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称为FCAS的未来空中作战系统项目,如今站在分崩离析的悬崖边,德国国防部长11月7日发出的年底最后通牒,将法德之间的矛盾彻底摆上台面,也撕开了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深层裂痕。
目前,千亿欧元的争吵,正让欧洲最雄心勃勃的防务合作走向崩塌。
被称为FCAS的未来空中作战系统项目,如今站在分崩离析的悬崖边,德国国防部长11月7日发出的年底最后通牒,将法德之间的矛盾彻底摆上台面,也撕开了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深层裂痕。
其实从一开始,FCAS项目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甚至连官方名称都没能统一。法国管它叫SCAF,德国叫Zukünftiges Luftkampfsystem,西班牙则叫Futuro Sistema Aéreo de Combate。
然而,这可不是简单的语言差异,而是各国对这个项目不同愿景的缩影。法国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立自主的防务传统,他们想在六代机时代继续当领头羊,最好能主导核心技术。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项目的最大出资方,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航空工业也能分到一杯羹,掌握关键技术,而不是仅仅出钱。西班牙在其中更像是陪跑,希望通过参与获得一些技术转移和产业机会。
这种从一开始就存在的“离心力”,像一颗定时炸弹,如今终于被引爆了。德国国防部长在11月初直接下了“最后通牒”,说要在年底前把这事儿搞定,否则项目就黄了。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明白,法德这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火车头”,终于撕破脸了。
你可能会问,法德关系不是挺好的吗?怎么会闹到这个地步?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欧洲的军工合作,就像一部家族恩怨史,总是分分合合。
上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就想一起造一款先进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欧洲战斗机”项目。结果呢?法国因为坚持要自己说了算,一气之下退出了,回去捣鼓出了自己的“阵风”战机。而剩下的国家,比如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才合作搞出了“台风”战机。
你看,这剧情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如今,法国的达索公司,作为欧洲唯一一家能独立设计制造完整战斗机的企业,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傲气”。他们觉得,我们有这个能力,凭什么要跟你们分享核心技术?万一技术外流了,我们以后还怎么在全球市场竞争?特别是美国F-35战机现在卖得这么火,他们更要守住自己的“独门秘籍”。达索甚至公开表示,宁愿自己单干,也不接受现在的合作框架。
而德国这次他们可是掏了大笔钱,当然不能像上次那样,只当个“提款机”。德国空客虽然在整机设计上经验不如达索,但在航空电子、系统集成这些领域可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提升德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所以,他们要求技术共享和公平分工,一点都不想让步。
双方你来我往,口水仗都打到外交层面了。德国国防部长直接点名批评达索CEO通过媒体施压,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商业谈判,而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
如果说内部矛盾是火药,那外部的地缘政治变化,就是点燃这堆火药的“催化剂”。
乌克兰冲突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德国被吓醒了,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再躺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了,必须加强自己的防务能力。于是,德国大手一挥,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从一个防务上的“小透明”变成了“金主”。有了钱,自然腰杆子就硬了,在防务项目上也要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法国面临着“阵风”战机在2040年前必须退役的巨大压力,他们比谁都急着推进FCAS项目,时间不等人!但越急,就越不愿意让步,因为这关乎到法国未来几十年的国防安全和军工产业发展。
更要命的是英国的“脱欧”。英国以前在欧洲军工合作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平衡者”角色,就像是法德之间的一个“和事佬”。它一走,法德之间就失去了缓冲,直接变成了面对面的“双边对抗”。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呢!英国脱欧后,也没闲着,转身就拉着日本、意大利搞起了自己的六代机项目GCAP。这就像是原本三个好朋友一起创业,结果一个退出了,还拉着另外两个朋友去开了家新公司,跟老东家直接竞争。这下,欧洲有限的技术和资源就更分散了,FCAS项目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那个最初的“陪跑者”西班牙,眼见法德僵持不下,英国又另起炉灶,它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法国现在正积极拉拢西班牙,希望能争取到它的支持,在与德国的博弈中增加筹码。
然而,在这欧洲人自己的内部争斗中,美国的影子始终若隐若现。
美国F-35战机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势地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刺激了欧洲人,让他们觉得必须自己搞出六代机,才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实现所谓的“战略自主”。但另一方面,F-35的强大性能和相对成熟的体系,也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如果FCAS项目失败了,各国为了更新空军装备,很可能就直接去买F-35了。
这不正是美国乐于看到的吗?欧洲防务合作越是分裂,各国就越可能转向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美国在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也就越稳固。所以,虽然美国表面上没有直接干预,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FCAS项目的一种无形压力。
更何况,FCAS项目可不仅仅是造一架战斗机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有人战机、无人机蜂群、人工智能、网络作战等一系列尖端技术。谁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军事科技的话语权,也就能在全球军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达索公司之所以这么强硬,就是担心如果把核心技术都共享了,自己未来的竞争优势就会被削弱。他们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占性”。而德国则想通过大笔投资,让本国企业也能在这些高科技领域分一杯羹,提升自己的产业实力。双方都想在未来技术版图中占据制高点。
这种看似都有道理的诉求,在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的情况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死结。
如今,离德国国防部长的“最后通牒”期限越来越近,FCAS项目的命运,就像坐上了过山车,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如果这个项目最终破裂,不仅仅是上千亿欧元的投资打水漂那么简单。欧洲将彻底失去在六代机技术上追赶美国的机会,在人工智能、无人作战等前沿军事科技领域,也将落后于人。
更深远的影响是,这将是对欧洲防务一体化梦想的致命打击。所谓的“战略自主”,很可能就成了空谈。在未来大国博弈中,欧洲将变得更加被动,受制于人。
当然,也有人乐观地认为,危机或许能催生新的合作模式。如果传统的政府间合作走不通,也许欧洲可以探索更灵活的产业联盟,通过模块化分工、市场化风险分担等方式,在保护各方核心利益的同时,继续推进合作。但这一切,都需要各国放下各自的“小算盘”,拿出真正的合作诚意。
说到底,这围绕六代机的权力游戏,是欧洲防务自主理想与现实利益之间的一场大碰撞。历史已经给过一次沉痛的教训了,如果这次再不能吸取经验,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FCAS项目,恐怕就真的会成为欧洲防务雄心又一个冰冷的墓碑。
来源:酒馆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