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泱泱中华饱经忧患,爱国志士纷纷求学于海外,苦苦寻求救民兴国之路。
成都百年名校寻访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1908,锦江畔,接照壁
爱国志士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
在蓉城播下教育的种子
薪火相传,百年未断
师友如云,桃李满园
铸就的是守正风骨
练就的是创新气度
——这就是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赤诚教育至此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泱泱中华饱经忧患,爱国志士纷纷求学于海外,苦苦寻求救民兴国之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都府华阳县举人陆慎言(号绎之)赴日考察学务,归国后他怀揣“欲救垂危之国势,必自教育之大兴大革始”的思想,与陈罗德夫人变卖家产、私人筹资,于1904年2月在成都租江渎庙(今文庙西街)侧端姓家东庑作校舍,创办 “淑行女塾”(四川最早的一所女校,成都师范学校前身)。
创始人陆慎言先生及其夫人席子珍女士(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1906年,“淑行女塾”改名“淑行女子中学堂”,发展成了正规的中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师范教育在制度上得以初步确立。同年“淑行女子中学堂”开始招收师范生。1908年,改名为“淑行女子师范学堂”。
为了给“淑行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开展教学实践, 1908年,陆慎言校长在文庙后街创办了 淑行女子师范学堂小学部(成师附小前身),由此拉开了“赤诚附小,百年流声”的序幕。
百年流声溯清源
1912年,“淑行女子师范学堂”及小学部一起由四川巡按使公署教育科(1924年改为省教育厅)直接管辖。
1914年,“淑行女子师范学堂”奉命改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同年,四川省行政公署划拨红照壁街原清代理事同知府旧址给小学部。
1935年秋,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四川省政府令“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省女师”)。
抗日战争时期,附小以赤诚之心跋涉前行。1939年5月上旬,为了躲避侵华日军空袭,保护学校师生,学校遵循政府法令,与省女师的400余师生从水路疏散至彭山县城。
师生校外实践活动(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1949年12月,省女师改名为“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幼稚师范联合学校”。次年又更名为“川西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由川西行署文教厅直接领导,附小随之更名为“川西成都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53年,改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附小随之更名“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一师附小”。
1958年秋,“一师附小”划归成都市教育局师范部直接领导。
1960年,因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扩建,“一师附小”迁往梨花街12号。
梨花街校址(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1970年,“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成都第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成都简易师范学校”。
1971年,“成都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附小随之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91年,东城区教育局将光华街幼儿园旧址部分校地划拨给了附小。
2001年,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并入成都教育学院。
2006年并入成都大学,组建师范学院至今。附小更名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并沿用至今。
2006年初, 成师附小从梨花街搬迁至现学道街校址,并于2008年迎来了百年华诞,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学道街校址(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弦歌不辍绽芳华
成师附小秉持“教育救国”初心,遵循“勤、洁、公、实”的校训,赤诚教育、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条 “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同步推进的学校发展之路,形成 儿童立场鲜明、课改研究扎实、德心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
儿童立场鲜明。学校历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 “儿童过高质量的校园生活”的教育主张,以课程重构和教学研究改革奠定根基,以多元活动和民主管理规程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态,变革学校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成师附小学子(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课改研究扎实。学校始终秉持着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以 “培养有家国情怀、强健体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着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构建六大领域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构建了 儿童参与式教学模式,旨在助力儿童达成“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创”的成长愿景。通过创新教学策略,精准把握学情;以“激发——体验——创生”作为整体进阶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施个性化学习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通过制定民主化教学管理规程,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搭建智能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资源;运用循证式教学评价方式,以数据为依据,科学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这些举措,打造出高质量课堂新形态。 学校的参与式教学相关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与式教学(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德心深度融合。学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总结形成 “德心融合 情知交融 知行合一” 的德育工作思路,探索形成系统思考构融合课程、环境营造润温暖心灵、丰富活动促多样发展、综合实践链真实生活、融合管理助持续推进、家校社协同增育人质量六条工作路径,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学校的《德心融合 情知交融 知行合一》案例 入选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名单。
学生在艺韵空间创作(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117年来,学校以丰厚的实践经验为基石,以文化立意引领改革实践,开拓创新、蓬勃发展,荣获诸多荣誉。
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
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岗
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全国红旗大队
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四川省文明单位
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
首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
四川省首批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悠悠锦江,韵扬百年附小
方寸学堂,腾飞鸿鹄之志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是成师附小的使命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质量校园
是成师附小的初心
百年风雨兼程,坚守“勤洁公实”
在积蓄的底蕴中,继续谱写华章
图源: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CHENG DU SHI FAN FU SHU XIAO XUE
校长面对面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黄敏洁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
小志:
您觉得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在117年的发展历程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
黄敏洁:
学校在百年办学中始终坚持守正立新。“不变”的是成师附小人坚持率先垂范,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魂,其在学校发展中转化为“赤诚教育,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变”的是百年风雨征程,学校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行动,它体现在坚守儿童立场下的课程建构、教学改革、班级建设与教师培养等方面。
因此,成师附小既是成熟的,师范精魂推动着学校稳步发展,成师附小又是新鲜的,厚重底蕴已化作智慧的沃土,滋养着新芽。
小志:
新时代背景下,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如何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黄敏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我国的教育体系从满足“量”的需求走向实现“质”的提升,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厚植教育沃土,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基,是教育强国时代名校的使命担当,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是深化课改行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 二是集团化办学,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开展“青蓝工程”项目,打造卓越名师,培育青杏教师。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