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其覆盖国旗的葬礼仪式尚未淡出公众记忆,关于他生平的三重争议却已再度掀起波澜。这位被尊称为“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奠基人”的诺奖得主,在身后遭遇了与其成就相伴的舆论拷问,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标签更为复杂。
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其覆盖国旗的葬礼仪式尚未淡出公众记忆,关于他生平的三重争议却已再度掀起波澜。这位被尊称为“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奠基人”的诺奖得主,在身后遭遇了与其成就相伴的舆论拷问,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标签更为复杂。
1964年他入美国籍这事老被翻出来,说得最多的就是父亲杨武之到去世也没完全原谅,这话是他自己说的,撕心裂肺这个词从他口里出来过,外头人常拿这个做判断,翻回那几年,中美像隔着厚玻璃,签证来往卡着,做理论物理的手里要算要讨论要碰撞想法,得有设备有图书有会议有同行在隔壁办公室,那会儿国内条件紧,想回也回不顺,回得来人回不来课题也开不起来,他留在美国顶住压力把研究串起来,这条线不想断,时间走到1971年,气氛一松,他就成了首个访华的美籍华人学者,带了前沿资料也带了眼见,把一篇万字长文投到纽约时报,把他看到的中国讲给外面听,学界的朋友一传一,三百多人又一步步把脚迈回国门,舆论这边他做了事,学校这边他也落了地,2003年人回北京定居,把在美国的房子处理掉捐给清华高等研究院,工资不拿,晚年把美国籍退了恢复中国籍,留下一句我想回家。
李政道这条线,1957年两人拿到诺奖,是那篇宇称不守恒的理论铺出来的,论文署名怎么排成了关键的小结点,通行做法按姓氏字母排,Lee 在前 Yang 在后,他提出能不能换成 Yang-Lee,他年长四岁,这个理由他讲过,媒体把这事放得很大,合作的空气就冷下去,人各自忙各自的路,很多年过去他引用苏轼的句子与君世世为兄弟,这句话能听出他的态度,那边李政道也提到过,这件事给中国学术圈留了一个教训,往深里看是个老问题,优先权到底怎么算,谁出力多谁排前,这套规矩一到细节上就容易卡住人。
2004年他82岁和翁帆结婚,两人相差54岁,这个差距出来社会上议论多,往前翻到1995年汕头大学的一次学术会,翁帆做志愿者接待他和夫人,做事细,叙话礼貌,让他记住了人,2003年原配杜致礼病逝,翁帆写去一封慰问的信,两人从这又有了联系,婚后二十一年一路过来,车是他教她开的,她每天给他设提醒看时间让他休息,百岁那年他还在会场露面她就陪在旁边,他说过一句话,翁帆是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财产这块他把主要部分留给子女,给配偶的是清华那套别墅的居住权,这种安排放在那儿,更多像是告诉外界两人的相处靠的是日常。
把镜头拉长一点看他的路径,几段争议后面能看出一条线,他一直在两头之间找平衡,一头是学术要持续,要平台要同伴要把题做下去,另一头是家国放在心里,要把积累过的资源和眼光带回来,前面留在美国是为了把研究不中断,回到国内就去做事,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他推动过,姚期智这样的学者他去沟通劝全职回国,他常说一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他离开后的网上讨论一波接一波,也像是这个时代价值标准并行的一个缩影,他在回忆里写过一句话,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避免争议,而在于争议中仍坚持前行,清华园里追思的队伍排得很长,一眼望不到头,留言簿上有年轻人写愿做下一个杨振宁,这一生里的复杂和光亮,被这样一页一页翻出来,落在后来人愿意接着做事的手里。
来源:青莲侠士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