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以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一直是鼓舞全国人民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被一次一次地接近、愈加清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
封面
封二
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以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一直是鼓舞全国人民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被一次一次地接近、愈加清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可感可触、令人振奋。
对《建议》擘画的蓝图,我们持有充分信心,因为遍历过往,我国的五年规划一向审慎科学,实现度极高。仔细思量,这是令人震撼的成就,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一个治理体系,有能力针对类似现代中国这样一个快速演化变迁的超级巨系统,长期、稳定、精确地输出治理绩效?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本身就是国家和人民的核心利益。
回到本期《团结》杂志,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建议》中两个二级议题中的子问题,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及中国文化品牌出海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能源的绿色转型,在当下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必须,从长远看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这也是民革中央近年来重点参政议政领域之一。本期《团结》杂志能源议题探讨即来自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节能协会、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
文化品牌出海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的突出现象之一。文化产品是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一张张快照,是民族精神历程的一个个截面。一个社会的文化产品,在其他社会的成员眼中,可能是被猎奇、被审视的他者,也可能是被向往、被模仿的远方和彼岸,而我国的文化产品正在经历这种角色范式的转换。文化品牌出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副产品”,也是助益我国国际环境改善、影响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值得关注、探讨。
《团结》2025年第5期目录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宏伟蓝图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于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柳静怡,中国社会科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
能源+AI引领绿色发展
推动建筑、交通、城市用能跨域协同,深化能源消费系统性变革
推动建筑、交通、城市用能跨域协同,是破解能源消费侧刚性约束、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战略突破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关键路径。建议大力推动相关技术攻关与标准建立,破除跨域协同壁垒;将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纳入强制控排主体,创新用能权交易机制、交易模式、激励与定价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终端领域资源的高效管理与灵活互动;打造用能互联网及与电网互动机制,重构能源消费生态,支撑跨域协同优化。
作者简介:陈星莺,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
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能源行业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化,“AI+能源”加快成为能源行业低碳化、智能化的重要路径。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竞相抢占“AI+能源”科技产业制高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能源行业的应用潜力加快显现。然而,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多重挑战。
作者简介:欧阳绘宇,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深圳能源集团总裁;康春华,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主任;杨帆,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国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现状研究与发展建议
海洋能是指通过海洋的自然运动、温度差、盐度差等物理或化学特性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通常包括潮流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其具有开发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特点和优势。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培育打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落实“双碳”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金珊,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宁波市委会主委;倪章华,宁波海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氢能产业发展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定位与推进策略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氢能以其清洁性、灵活性和战略价值,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要素。本文提出构建国家氢能战略体系、突破全链条关键技术、推进示范应用、创新体制机制及加强国际合作等策略,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助力国家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杨宗华,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电池规划与配置
储能电池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支撑。本文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电池的规划与配置问题,从市场机制设计与政府监管两个维度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王宇,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丽珍,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娄轩铭,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
本期话题
中国文化品牌出海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升维之路上的优势、问题与对策探讨
提升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是一项关乎国家形象构建和文明对话的长期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从内容、传播、产业、制度等多方面升维,以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并在新的全球语境中参与现代化叙事的共同书写。
作者简介: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梦笛,中国传媒大学文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从“以AI为工具”到“与AI共生”——“人工智能+”视域下文化品牌构建的范式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AI)+”持续且深入地渗透到当代文化产业各环节,品牌的打造与出海正迎来一场从方法论到世界观的系统性变革。传统“以AI为工具”的模式渐趋转向“与AI共生”的智能原生范式,揭示人工智能开始从辅助性的技术要素升级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生产力。
作者简介:崔岑,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宫承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从创意到创新——中华文化产品出海的策略选择
在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化趋同、贸易规则的不确定性、文化多样性等背景下,在打造我国文化精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问题上,文化创作者、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机构等各类文化主体,需要协同合作,有计划部署、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文化出海策略。
作者简介:祁艳,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基础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文化产品出海与知识产权跨境保护
文化产品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知识产权跨境保护的挑战,如不同国家法律差异、侵权认定与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这些问题是我国文化产品海外拓展的“拦路石”。加强文化产品出海知识产权跨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党雷,西北政法大学研究员,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化金融创新助力文化品牌打造
在文化强国战略引领下,文化品牌打造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资产评估困难、风险高、缺乏全周期支持等挑战;应加快构建多层次文化金融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生态及优化政策协调,通过文化金融创新有效助力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倪淑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性困境与协同治理体系
当前文化产业人才总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文科集中”的结构特征,但存在复合型人才匮乏、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国际传播能力薄弱以及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机制分析表明,产教融合不充分、评价体系滞后、产业生态支撑不足是主要根源。构建全流程协同治理体系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作者简介:郭嘉,首都师范大学创意产业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古小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梁辰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政群议
近十年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趋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近十年数据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AI)国际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明确;印度成为该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国;疫情后,中美科技合作紧密程度显著下降。
作者简介:罗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行业研究院副院长;王祥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授;瞿晶晶,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
人工智能在中国社会保障领域应用的伦理风险与制度反思
人工智能(AI)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但其技术理性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性”本质的价值冲突易引发伦理风险。若不坚持“伦理先行”,AI技术可能损害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人文关怀。因此,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可问责、可救济的治理框架,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
作者简介:吴鑫,香港大学文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团结人物
一片丹心在玉壶——民革党员沈丹婷与亚信的互相成就
沈丹婷,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亚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民革北京市委会经济委员会委员、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微孝暖夕慈善基金爱心人士称号,第十届中国公益节2020年度公益人物,2021中国杰出数字先锋人物,中国诚信经理人称号等。
10月下旬,北京亚信大厦门口的红枫树叶变得橙红,民革党员、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亚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沈丹婷微笑着站在这棵树下,向这一天接待的第三波客人告别,目送车辆驶离。清飒的秋风吹来,树叶颤动,她挺拔的身影与如火舒展的枝干相互映照。
这是她来到这里的第十一个秋天。在中国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十余年间,作为一位科技企业的民营企业家,沈丹婷在时代浪潮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光芒。
封三
封底
主管: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主办: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编辑出版:团结报社
电话:
010-65210879(编辑部)
010-65231249(发行部)
网址:www.tuanjiewang.cn
E-mail:tjzz@vip.sina.com
出版日期:2025年10月29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南街84号
邮编:100006
打开《团结》数字刊
了解往期《团结》内容,点击下面链接:
订阅纸质版《团结》
作者 _ 蒋天羚
审核 _ 李可
监制 _ 马寅秋
本期编辑 _ 闻超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
·
·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