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直通车发布江苏电视台播出——江苏进化硅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6:44 2

摘要:当一粒稻壳遇见科技创新,会碰撞出怎样的绿色奇迹?在江苏南通,一家企业用十年时间破解农业废弃物循环密码,将稻壳灰转化为高纯度纳米材料,每吨产品减碳0.6吨,相当于植树120棵。今天,让我们走进江苏进化硅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探寻从稻壳到碳中和技术标杆的蜕变之路。

当一粒稻壳遇见科技创新,会碰撞出怎样的绿色奇迹?在江苏南通,一家企业用十年时间破解农业废弃物循环密码,将稻壳灰转化为高纯度纳米材料,每吨产品减碳0.6吨,相当于植树120棵。今天,让我们走进江苏进化硅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探寻从稻壳到碳中和技术标杆的蜕变之路。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江苏进化硅绿色科技有限公司以稻壳为笔、科技为墨,书写着循环经济的新篇章。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北京化工大学与张立群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开创了全球首条万吨级二氧化碳酸化法制备生物基二氧化硅示范线,其自主研发的成套工艺技术,以二氧化碳替代硫酸作为沉淀剂,将稻壳灰转化为比表面积50—500m²/g的生物基白炭黑,每吨产品实现0.6吨碳减排,较传统石英砂法实现碳足迹逆转。

这条独有的"稻壳供能—稻壳灰提硅—尾渣制活性炭"全组分闭环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废弃物100%资源转化。每吨稻壳灰可生产0.8吨高纯白炭黑,尾渣还能制备活性炭,彻底解决了稻壳堆积污染难题。同时产品广泛应用于轮胎,鞋子,涂料,牙膏,芯片等领域。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负碳技术突破——经国际标准全生命周期评价(LCA)认证,每公斤产品碳足迹达-0.6kg CO₂,10万吨级项目年减碳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20万棵的固碳效益。

这项颠覆性技术的落地,离不开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公司总经理沈家锋回忆:“张老师张院士对整个行业还有一个未来趋势的把握比较准确。所以在2013年我们就已经提出了这种环保绿色型的工艺。因为张老师的坚持和他的精准的把控,使得我们能坚持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合作的企业方邵进邵总,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企业家,他花了足足10年的时间,陪伴了我们整个项目的发展,投入了几千万的资金,使得我们能把这个项目从高校的一个课题转化做成了一个产业化的项目。”

在硅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进化硅的技术创新具有标杆意义。它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农业废弃物可以转化为高端纳米材料,传统高耗能产业能够实现绿色蝶变。这种"变废为宝"的产业模式,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更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层面树立了新标杆——每使用1吨生物基二氧化硅,就相当于为地球减负0.6吨二氧化碳。

对于选择在江苏布局 10 万吨产线的原因,沈家锋直言:“之所以我们选择江苏去落户10万吨产线的原因,也是因为江苏是一个拥有大量稻壳和稻谷资源的地方,再加上我们跟当地政府的一些互动,还有就是一些帮扶,我们整个10万吨项目正式运行之后,至少给当地农民每年能带来至少5,000万的营收收入,会提高当地农民的额外的收入。”

进化硅科技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创新故事,更是中国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缩影。从稻壳灰到纳米材料,从负碳技术到全产业链闭环,进化硅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单选题。面向未来,进化硅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沈家锋表示:“未来10年,我们认为低碳可持续再生材料是整个趋势,所以我们也希望依靠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自己的努力开拓下,我们能成为全球头部的低碳,甚至是负碳的绿色标杆企业,这是我们未来企业的一个远大的愿景,同样也能引领整个行业,甚至整个橡胶制品各类行业的一个低碳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当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技术基因,当绿色发展成为产业共识,我们便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最优解,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传奇。

记者: 陈茜 侍勤勤报道

本节目于11月9日在江苏城市频道播出,本文内容为初稿样片整理版,供参考。以最终电视台播出版本为准。

责编:陈茜 董青 李坤鹏 代鑫 景雅珊 孔祺琪

编导:侍勤勤

后期:田旭

广通社-江苏直通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广通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