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剪开机械腿!小鹏机器人自证事件,暴露行业信任大难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5:38 1

摘要:网友模仿《百年孤独》写下的这段文字,让小鹏机器人的 “自证事件” 彻底出圈。一场原本常规的科技产品展示,最终演变成全民热议的公共事件

“若干年后,当机器人开始反抗人类时,IRON 总会回想起那个晚上 —— 那把剪刀,剪断了她的腿部肌肉,也剪断了人类的未来。”

网友模仿《百年孤独》写下的这段文字,让小鹏机器人的 “自证事件” 彻底出圈。一场原本常规的科技产品展示,最终演变成全民热议的公共事件

背后藏着的不仅是大众对新技术的好奇,更是科技行业难以言说的信任困境。

2025 年 11 月 5 日,小鹏第七届科技日上,人形机器人 IRON 完成全球首秀。这款身高 178cm、体重 70kg 的机器人

以一套轻盈流畅的猫步惊艳全场,仿人脊椎和仿生肌肉的设计,让其姿态近乎人类。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筹备 7 年的技术展示,会迅速引爆 “造假” 争议。“里面藏着真人” 的猜测在社交平台发酵,从清晰可见的内衣带子

到被质疑 “透气用” 的肩膀小孔,网友们开启了一场 “大家来找茬” 的狂欢。

为了回应质疑,小鹏创始人何小鹏经历了 “一夜没睡好” 的煎熬。11 月 6 日上午,他发布一镜到底的视频,拉开 IRON 背后的拉链展示内部结构,却被质疑 “拉链没拉到底”。

11 月 7 日,小鹏 X9 增程版发布会前,何小鹏再次请出 IRON,现场直播剪开其腿部衣物和仿生肌肉,完全露出机械结构。

这场被网友戏称 “六子吃粉” 式的悲壮自证,让事件热度达到顶峰,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一项真实的技术突破,需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证明?

IRON 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技术突破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错位。这款机器人的核心亮点,恰恰成为了被质疑的焦点。

IRON 拥有 82 个自由度,其中灵巧手就达到 22 个,远超特斯拉 Optimus 的 40 个自由度。脚尖的被动自由度设计,让它的步态轻盈如猫,连续行走 6 小时零失误,这种流畅度超出了很多人对 “机器人” 的固有印象。

再加上全包覆柔性皮肤、仿人脊椎等设计,IRON 的外形和动作都高度贴近人类,甚至出现了清晰的内衣带子等细节。这种极致的仿生设计,反而触发了部分网友的 “恐怖谷效应”。

当一个机械产品的形态和动作过于接近人类,人们会下意识产生不适感,进而怀疑其真实性。网友们的质疑五花八门

有人以 “运动学专家” 自居,断言 “步态一眼假,绝对是真人”;有人纠结 “有耳朵轮廓却要遮挡”,认为是为里面的人隐藏痕迹;还有人发出灵魂拷问:“机器人为什么需要穿内衣?”

这些质疑看似荒诞,却反映出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局限。长期以来,机器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 “僵硬的工具”,对于如此高仿生的表现,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技术突破,而是 “造假”。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质疑并非只针对中国企业。特斯拉的 “擎天柱” 机器人此前也遭遇过 “远程操控” 的广泛质疑,这说明问题的核心不是对企业国籍的偏见,而是行业整体面临的认知鸿沟。

随着民族自信的高涨,消费者早已对 “外国光环” 祛魅。瑞幸、库迪倒逼星巴克,安踏、李宁赶超耐克、阿迪,中国品牌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已经得到认可。

大众对 IRON 的质疑,更多是源于对新物种的陌生,而非对技术能力的否定。

这场自证风波,也暴露了小鹏在机器人赛道上的矛盾心态 —— 激进与保守并存。

小鹏的激进,体现在量产目标和技术布局上。它明确提出 2026 年底实现 IRON 规模量产,这个时间点在行业内堪称 “大跃进”。

要知道,行业内对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乐观估计,也需要 5~8 年的起步时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鹏打破了 “先技术后场景” 的行业惯例,采用 “以场景定义产品” 的反向逻辑。IRON 的核心应用场景锁定 “三导”—— 导览、导购、导巡,优先进入博物馆、商场、4S 店等商业场景。

这个选择看似 “不硬核”,实则非常务实。何小鹏曾坦诚,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或家庭场景还不现实。

进厂打螺丝的话,高磨损会让机器人手臂几个月就需要更换,费用足够雇佣一个人工好几年;家庭场景中,泛化适应性和安全问题至今没有企业能完全解决。

而小鹏的保守,则体现在对机器人赛道的宣传策略上。相较于汽车和智驾产品的大力推广,小鹏对 IRON 的宣传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不足。

这种保守或许源于对新物种的谨慎,想在成果相对确定后再全面发力;但也可能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导致前期市场教育和科普缺失。当大众对产品缺乏基本认知时,出现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 “有十分能力只说三分话” 的谦逊,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在汽车行业曾出现过 L2.5、L2.9、准 L3 等概念炒作后。

消费者对科技企业的宣传已经产生天然警惕,缺乏铺垫的技术展示更容易引发误解。

尽管过程充满波折,但小鹏的应对方式,堪称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公关案例。

面对愈演愈烈的质疑,小鹏没有选择沉默或强硬反驳,而是用 “视频展示 + 现场拆解” 的方式,一步步用事实说话。

这种坦诚的态度,成功接住了泼天的流量,并将其转化为对产品和技术的深度关注。

事件发酵期间,国际媒体 Pandaily 创始人周恒星爆料,马斯克点赞了关于小鹏机器人的视频,并表示 “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

这句来自行业巨头的认可,进一步印证了 IRON 技术的真实性和领先性。

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波让更多人关注到人形机器人背后的中国供应链。IRON 搭载了行业首发的全固态电池,这种技术原本更多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如今率先在机器人上落地,有望推动其加速量产。

除了全固态电池,IRON 的核心部件背后还有一批中国企业的支撑。五洲新春提供关节传动的轴承套圈,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占率超 25%,汉威科技的电子皮肤技术让手部触觉反馈失误率低至 0.01%。

这些供应链企业的技术突破,是 IRON 能够实现高仿生表现的基础。而小鹏的量产计划,也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据高盛预测,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2050 亿美元,中国供应链正迎来从概念验证到规模量产的关键节点。

对于小鹏而言,这场风波也是一次宝贵的市场教育。通过事件的持续发酵,更多人了解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难点和行业现状,为后续产品落地积累了用户基础。

小鹏机器人的自证事件,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公关危机,更是整个机器人行业的 “信任校准” 拐点。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落地,类似的争议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如何建立行业信任,避免 “技术突破需要剪腿自证” 的尴尬,成为全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企业需要转变宣传策略,平衡 “低调谦逊” 与 “主动科普”。有新进展、新突破时应大方公开,通过持续的市场教育,提升大众对技术的认知水平,缩小技术突破与大众认知的鸿沟。

其次,行业需要建立 “透明化” 的展示规则。对于高自由度、高仿生的机器人产品,单纯的视频展示已经难以满足信任需求。

企业应同步公开核心机械结构运作过程和关键数据,比如自由度数量、续航时间、动作精度等,用数据增强说服力。

这种透明化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质疑,还能加速行业洗牌。真正有实力的工程型玩家,能通过真实数据和技术展示脱颖而出;

而那些只会炒作概念的 PPT 型玩家,将在透明化的规则下被快速淘汰。

作为赛道领跑者,小鹏肩负着建立行业基调的责任。它需要将汽车产品竞争中的 “狼性” 复制到机器人赛道,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教育力度;

同时也要吸取汽车行业的教训,避免概念炒作,用客观坦承的态度面对用户。

IRON 的技术突破已经得到行业认可,其搭载的 3 颗图灵 AI 芯片提供 2250TOPS 算力,配合物理世界大模型,具备自主决策与交互能力

目前已在小鹏广州工厂完成精密装配实训,装配精度达 ±0.1mm。

随着 2026 年底量产节点的临近,小鹏还计划开放 IRON 的 SDK,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建应用生态,这种开源模式有望加速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

当技术足够成熟、行业规则足够透明、大众认知足够深入时,或许未来的技术突破不再需要 “剪腿自证”。而小鹏机器人的这场风波,或将成为推动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毕竟,真正的技术自信,不仅在于产品的领先,更在于能够坦然面对质疑,用透明和坦诚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