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后的凄凉:当年耗资近34亿的鸟巢,如今被用来干嘛回本了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7:36 1

摘要:鸟巢一直都是咱们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着非常崇高的位置,为了把它建得漂亮,不光是资金投入巨大,花的心思和努力也远超大家的预料。

鸟巢一直都是咱们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着非常崇高的位置,为了把它建得漂亮,不光是资金投入巨大,花的心思和努力也远超大家的预料。

当年为了建这个鸟巢,团队付出了整整五年时间,花费也突破了34亿的巨款,可等奥运会结束后,它很快就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曾经熠熠生辉的这座建筑,一下子就从世界的焦点变成了“邋遢包”,西方媒体直接说它“注定荒废”,毕竟那“赛后就废”的魔咒在全球几乎没人能打破。

时间一晃17年过去了,曾经引得全世界关注的这座建筑,眼下到底有没有回本呢?

那会儿,它的出现绝对算得上是全球一流的建筑水平,设计也是创意十足,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典范。

在设计时,它就拥有超长的“待机时间”,使用寿命高达100年,还能应对8级地震,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也达到了顶尖级别。

这么厉害的建筑,代价就是维护费直线上升,光每年维护的钱就要8000万,再加上当时施工时产生的1.5亿利息,每年固定的开支就超过了2亿。

当时的经营方式还挺单调,基本上就是靠几场体育比赛和游客走马观花,收入根本抵不上成本,甚至一度成了外界嘴里的“财政黑洞”。

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会儿英国的“伦敦碗”,比赛结束后不得不拆掉三分之二的座位,变成了一个社区体育场,勉强能撑起日常运转。

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场,仅用半年时间就变成了废墟,而那些早年用过的雅典场馆,反而成了流浪汉的聚集地,维护开销也让政府负担挺重。

这些例子让大家对将来觉得挺忧心,有不少人觉得迟早会重走老路。

刚起初,它的使用频率确实低得出乎意料,除了偶尔举行几场大型体育比赛,大部分时间里,这个能容纳九万人巨大的体育场,基本上是空荡荡的。

遇到难题时,我们可没就此放弃,而是拿出了全面转型的措施。比方说,重点搞起了演艺产业,不靠外表出众,那就用它那奇特的造型和超大容量,成为了举办顶尖演唱会的最佳地点。

从国内一线歌手到国际巨星,大家都把能在这里开唱当成一种荣耀。光是2024年一年,就举行了39场高水平演唱会,几乎都座无虚席,直接带来了北京60%的演唱会票房收入。

紧接着,大家还特别重视体育比赛,除了接手那些国际上常见的传统赛事以外,我们还引进了冰上运动、马术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项目。

举办各式各样的比赛,不仅突出了体育场馆的主要作用,还吸引了各种不同背景的观众,提升了全年使用的频率。

旅游开发也在不断提升,除了核心景点的保护之外,我们还推出了“内部深度游”、“夜间灯光秀”等那些有特色的项目。

多年来的转型经营让鸟巢的财务状况和过去比,已经是天差地别啦。

到 2025 年为止,它的总收入已经突破了50亿元,不光把大概34亿元的建设费用补齐,还还清了20亿元的利息,真正算上了“赚回本钱”。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它持续赚钱的能力,已经连续8年实现自主盈利,年收入都稳稳地在3亿以上。这些数字狠狠打脸了当初看衰的西方媒体,也推翻了那些所谓的国际规则。

用我们实际的表现来说明,只要管理得妥当,大型奥运场馆完全能从“公益项目”变成“赚钱的资产”。

除了那明显的经济回报之外,它的潜在价值可不是用钱能衡量的。身为地标建筑,每年都能引来数百万游客,成为推广中国文化、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在体育发展的路上,咱们搞了一 series 的国际顶级赛事,不仅让中国在国际体育圈里的声音更响亮了,也点燃了全民对运动的热情。

很多年轻人因为这些比赛和活动,爱上了运动,也为中国体育的未来培养了不少人才。

现在咱们团队已经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率直线上升。

作为国家级标志性场馆,它在接待顶级比赛和大型活动方面天生就有优势,这可是一般场馆比不了的。

最关键的是,它还能把自己的运营经验传到国外去,参与更多国际大规模场馆的管理工作,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品牌”。

从2008年的惊艳登场,到赛后遇到难题,再到如今的逆转崛起,我们花了17年时间,谱写了一段精彩的“蜕变”。

这座“钢铁巨兽”早已不再只是一个运动场所,更代表了中国基础设施的实力、管理智慧以及文化自信心。我坚信,未来它还会继续创造自己的传奇,为城市的繁荣和国家的进步带来更加精彩的贡献。

来源:李幺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