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伴闲溪,风月映清明,许坚冷门古诗里的隐逸清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22:53 1

摘要:这首诗是许坚早年漫游江南时所作。彼时他年少意气,尚未沾染尘俗烦忧,怀揣着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禅理的向往,遍历吴越名山大川。霞泉寺枕靠着吴地的溪流与越地的山峰,前朝皇帝赐予的 “云泉” 匾额依旧高悬,透着几分古意与庄严。竹林晴日里,能望见高耸的雁塔;幽深的石室中,曾

晚唐的夜,月色像溪水一样柔软,风里有淡淡的酒香。江南人许坚把“只想长闲,有诗有酒,与一溪风月共度清明”的愿,悄悄写进山水。

早年他云游四野,中年在宦海浅尝即止,晚年把余生交给林间。仕途的门从未为他大开,他却用清逸的诗,在喧嚣外种下一处幽静。

六首少人知晓的佳作,随他少年、中年、老年缓缓铺展:写山写水,写闲也写憾。

表面的云淡风轻,底下是轻轻的叹息——原来远离尘嚣,也要先被尘嚣轻轻划伤。

读下来,像跟着他沿溪而行,月色铺在脚背,酒香浮在鼻尖,晚唐士人那种“不求显达,只求清欢”的底色,便在水影与墨香里慢慢晕开,至今仍在心上泛着微光。

一、《游溧阳霞泉寺》—— 早年漫游,溪山寻幽寄初心

近枕吴溪与越峰,前朝恩赐云泉额。竹林晴见雁塔高,石室曾栖几禅伯。荒碑字没莓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客有经年说别林,落日啼猿情脉脉。

这首诗是许坚早年漫游江南时所作。彼时他年少意气,尚未沾染尘俗烦忧,怀揣着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禅理的向往,遍历吴越名山大川。霞泉寺枕靠着吴地的溪流与越地的山峰,前朝皇帝赐予的 “云泉” 匾额依旧高悬,透着几分古意与庄严。竹林晴日里,能望见高耸的雁塔;幽深的石室中,曾有多位高僧栖居修行。

荒芜的石碑上,字迹被厚厚的莓苔覆盖,难以辨认;古老的池塘中,荷花盛开,洁白的花瓣泛着淡淡的清香。同行的友人已分别多年,至今仍在诉说着离别后的思念,落日余晖中,猿猴的啼鸣声带着脉脉深情,更添几分悠远与怅惘。许坚早年虽有漫游四方的豪情,却已显露对隐逸生活的偏爱,霞泉寺的清幽景致与禅意氛围,恰是他心中理想的栖息之地。诗中 “荒碑”“古池” 等意象,既写寺宇的古旧,也暗合着时光的沧桑,“落日啼猿情脉脉” 的怅惘,为早年的漫游增添了一抹忧伤,藏着对离别与时光的敏感。

二、《题茅山观》—— 中年彷徨,仙山问道藏孤愤

尝恨清风千载郁,洞天今得恣游遨。松楸一色古坛静,鸾鹤不来青汉高。茅氏井寒丹已化,玄宗碑断梦仍劳。分明有个长生路,休向红尘叹二毛。

这首诗是许坚中年时期所作。彼时晚唐朝廷腐败,战乱渐起,他虽有才华,却不愿趋炎附势,仕途屡屡受挫,内心满是彷徨与愤懑,便寄情仙山,寻求精神慰藉。长久以来,都遗憾清风千载郁结,如今终于得以在茅山洞天恣意遨游,一解心中烦闷。茅山之上,松楸成林,古坛寂静无声;鸾鹤早已飞去,青汉高远辽阔,不见仙踪。

茅氏当年炼丹的古井已然寒凉,丹药早已化作尘埃;唐玄宗御笔所题的石碑已然断裂,昔日的繁华旧梦却仍让人劳心费神。分明有一条长生不老的道路可寻,何必在红尘中感叹年华老去、双鬓染霜。许坚中年历经世事沉浮,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世俗的纷争,茅山的仙山景致成为他逃避现实的港湾。诗中 “古坛静”“碑断” 等意象,渲染出清幽而落寞的氛围,“休向红尘叹二毛” 的感慨,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慰藉,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抗争,唯美中带着淡淡的孤愤与忧伤。

三、《宿深溪馆》—— 中年羁旅,溪夜孤宿浸乡愁

孤馆寥寥雨送秋,夜窗风竹撼清愁。江声去远人千里,月色来迟酒一瓯。灯暗竹堂疑是梦,露寒莎砌怯登楼。流年又逐东流水,醉里题诗记旧游。

这首诗是许坚中年羁旅途中所作。彼时他为生计或访友,辗转于江南山水间,孤馆夜宿的经历,触发了心中的乡愁与对流年的感慨。孤冷的客馆中,寥寥无人,秋雨绵绵,送走了残夏,迎来了深秋;夜晚的窗前,风吹竹动,声响萧瑟,牵动着满心的清愁。

江水滔滔,向着远方流去,而故乡与亲人却在千里之外;月色迟迟升起,独自斟饮着一杯薄酒,以解孤寂。竹堂中灯光昏暗,恍惚间竟以为是在梦中;露水寒凉,打湿了长满莎草的台阶,让人胆怯,不敢登楼远望。流逝的年华如同向东奔流的江水,一去不返,醉意朦胧中,提笔写诗,记录下昔日的漫游时光。许坚中年的羁旅生活,满是孤寂与漂泊,深溪馆的秋夜、风雨、孤灯等意象,层层渲染出忧伤的氛围,乡愁与流年之叹交织,唯美中带着深沉的无奈,道尽了中年羁旅的愁苦。

四、《赠张道士》—— 晚年归隐,诗酒相伴话闲情

自识张耶旧业微,烟波垂钓乐忘机。花前醉卧谁能唤,月下相逢不我违。数卷素书消永日,一樽清酒敌春寒。莫言尘事抛难尽,须信云山去未迟。

这首诗是许坚晚年归隐后所作,赠给志同道合的张道士,抒发隐逸生活的闲情与感悟。早已知晓张道士昔日的家业微薄,如今他隐居烟波湖畔,垂钓度日,乐而忘忧,与世无争。花前醉卧,酣然入梦,谁能将其唤醒;月下相逢,心意相通,从不违背彼此的约定。

几卷素书相伴,消磨着漫长的白日;一杯清酒入喉,抵御着春日的寒凉。不要说尘世的琐事难以抛却,要相信,去往云山深处归隐,永远都不算太迟。许坚晚年彻底远离尘嚣,与道士、隐士为伴,诗酒、书籍、山水成为生活的核心。诗中 “花前醉卧”“月下相逢” 的闲情,看似洒脱,却在 “莫言尘事抛难尽” 的感慨中,藏着对过往的牵绊与无奈。这份隐逸之乐,是历经沧桑后的选择,唯美中带着淡淡的怅惘,道尽了晚年的心境。

五、《题扇》—— 晚年感怀,尺素丹青寄流年

一握清风水面开,月华如练照苍苔。玉人何处教吹笛,露湿菱花满袖香。秋径远迷红树晚,夜江空泛白苹来。此中自有忘机客,醉倚渔舟梦不回。

这首诗是许坚晚年所作,题写在扇面上,借扇中景致抒发人生感慨。手中的扇子轻轻一扇,便似有清风从水面吹来,凉爽宜人;皎洁的月华如同白色的绸带,映照在青苔之上,清美动人。心中思念的玉人不知在何处教人防笛,露水打湿了菱花,香气沾满了衣袖,清冽而芬芳。

秋日的小径深远,在傍晚的红树中迷失了方向;夜晚的江面上,空自漂浮着白色的苹花,随波而来。这景致之中,自然有忘却尘俗、与世无争的过客,醉倚在渔舟之上,沉沉入梦,不愿醒来。许坚晚年虽沉醉于隐逸之乐,却仍未完全放下心中的牵挂,扇中的清风、月华、菱花等唯美意象,都成了思念与追忆的载体。“醉倚渔舟梦不回” 的洒脱,既是对隐逸生活的沉醉,也是对现实的逃避,唯美中带着深深的忧伤,藏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六、《归隐》—— 暮年归田,溪山终老守清宁

蕙帐无人续野歌,数峰青霭一门关。红踯躅繁金殿暖,碧芙蓉冷玉池寒。樵童钓叟无消息,辽鹤闲云自往还。笑指桃源问迷者,花间何必佩金环。

这首诗是许坚暮年所作,明确表达了归隐山林、终老溪山的决心。蕙草编织的帷帐旁,再也无人续写野外的歌谣,几座青翠的山峰笼罩在霭霭云雾中,柴门紧闭,隔绝了尘嚣。庭院中,红色的踯躅花繁盛绽放,如同金殿般温暖;碧绿的芙蓉花在玉池中寂寞开放,透着阵阵寒凉。

昔日相识的樵童与钓叟,早已失去了消息;只有辽东的仙鹤与悠闲的白云,依旧自在往来,无拘无束。笑着指向桃花源的方向,询问那些迷失在尘俗中的人:既然身处花间美景,何必佩戴金环,执着于功名富贵呢?许坚暮年历经一生风雨,早已看淡功名利禄,归隐成为他最终的归宿。“蕙帐”“青霭”“柴门” 等意象,勾勒出归隐生活的清幽与宁静,“樵童钓叟无消息” 的怅惘,却为这份宁静添了一抹忧伤,藏着对旧友的思念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全诗意境唯美,忧伤中带着释然,道尽了暮年归田的清宁与坚守。

许坚把一生写成一条缓缓的山溪:前半段浪花飞溅,后半段月影沉璧,却始终绕着“闲”字打转。

早年他踏遍青峰,想借山水堵住离别的风;中年登仙山、问天道,却挡不住尘世的雁书在夜里催归;晚年把竹篱柴门掩上,煮酒听泉,看似云淡风轻,仍被一瓣落花惊出隐痛。

六首小诗随他一路而行:写飞瀑、写流云、写渔火、写暮钟,字字清透,却像溪面漂着薄冰,轻轻一碰就碎出叹息。

那份“但愿长闲有诗酒,一溪风月共清明”的愿,被他用一生研磨成光,照见晚唐士人最后的倔强——不必高冠博带,只需一叶扁舟、半壶浊酒,与风月对坐,把浮名换成水声。

千年后我们翻开诗页,仍能听见那声轻轻的碰杯,月色落在纸上,像一条未被尘世踩脏的退路。

来源:水湄青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