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一场洪水,让比利时列日附近的弗朗斯经历了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噩梦。她天生听力不好,视力也有损伤,平时出门全靠轮椅。洪水突然涌来的时候,她根本来不及多想,只能一点点爬上建筑的楼梯。
2025年的一场洪水,让比利时列日附近的弗朗斯经历了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噩梦。她天生听力不好,视力也有损伤,平时出门全靠轮椅。洪水突然涌来的时候,她根本来不及多想,只能一点点爬上建筑的楼梯。
对于一个平时连走路都需要辅助的人来说,爬楼梯逃生简直是在拿命赌,可她没有别的选择。本来想只聚焦弗朗斯这一个案例,但后来发现,她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如此看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残障群体造成的冲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
残障人士在气候灾害面前,面临的困难是双重的。身体上的限制是第一道坎。行动不便的人,逃生速度自然比普通人慢很多。
感官有障碍的话,灾害来临前的预警信息,他们可能根本接收不到。弗朗斯就是因为听力和视力都有问题,洪水来的时候,她没能及时察觉,差点就被淹没。基础设施的短板,让他们的逃生之路难上加难。
很多公共避难所和疏散通道,设计的时候根本没考虑无障碍需求。轮椅想进去都难,更别说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转移了。这些设施平时看着没什么问题,可一到灾害来临,就成了残障群体的“拦路虎”。
信息传递的壁垒也不容忽视。灾害预警信息大多是通过广播、电视或者手机推送。这些方式对于健全人来说很方便,但对于有听力或视力障碍的人来说,基本没用。
没有手语翻译,没有盲文提示,他们就算想提前准备,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巴基斯坦2022年的特大洪水,让这个问题暴露得更明显。当时很多残障人士因为没能及时逃生,伤亡情况比普通群体严重不少。
欧洲残疾人论坛有份报告,全球残障群体在气象灾害里的死亡率,比普通群体高不少,大概是2到4倍。如此看来,残障群体在气候灾害中的脆弱性,真的不是偶然。
残障群体的这些困境,其实很多人平时根本没留意到。我们总觉得气候灾害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但实际上,不同群体的应对能力天差地别。残障群体本来就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支持,在灾害面前,这种需求只会更迫切。
残障群体在气候灾害中遭遇的困境,根源之一在于他们被排除在气候治理之外。国际上的气候谈判,残障群体的声音确实太弱了。联合国的气候谈判机制里,残障群体的代表权一直不足。
很多重要的气候会议,残障相关的议程占比少得可怜。不光是国际层面,很多国家的气候政策和应急方案,也没把残障群体的需求考虑进去。
政策制定者可能觉得残障群体数量少,影响不大。但他们没意识到,气候行动本来就该覆盖每一个人,少了任何一个群体,都算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很显然,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让政策给力。德国2023年出台的《残障与气候协同法案》就值得借鉴。这个法案要求所有气候项目,都必须经过残障群体的可行性评估。
这样一来,残障群体的需求就能被充分考虑到。政策之外,跨界协作也很重要。气候运动和残障运动得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欧洲有个“气候-残障联盟”,就是两大群体一起共享资源、联合发声。他们组织的“无障碍气候行动周”,让更多人关注到了残障群体的困境。欧洲残疾人论坛的“残障气候代言人计划”也做得不错。
他们培养了12个国家的残障代表,让这些代表直接参与区域气候政策的协商。只有让残障群体自己发声,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被听到。
技术赋能也不能少。震动式的灾害预警器,盲文应急手册,还有轮椅能通行的应急通道。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能给残障群体的逃生带来很大帮助。
发达国家也该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这方面的援助,让更多残障人士能受益。有人可能觉得,专门为残障群体投入这么多资源,有点得不偿失。但我不这么认为。
气候灾害面前,每个人的生命都同样宝贵。而且,照顾好残障群体的需求,其实也是在完善整个气候治理体系。
这套体系能覆盖最脆弱的群体,应对灾害的能力自然会更强。毫无疑问,残障群体在气候变化中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但只要政策愿意发力,不同群体愿意协作,情况总会慢慢好转。气候行动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该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如此看来,弗朗斯的经历虽然悲惨,但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个被忽视的群体。
希望未来的气候治理中,残障群体能不再是“缺席者”,他们的需求能被重视,他们的声音能被听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真正做到一个都不少。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