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报刚挂出来,弹幕已经刷起“换台”二字,央视八套新剧的评论区一片倒彩。
海报刚挂出来,弹幕已经刷起“换台”二字,央视八套新剧的评论区一片倒彩。
这种场面很少见。
一部还没上线的家庭伦理剧,主演名单里既有拿过白玉兰的童瑶,也有甘愿给女二作配的蒋欣,导演还是拍过《我的前半生》的沈严,怎么看都属于稳赚不赔的买卖。
偏偏,翻车点落在一个63岁的老演员身上,许娣。
老戏骨的困境,观众其实能感同身受。
点开她的作品年表,最近五年,她十次里九次在演婆婆,台词永远高八度,表情永远嘴角下拉。
最早在《我的前半生》里,她把薛甄珠演得又泼辣又心酸,观众跟着一起掉泪;可到了《我的后半生》,同样是撒泼打滚,大家只记住一句“别再吵了”。
套路一成,滤镜就碎。
这次《四喜》放出的海报里,她穿着暗红色居家服,眉心紧皱,又是一个不好惹的妈。
评论区瞬间炸了:怎么又是她?
怎么又是这个味?
有人把她的角色剪辑成三分钟的“怒吼合集”,播放量一天破百万。
点赞最高的留言只有七个字:看烦了,真的看烦了。
片方也慌,连夜加了幕后花絮,剪了一段蒋欣探班的花絮想转移注意力,结果视频底下全在问:能不能别让许娣再吼。
央视八套的宣发账号倒是稳,照常推送剧情预告,一句“现实题材全演技派”置顶,配图里童瑶和蒋欣并肩站着,许娣被放在最边缘,像刻意拉开距离。
许娣自己回应得很快,接受了一家纸媒的采访,说角色确实像,但演员的本分是演好手里的剧本,没资格挑。
这句话被截图疯传,有人夸敬业,也有人冷笑:市场让她挑了吗?
中年女演员的饭碗就这几个样式,不演婆婆就得演丈母娘,再往上就是奶奶。
挑来挑去,都是同一碗饭。
毒舌电影发了一篇分析,把问题甩给选角体系:制片方图安全,观众图熟悉,平台图话题,最后把老演员钉死在标签里。
文章末尾列了三位同龄女演员,去年一整年,她们加起来演了十二个母亲角色,台词量加起来不到一集。
文章问:演技再好,架得住这么用?
观众骂归骂,身体很诚实。
首播预约量不降反升,平台后台显示,冲着童瑶和蒋欣点预约的人占七成,许娣的负面热度反而成了助推器。
片方临时把许娣的番位从三番提到二番,宣传物料里给了近景特写,摆明了要把冲突当卖点。
这种操作不新鲜。
《欢乐颂》第一部开播前,观众嫌弃蒋欣的樊胜美太苦情,结果讨论度最高的是她;《都挺好》倪大红被吐槽面瘫脸,最后靠一场吃面条封神。
负面声浪越大,说明角色戳得越准。
制片方赌的就是这个理。
可老演员耗不起。
许娣今年63,一年最多拍两部戏,再被定型,就真成婆婆钉子户了。
有人翻出她三十年前的小品,三十出头演小姑娘,一出场全场鼓掌。
对比现在的剧照,落差扎心:市场不是记不住她的好,是根本不想记。
剧还没播,口碑已经两极。
豆瓣小组里,有人发帖赌《四喜》能不能救回许娣的风评,的帖子盖到两百多层。
一半人押她翻车,一半人押她翻身。
发帖人说得直白:骂她的人越多,说明大家越期待她变。
观众其实没恶意。
大家只想看到一个能跳出套路的妈,一个不再靠咆哮推动剧情的长辈。
不是讨厌老演员,是讨厌被当成傻子糊弄。
套路演久了,连眼泪都像自来水,拧开就有,谁还愿意买账?
央视八套把档期定在黄金档,连播两集,收视率底盘稳得很。
要是前两集许娣能交出一场沉默的哭戏,或者一段收着演的吵架,风评立马掉头。
可要是再吼一次,弹幕会毫不留情刷满屏幕:老艺术家,别再毁童年。
行业的问题摆在这儿:不给中年女演员新身份,观众只能一遍遍看老身份。
制片方省事,平台省成本,演员省力气,最后省掉的是观众的耐心。
许娣不是第一个被吐槽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剧开播当晚,社交平台估计会出现两个热搜:一个是许娣演技,一个是蒋欣演技。
前者八成是骂,后者八成是夸。
骂完夸完,数据团队把截图往群里一发,下一部戏的选角会接着用许娣,理由很简单:她有热度。
观众能做什么呢?
关掉弹幕不看名字?
没用。
角色一出场,就知道谁在演。
唯一能做的,是用遥控器投票。
点不点开,看不看完,都是对市场的回答。
如果收视率没掉,片方只会觉得骂声也是声,下次继续请她演婆婆。
可如果收视率因为许娣垮掉,制片方才会考虑换人。
市场比观众更现实,谁砸锅谁出局。
老演员想破局,先得让数字难看。
可惜,这一步太难。
央视八套的底盘摆在那儿,再难看也差不到哪去。
最后只剩观众在屏幕前叹气:不是怕她演不好,是怕她只能演这个。
一个演员的黄金期被切成碎片,每片都贴着同一个标签。
再锋利的刀,也架不住天天剁同一种菜。
观众想看的不是菜,是刀还能不能切出别的形状。
剧今晚就播,遥控器在你手里。点开的瞬间,其实已经投了票。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