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里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被尊称为"五羖大夫",是秦穆公时期的重要谋臣,也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三次亡国、两度沦为奴隶的磨难,却在70岁高龄时被秦穆公以五张黑公羊皮赎回,拜为大夫,最终成为秦国相国。
百里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被尊称为"五羖大夫",是秦穆公时期的重要谋臣,也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三次亡国、两度沦为奴隶的磨难,却在70岁高龄时被秦穆公以五张黑公羊皮赎回,拜为大夫,最终成为秦国相国。
百里奚的人生轨迹堪称"大器晚成"的典范,他凭借卓越的治国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使秦国从一个偏远的小国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百里奚的早年经历、流亡生涯、入秦为相、政绩贡献以及历史评价等方面,全面介绍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百里奚出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城西),也有一说为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 。他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困顿,但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在那个"家国一体"的春秋时代,小国的平民想要入仕为官极为困难。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深知丈夫的才华,鼓励他外出求官,为国家效力。公元前670年(一说约公元前700年),杜氏为远行的丈夫准备了饯行饭,她"劈了门闩炖雌鸡",宰杀了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煮了一锅小米饭,百里奚感动不已 。
百里奚离开家乡后,先后游历了宋国、齐国等国家,但由于没有靠山,无人引荐,未能得到重用。在齐国时,他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后来在齐国郅地(今河南商丘附近)遇到贤人蹇叔,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蹇叔见百里奚才华横溢,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如在齐国政变时劝阻百里奚不要辅佐齐国国君无知,在周王子颓欲重用他时又劝阻他不要卷入周王室的纷争 。
百里奚在齐国和周朝的失意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治国智慧,也为他后来在虞国和秦国的仕途奠定了基础。他最终投奔虞国,在虞国担任大夫,但由于虞国国君昏庸无能,百里奚的谏言不被采纳,预见到晋国将假道灭虢,危及虞国,但无法改变国君的决策,只能默默等待命运的安排 。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之谋,以"假道伐虢"的计策吞并了虞国和虢国。晋军在灭虢后,顺手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晋献公将百里奚作为女儿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往秦国,百里奚感到奇耻大辱,不愿在敌国为奴,便在去秦国的路上逃跑了。他逃到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当作奸细抓了起来 。
楚国边境的人见百里奚年纪已大,便放了他。因百里奚善养牛,楚国人便让他发挥特长,负责给楚王养牛。百里奚在楚国牧牛期间,总结出"心与牛一"的饲牛之道,即"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也为其后来的治国理念奠定了基础 。楚成王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已年近古稀,加之楚国政治环境复杂,他未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百里奚在楚国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虽身处困境,却不忘积累治国经验,为他后来在秦国的成就埋下了伏笔。同时,这段流亡岁月也使他更加理解民间疾苦,形成了"重施于民"的治国理念 。
公元前653年,秦穆公向晋国求婚,结成"秦晋之好"。晋献公将女儿穆姬嫁给秦穆公,百里奚作为陪嫁奴隶一同前往。途中,百里奚再次逃跑,这次他逃到楚国边境的宛地,被楚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回,但担心楚王知道百里奚的才能后不肯放人,于是采用了智谋 。
秦穆公派使者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暴露百里奚的才能,也符合奴隶的市价。楚王见五张羊皮不足以换取百里奚的才能,便答应了赎回请求。此时,百里奚已年过七旬,但他的智慧和才能并未因年老而减退。
百里奚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解除束缚,与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但秦穆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你,所以亡国了。这不是你的过错。" 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三天,大为赏识,便任命他为大夫,主管国政。由于是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的,百里奚被称为"五羖大夫"("羖"指黑色公羊皮)。
百里奚入秦后,首先向秦穆公推荐了好友蹇叔。他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有才能而世人不知道。我两次听信蹇叔的话,得以逃脱灾祸;一次没有听信他的话,就遇到了虞国亡国的灾难。因此我了解他的才能。" 秦穆公于是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任命他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共同执掌国政,史称"二相" 。百里奚和蹇叔的组合,成为秦穆公时期秦国政治的核心力量,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百里奚在秦国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他的核心治国理念是"重施于民",即重视对民众的恩惠和教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内政方面,百里奚推行了"先富民,后强兵"的政策。他改革农业赋税制度,从原本按人头征收的旧制,改为随收成浮动的税制,并在灾年免除徭役赋税 。这一政策极大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百里奚还推广铁犁牛耕技术,引入先进的耕作方法,使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他在关中地区设立集市,鼓励边地和邻国贸易,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
百里奚倡导文明教化,设立史官记载国家大事,推动秦国从部落制向中央集权过渡。他制定刑罚制度,如"三族之罪",加强了法律的威严和执行力 。在治国实践中,百里奚"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即不乘车马,不张伞盖,平易近人,生活俭朴 ,为百官树立了榜样。
在外交方面,百里奚采取务实策略。他主张"远交近攻",建议秦国与晋国修好,同时攻取近邻,为秦国争取发展空间 。一次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百里奚反对趁机攻打晋国,而是主张"救灾、恤邻、道也",即救灾恤邻是道义所在 。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建议,运大量粟米给晋国,史称"泛舟之役" 。此举不仅帮助了晋国,也赢得了晋国的感激,为秦国与晋国的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百里奚革新兵制,选精锐、练精兵,并改良兵器,使秦军战力倍增 。他提出"间谍战"策略,派人离间敌国联盟,布下谣言,屡次令秦国以弱胜强 。百里奚还招揽西戎人才由余,分化西戎联盟,为秦国打通西进通道 。
在政治决策上,百里奚展现出卓越的远见。他反对秦穆公远征郑国,认为"劳师以袭远"不可取,但秦穆公未听从,导致"崤之战"惨败 。战败后,秦穆公亲自穿着丧服到城门外迎接三位将军,承认自己的错误:"我没有听从百里奚、骞叔的劝阻,以致将军受辱,军队溃败,都是我一个人的错。" 百里奚的谏言最终被采纳,秦国调整战略,将目光转向西戎。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期间,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三置晋国之君",即先后扶持晋惠公夷吾、晋文公重耳等人登上晋国君位;二是"一救荆州之祸",即在楚国面临危机时,以智谋化解;三是"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即在秦国境内推行教化,巴人前来进贡;对外施以恩德,八方戎狄前来归附 。
百里奚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经历了多次亡国和流亡,却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他的奇特经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三次经历亡国,两度沦为奴隶。第一次是齐国政变,第二次是周王子颓被杀,第三次是虞国被晋国灭亡 。每次亡国后,他都沦为奴隶,但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其次,他的年龄和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百里奚70岁高龄时才被秦穆公任命为大夫,70多岁时成为秦国相国 。在那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能够被重用并成就大业,实属罕见。
第三,他与妻子杜氏的感人故事。杜氏在丈夫离家后,独自抚养儿子孟明视,历经战乱流离,以浣衣女身份来到秦国,借琴声追忆昔年"烹伏雌,炊扊(yǎn)吗"的贫贱时光,最终使百里奚认出自己的发妻 。这一故事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并赞其"功名藏于府库,而德行传于后世" 。后世据此改编汉剧《百里奚认妻》,成为歌颂"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传统美德的经典剧目 。
第四,他与儿子孟明视的将军之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一说即百里奚本人)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秦国的重要将领 。在百里奚和骞叔反对偷袭郑国未被采纳后,他们与自己的儿子共同出征,最终在崤山遭晋军伏击,全军覆没 。但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之女)为他们求情,孟明视等人被放回 。秦穆公亲自穿着丧服到城门外迎接他们,并恢复了他们的官职,还增加了俸禄。百里奚和骞叔的军事智慧最终被秦穆公认可,他们与儿子们共同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百里奚的一生,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崛起,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范。后世对他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儒家经典中,百里奚被列为"举于市"的贤人,与伊尹、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等并列,成为贤才通过不同途径被选拔的典型代表 。《孟子·万章上》记载:"百里奚举于市",强调他作为市井平民被选拔为大夫的传奇经历 。孟子评价百里奚"不可谓不智",肯定了他的政治智慧 。
在法家著作中,百里奚被作为逆境求仕的典范。《韩非子·说难》中提到:"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 韩非子以百里奚虽为奴隶却能干进君王为例,强调人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展现自己的才能,最终被君主所用。
在《史记》中,司马迁高度评价了百里奚的功业,称其"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并赞其"功名藏于府库,而德行传于后世" 。秦孝公也将秦穆公时期称为"甚光美"的时代,认为百里奚的贡献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在民间传说中,百里奚的形象更加丰富和人性化。汉剧《百里奚认妻》将他塑造为不忘糟糠之妻的贤臣形象,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传统美德 。杜氏以琴声追忆昔年"烹伏雌,炊扊吗"的贫贱时光,最终使百里奚认出发妻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
唐代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写道:"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宋代黄庭坚路过百里奚墓时,写下了《过百里奚大夫冢》,诗中写道:"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百里奚的敬仰之情。
百里奚的去世也成为了秦国的重大事件,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及卒,'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这种反应不仅体现了百里奚在秦国的威望,也反映了他为秦国做出的卓越贡献。
来源:圣骑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