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敌军进逼,德国执意对俄开战,特朗普选择抽身,援乌已经切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5:38 1

摘要:一份由德国军方泄露的《德国行动计划》,彻底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平静。文件中提到,一支80万的北约部队,正准备在180天之内完成战备部署,全面逼近俄罗斯西部边境。

一份由德国军方泄露的《德国行动计划》,彻底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平静。文件中提到,一支80万的北约部队,正准备在180天之内完成战备部署,全面逼近俄罗斯西部边境。

与此同时,乌克兰战场局势急转直下,红军城被围,乌军退守季米特洛夫,顿涅茨克地区岌岌可危。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宣布,今后将不再无偿援助乌克兰,3500亿美元的“慷慨”已经结束,剩下的武器弹药,必须用钱来买。

2025 年 10 月底,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红军城成为战场焦点,俄军经过数周强攻突破城区防线,乌军主力被压缩至季米特洛夫南部区域,与外界的补给通道几乎完全中断。这座城市对乌军的战略意义远超普通据点 —— 它不仅是顿巴斯地区 70% 作战物资的中转站,更是支撑顿涅茨克防线的核心枢纽,一旦失守,整个东部战线将陷入瘫痪。

前线传回的消息显示,被困的乌军 31 个营、约 5500 名士兵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俄军在城市外围构建了多层封锁线,动用无人机与炮兵部队持续打击乌军突围通道,即便乌军派出精锐的 “亚速营” 残部增援,也未能突破俄军包围圈。乌克兰军方虽对外否认 “被包围”,但前线士兵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中,“缺水缺弹”“伤亡惨重” 的表述,暴露了真实的困境。

红军城的危急态势并非孤立事件。在此之前的巴赫穆特战役中,乌军已付出惨痛代价 —— 根据开源情报统计,乌军在该战役中死伤人数超过 14 万,6500 名外国雇佣兵阵亡,主力部队战力严重受损。后续动员的新兵训练不足 30 天便被投入战场,装备缺口更是高达 40%,根本无力组织大规模反攻。战场主动权的转移,让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就在乌军陷入困境之际,德国的态度出现戏剧性转变。11 月 7 日,德国国防军司令索尔弗兰克公开表态,称德国已做好 “与俄罗斯开战的准备”,这番言论打破了冷战后德国一贯的和平外交立场,引发欧洲乃至全球震动。

更令人关注的是,一份被泄露的《德国行动计划》显示,北约正计划在 180 天内完成 80 万部队的战备部署,全面逼近俄罗斯西部边境,而德国将承担起部队组织、协调及前线防御的核心职责。

从纸面计划来看,这是北约自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部署。80 万兵力虽包含美、英、法等多国部队,但德国需主导后勤枢纽建设,同时动员本国力量参与前线部署。

然而,德国的军力现状与这一雄心显然不匹配 —— 现役部队仅 18 万人,其中还要抽调部分兵力组成常驻立陶宛的装甲旅,剩余兵力难以支撑大规模部署。装备方面,德国陆军的 “豹 2” 主战坦克完好率不足 60%,空军战机缺口达 30%,海军护卫舰仅有半数具备作战能力。

军力不足的同时,德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2024 年 GDP 同比负增长 1.2%,2025 年增长预期仅为 0.2%,能源价格高企导致工业萎缩,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出口额下滑,“欧洲病夫” 的标签再次被提及。

即便如此,默茨政府仍推行激进的扩军政策:2025 年军费预算同比增长 25%,突破 GDP 的 2% 上限;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允许乌克兰使用德国援助的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同时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将资金向军事领域倾斜。

德国的强硬背后,是对欧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长期以来,德国在欧盟内部受法国牵制,在北约框架下依赖美国保护,始终处于 “二流大国” 的尴尬地位。

此次借乌克兰危机推动扩军与军事部署,既是想填补美国抽身留下的权力真空,也是希望通过主导对俄战略,巩固自身在欧洲的核心地位。但这种 “以战求位” 的策略,无疑将德国推向了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风险与收益并存。

德国积极推动对俄强硬之际,美国的态度却突然降温。前总统特朗普在一场竞选集会上明确表示,美国已为乌克兰提供了 3500 亿美元援助,“慷慨时代” 正式结束,未来乌克兰若需武器装备,必须通过北约以 “付费购买” 的方式获取,美国不再无偿支援。这番表态不仅切断了乌克兰的 “救命钱”,更彻底改变了美国对乌政策的基调。

对乌克兰而言,美国援助是维系战争的关键。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占其外部援助总量的 65%,包括 “海马斯” 火箭炮、“爱国者” 防空系统等核心装备,以及超过 100 万发炮弹。

一旦援助中断,乌军的装备补给与作战能力将直接腰斩。更致命的是,特朗普的表态引发连锁反应 —— 欧盟内部原本就对援乌存在分歧,美国的抽身让德、法等国失去了 “带头大哥”,后续援乌计划的推进更添变数。

特朗普的 “生意式外交” 逻辑清晰可见。他多次公开表示 “战争不是慈善”,认为美国不应为其他国家的冲突 “买单”,而应将资源用于国内发展。

这种孤立主义倾向背后,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重新定位 —— 减少在欧洲的军事投入,将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应对中国;同时通过 “让欧洲买单” 的方式,减轻美国财政负担,强化对北约盟友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立场并非孤例。美国国内对援乌的争议持续升温,民调显示,支持继续无偿援乌的民众比例从 2022 年的 58% 降至 2025 年的 32%,共和党内部的 “反援乌” 声音更是日益壮大。

即便拜登政府曾试图推动新一轮援乌法案,但在国会屡屡受阻,最终不得不接受 “有偿援助” 的框架。美国的战略收缩,让欧洲彻底暴露在对俄对抗的前沿,也让德国的强硬立场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多方博弈

特朗普切断援乌后,欧洲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德国虽积极推动北约部署,但其他成员国的态度并不积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批评 “80 万大军计划” 是 “将欧洲拖入战争的疯狂举动”,明确表示不会派遣一兵一卒;

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则担忧扩军会加剧经济负担,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即便是与俄罗斯接壤的波兰,也只同意提供后勤支持,拒绝直接派兵参与前线部署。

北约内部的分歧让德国的计划举步维艰。《德国行动计划》中提到的 180 天战备期限过半,80 万部队的部署进度仅完成 30%,多国借口 “装备不足”“训练滞后” 拖延出兵,德国不得不独自承担更多责任,这无疑加重了其经济与军事负担。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已对北约的部署作出强烈回应 —— 在西部边境增派 3 个装甲师,部署 “伊斯坎德尔” 导弹系统,并宣布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相关义务,俄欧军事对峙的风险持续升级。

对乌克兰而言,外部援助的中断与战场的失利,让国内危机进一步发酵。国家反腐局(NABU)与特别反腐检察官(SAP)联手发起大规模反腐行动,调查范围涵盖司法部长、能源高官及泽连斯基的旧部,涉案领域包括能源采购、核电项目及军工合同。

这场反腐风暴表面是打击腐败,实则是西方对乌克兰政府施压的信号 —— 若不能展现改革成效,后续援助可能进一步缩减。

乌克兰的困境还体现在民生领域。持续的战争导致超过 600 万人流离失所,粮食产量暴跌 50%,通货膨胀率高达 85%,货币格里夫纳兑美元汇率较战前贬值 70%。

即便西方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也难以覆盖全国需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饥荒迹象。内忧外患之下,乌克兰的抵抗能力正不断被削弱,战场局势的恶化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未来迷局

从当前局势来看,欧洲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安全挑战。德国的强硬立场与俄罗斯的反制措施,让俄欧对抗陷入 “以牙还牙” 的恶性循环 —— 北约部署规模越大,俄罗斯的军事回应越强烈,地区安全局势越不稳定。而美国的抽身,不仅未能缓和冲突,反而让欧洲失去了制衡俄罗斯的关键力量,增加了误判与冲突升级的风险。

德国的战略野心能否实现,取决于多重因素。若能整合北约内部资源,推动 80 万部队部署完成,或许能在对俄博弈中占据主动;但若是内部分歧持续扩大,经济难以支撑扩军开支,其 “主导欧洲安全” 的目标可能沦为空谈。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即便北约完成部署,也不敢轻易挑起直接冲突,双方大概率会陷入长期的军事对峙,这对经济疲软的欧洲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消耗。

特朗普的政策转向也为局势增添了不确定性。若他在 2025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美国对乌援助可能进一步缩减,甚至可能推动俄乌和谈,这将彻底改变欧洲的战略格局;

若民主党候选人当选,虽可能恢复部分援乌计划,但美国 “战略东移” 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欧洲仍需承担更多对乌责任。

对乌克兰来说,时间已所剩无几。战场的失利、援助的中断、内部的腐败,让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若不能在短期内扭转局势,可能面临失去东部大片领土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政权更迭。

而俄罗斯在掌控战场主动权后,更倾向于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乌克兰接受 “城下之盟”,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这场牵动全球的冲突,正朝着更复杂、更难预测的方向发展。德国的强硬、特朗普的抽身、乌克兰的困境,共同构成了欧洲安全格局的新变量。

是对抗升级引发更大危机,还是各方适时让步开启和平进程,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取决于政治智慧与战略远见。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冲突都将深刻改变欧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其影响将持续多年。

信息来源:

2025-11-11 00:10·环球时报 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开战准备”

2025-11-11 20:43·每日经济新闻 特朗普: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北约前秘书长:北约不会为乌克兰问题与俄进行武装冲突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