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搞钱的秘密:一产打底、二产赚钱、三产拉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7:15 1

摘要:乡亲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郭亮。最近是不是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村里的农产品品质再好,要么卖不上价,要么烂在地里;好不容易办起个加工厂,产品又没人知道;想搞乡村旅游,游客来了转一圈就走,留不下消费?其实乡村振兴搞产业,就像盖房子—— 得先打牢地基,再添砖加瓦,最后还

乡亲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郭亮。最近是不是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村里的农产品品质再好,要么卖不上价,要么烂在地里;好不容易办起个加工厂,产品又没人知道;想搞乡村旅游,游客来了转一圈就走,留不下消费?其实乡村振兴搞产业,就像盖房子—— 得先打牢地基,再添砖加瓦,最后还要有人来住。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让乡村产业活起来、富起来。

01

一产筑基

把“地里的宝贝”变成“可靠的家底”

一产就是咱们农民最熟悉的种庄稼、养畜禽,但“筑基”不是让大家埋头傻种,而是要种出“特色”、种出“标准”,让地里的产出成为后续产业的“定心丸”。

去年我去山东淄博博山区调研,那里的樱桃以前都是“散户种、路边卖”,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卖20块,行情差的时候5块都没人要。后来当地合作社牵头,统一引进“美早”“萨米脱”等优质品种,还请了农科院专家指导,搞起了“绿色食品认证”,甚至给每棵樱桃树都编了号,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过程。现在博山樱桃不仅不愁卖,还跟当地20多家食品厂签了长期供货协议,最低收购价都能保证15 块一斤。2024年数据显示,博山樱桃种植户人均年收入比3年前翻了 1.8倍,这就是“筑基”的力量 —— 不是产量越高越好,而是要让一产成为“靠谱的供应链”,为二产、三产打下基础。

咱们乡村搞一产,一定要避开“什么赚钱种什么”的盲目跟风。要先摸清自己的“家底”:比如气候适合种什么?土壤有什么特色?有没有传统种植技艺?像云南普洱的古茶树、江西赣南的脐橙,都是靠守住“特色”才站稳了脚跟。只有把一产的“地基”打牢,后面的产业才能稳扎稳打。

02

二产增值

把“初级农产品”变成“能赚钱的商品”

有了一产的好原料,怎么让它“值钱”?这就需要二产来“加工增值”。很多乡村的农产品之所以卖不上价,就是因为只卖“原生态”,没做 “深加工”—— 就像把新鲜玉米直接卖掉,不如做成玉米糁、玉米面条,更不如做成玉米脆片、玉米汁,每加工一次,身价就能翻一番。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大家都熟悉,以前村民主要靠种猕猴桃、养黄牛过日子,收入一直上不去。后来村里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把猕猴桃做成猕猴桃干、猕猴桃酒,把黄牛肉做成真空包装的酱牛肉、牛肉干。我去考察的时候,合作社负责人跟我说,以前一斤新鲜猕猴桃最多卖8块,做成猕猴桃干能卖到50块一斤;一斤鲜牛肉卖40块,做成酱牛肉能卖到120块。2024年,十八洞村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 万元,带动全村80%以上的农户增收,这就是二产的“魔力”—— 通过加工,让农产品从“易坏、难运”的初级产品,变成“耐存、好卖” 的商品,不仅提高了收益,还解决了一产的“销路难题”。

搞二产不用一开始就搞“大工厂”,可以从“小而美”的加工点做起。比如四川青神县的竹编,以前都是农民自家编了卖,后来村里办起了小型竹编加工厂,统一设计款式、统一生产标准,把竹编做成茶杯垫、收纳筐,还能定制企业礼品,产品一下子就卖到了全国各地。乡村搞加工,关键是要抓住“差异化”—— 别人做大路货,咱们就做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用当地的杂粮做代餐粉,用当地的水果做果脯,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

03

三产引流

让“游客来消费”变成“产业能循环”

有了一产的好原料、二产的好商品,怎么让更多人知道、来消费?这就需要三产来“引流”—— 通过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研学体验等方式,把人吸引到村里来,或者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同时反过来带动一产、二产发展。

浙江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以前靠开矿、建水泥厂过日子,后来关掉矿山搞生态旅游。现在的余村,春天可以采茶、夏天可以漂流、秋天可以摘果子、冬天可以泡温泉,还搞起了 “研学基地”,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农耕、学习竹编。我去年带团队去余村,发现村里的民宿基本天天满房,村民开的餐馆里,用当地食材做的“安吉土菜” 特别受欢迎,就连村民自己做的笋干、茶叶,游客都会打包带走。2024年数据显示,余村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而旅游带动的农产品销售、民宿收入,又让村民更有动力种好地、做好加工,形成了“三产引流、一产二产跟着火”的良性循环。

咱们乡村搞三产,不用都搞“高大上”的旅游景区。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搞“小而精”的体验项目:比如陕西礼泉县的苹果园,搞“苹果采摘 + 苹果 DIY”,游客可以摘苹果、做苹果酱;河南光山县的稻田,搞“稻田摸鱼 + 农耕体验”,吸引城里的家庭来玩。三产的核心是“吸引人、留住人、让人消费”,只要能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特色和温度,就能带动整个产业循环起来。

『亮村点睛』

聊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乡村振兴搞产业,不是“一产、二产、三产”各干各的,而是要像串珠子一样,把它们串成一条线 —— 一产是“根”,保证原料优质可靠;二产是“腰”,让产品增值赚钱;三产是“脸”,吸引人流带动循环。

这些年我发现凡是产业做得好的村子,都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靠“三产融合”:比如山东博山的樱桃,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采摘游,一条链走下来;比如湖南十八洞村,从种猕猴桃到做深加工,再到乡村旅游,全链条发展。

最后想跟大家说:乡村振兴没有“万能公式”,但“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 的思路,适合大多数乡村。关键是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找到自己的“特色”,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

你所在的村子,有什么好的农产品?有没有想过怎么通过加工、旅游让它更值钱?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探讨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博士,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与“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他立足哲学、美学、管理学的跨学科根基,践行“创意驱动、产业赋能、美学引领”的方法论,构建了从顶层战略到落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体系,系统化实现乡村资源的创意激活与产业价值的商业重塑。

来源:亮眼辩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