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 “白菜免费” 的不实视频,让内蒙古赤峰种植户李先生近 200 亩即将上市的白菜陷入 “全民哄抢” 的混乱,近百万元损失背后,不仅是农户一季辛劳的付诸东流,更暴露出网络谣言传播下的社会秩序漏洞与法律意识缺失。这场由虚假信息引发的 “田园闹剧”,终究要在法律
一则 “白菜免费” 的不实视频,让内蒙古赤峰种植户李先生近 200 亩即将上市的白菜陷入 “全民哄抢” 的混乱,近百万元损失背后,不仅是农户一季辛劳的付诸东流,更暴露出网络谣言传播下的社会秩序漏洞与法律意识缺失。这场由虚假信息引发的 “田园闹剧”,终究要在法律框架下寻求公正答案。
事件的发酵始于一条未经核实的短视频。视频中,博主对着成片的白菜地宣称 “几百亩大白菜现在都不要了”“内蒙古欢迎您来捡白菜”,画面里的田园风光与 “免费捡漏” 的诱惑相结合,迅速点燃了部分人的贪念。经过个别媒体与网友的二次传播,这条谣言如同脱缰野马,在 11 月 6 日上午演变为失控的现实 —— 起初只是三五人试探性采摘,在李先生 “砍几个回家吃即可” 的劝阻下,后续竟涌来七八百人,有人扛着麻袋、骑着电动车甚至开着货车,无视农户的阻拦疯狂收割。“我已经联系好销路,就等着采收上市,现在 200 亩白菜几乎被搬空,每亩损失约 5000 元,总共快 100 万了。” 李先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澄清,难掩满心无奈,“我从来没说过白菜免费”。
11 月 11 日晚,赤峰市松山区政府虽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但 “法不责众” 的错误认知仍在不少人心中作祟。现场视频显示,部分采摘者 “有备而来”,面对农户的阻拦置若罔闻,显然将 “集体行为” 当作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对此,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邹兵建明确指出,这种认知存在严重误解:“哄抢并非‘法不责众’,参与者不仅要承担返还原物的民事责任,若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犯罪。”
从法律层面来看,哄抢行为的边界清晰明确。邹兵建解释,哄抢与盗窃、抢劫等同属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核心特征是 “多人公然以非暴力方式侵占财物”。即便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哄抢公私财物者也将面临十五日以下拘留及罚款;若涉案金额或情节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可能构成聚众哄抢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虽有少数采摘者主动联系李先生退还款项或道歉,但从法律角度而言,所有参与哄抢者均需履行退赔义务,不存在 “参与人数多就可免责” 的例外。
相较于以往多由村民自发引发的哄抢事件,此次赤峰白菜遭哄抢的特殊性在于,网络谣言成为关键推手。编造、发布 “白菜免费” 信息的博主,以及未经核实便转发该信息的媒体、网友,均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普法博主、公益律师王跃旭强调:“发布虚假信息直接导致农户损失的,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信息存在故意造谣、扰乱公共秩序的情形,还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面临行政处罚。”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具有 “指数级裂变” 效应。一条未经核实的短视频,经算法推荐、社交平台扩散,再加上部分媒体的 “背书”,很容易让虚假信息披上 “可信” 外衣。而 “免费”“捡漏” 等关键词与田园画面的结合,恰好击中部分人 “占小便宜” 的心理弱点,最终酿成集体侵权的后果。《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网络使用者、生产者及平台不得利用网络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转发者,都需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
对种植户李先生而言,200 亩白菜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一季耕耘的劳动成果。从播种、施肥到等待丰收,每一棵白菜都凝聚着汗水,绝非可随意 “捡走” 的 “无主之物”。所谓 “白菜免费”,既不是短视频博主说了算,也不是采摘者说了算,只有财产所有者才拥有决定权。这场因谣言引发的哄抢事件,既是对农户合法权益的侵犯,也是对社会规则与法律尊严的挑战。
目前,松山区联合调查组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农户的损失能否足额追偿、造谣者与哄抢者能否依法受惩,不仅关乎李先生一人的权益,更影响着公众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信任。唯有让造谣者付出代价、让哄抢者承担责任,才能彻底打破 “法不责众” 的侥幸心理,守护好每一位劳动者的汗水与权益,让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都回归秩序与公正。
来源:迷世书童H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