论也愿意到基层去。一到基层,原来僵硬的思路活跃了,原来枯涩的语言也生动了。”后来,担任过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的范敬宜曾自我评价说,能写出《莫把开头当过头》等报道,得益于10年基层的经历。
书中讲述的中国青年报社记者部原主任郭梅尼的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1983年,报社原准备在张海迪进京接受团中央表彰时让郭梅尼在京采写一篇专访。郭梅尼提出:如果让我采访,我必须到山东去。部门负责人告诉她:时间已迫近表彰之日,往返恐怕来不及了。郭梅尼坚持说,时间再紧也得到山东去现场采访,否则写不好。意见被采纳后,第二天——正月初六,她便奔赴张海迪的家山东聊城进行采访。后来,通讯《生命的支柱》发表后,在一代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报社收到几万封读者的来信。
在阅读中体悟经典作品诞生的背后
“一个好记者,应善于学习,学习是对抗焦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个好记者,还要有好作品,成为新时代文章高手,文字仍是基本功。”朱建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过去几年,他所在的长江日报社一直强调“视频是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字是看家本领”。恰逢2024年,中国记协相关领导在上海报业集团调研时提出“如何培养新时代文章高手”,这促使朱建华进一步思考:放眼全国新闻界,曾经诞生过一批又一批的文章高手,那些今天读来仍堪称经典的新闻作品,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近年来,我一直在工作之余致力于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基于此,我又一次开启了求索之路,于是有了现在的这本书。”为了写好《跟名记者学写作》,朱建华购买了20卷本《中国名记者》丛书,作为筛选名记者的依据之一;成书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确保表述规范,书中所引用的事实和评述也都有依据和出处。朱建华透露,这是他编写的第7本书,“前面连续出版了‘好新闻’系列4本,每年一本,这是对毅力的考验,也是对身体的考验,一年忙到头、一天忙到晚。”
“对真相的执着、对时代的观察、对文字的敬畏,是无论哪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特别明显地体现在经典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跟名记者学写作》一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二编辑中心副主任梁雪云自2008年进入出版社工作,17年来一直从事新闻传媒类图书的编辑策划工作。该社的“人民日报传媒书系”也早已成知名品牌,出版图书涵盖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新闻作品集等,许多图书销量达10万+。
梁雪云说,《跟名记者学写作》不仅讲述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写作的技巧,还把作品原文附上供读者即时阅读。同时,在编辑过程中,像“课代表”一样把重点语句用双色标出,方便读者根据需求精读或泛读,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效率。在她看来,“阅读、感受、领悟的过程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致敬。”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