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阿姨是广中路街道天通庵路的居民,每天买汏烧是生活主旋律。今年9月,位于广中路街道横浜路256号的荟心食坊开业后,王阿姨感觉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不想做饭就来社区长者食堂吃一顿,实惠的价格、丰盛的菜肴,非常符合上海老年人的口味。
王阿姨是广中路街道天通庵路的居民,每天买汏烧是生活主旋律。今年9月,位于广中路街道横浜路256号的荟心食坊开业后,王阿姨感觉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不想做饭就来社区长者食堂吃一顿,实惠的价格、丰盛的菜肴,非常符合上海老年人的口味。
“我们两个人,点3菜一汤就够了,人均不到20块钱,比自己做饭省力多了。”
随着荟心食坊的开业
虹口区社区长者食堂已增至19家
五年来
虹口区社区长者食堂数量不断递增
功能也在不断迭代变化
↓↓↓
从最初的让长者就近吃上热乎饭
到如今吃好饭还能
留下来歇一歇、聚一聚
荟心食坊是广中路街道开设的第三家社区长者食堂,与前面两家食堂相比,这里虽然没有紧邻市民驿站,却在布局上预留了居民自主活动的空间。在食堂非营业时间,居民们可以在食堂内休闲聚会,街道和居委也会不定期举办主题活动,邀请居民共同参与。
从2007年虹口区开办全市首家社区长者食堂——花园社区长者食堂起,虹口区的社区长者食堂数量日益增长,近年来,更是实现了八个街道全覆盖。社区长者食堂大多选址在街道市民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一方面可以借力社区服务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更多的让利给社区长者,另一方面,因为紧邻市民驿站,也为经常来参加活动的居民就餐提供便捷。
位于广中路街道邻聚力党群服务中心的邻里食光社区长者食堂2024年8月份正式营业,200多平米的餐厅内,每天都是人气满满。
李老伯每天早上在楼上自习室写生画画结束后,中午就在社区长者食堂就餐,有时候也会约朋友一起在食堂门口的慈善咖啡吧,喝喝咖啡、聊聊天,感觉老年生活十分惬意。“现在的社区食堂不仅仅是提供一顿早午餐那么简单,这里也是我们的聚会点场所、活动基地。”李老伯高兴地说。
邻里食光社区长者食堂连续两年举办了“邻里美食节”,吸引了不少崇尚美食的爱好者前来参与。有夫妻俩搭档做菜的,也有姐妹花携手上阵的,白领美食达人也跃跃欲试,大家都希望在社区食堂大厨前露一手,交流制作美食的才艺和心得。
而在花园社区食堂,每月一次的“大厨教你学做菜”网上直播,也同样受到不少社区居民的欢迎,有些社区居民还亲自跑到直播现场,观摩大厨的制作过程,与大厨交流,学习美食制作。很多居民表示,社区食堂的功能已远远超出就餐的需求,这里也是居民活动的社交场所。
虹口区在《关于积极发展全区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老年助餐服务设施与社区党群服务站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业资源的统筹利用、共建共享,探索建立“社区市集”综合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便利。
凉城新村街道社区长者食堂位于逸仙虹福养老院一楼,这里原本是养老院的内部食堂,为了更好地满足周边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用餐需求,2019年6月,凉城新村街道在区民政局的支持下,积极盘活、协调社区资源,决定要打开养老院的“围墙”,将这家内部食堂,改建成为凉城地区的第一家“社区食堂”。
作为逸仙虹福养老院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养老院的大厅空间成为食堂空间的延伸,钢琴、图书室、电脑、台球桌等设施供社区居民共享。茶余饭后,市民们可以来到养老院一楼休息。这里不仅有是社区居民“嘎山胡”的好去处,而且还逐渐成为了日益完备的社区养老服务站。
前不久,这个复合型空间又到了一批酷炫的新设备。一分钟报告健康状况的监测仪、高校最新研发的智慧按摩椅、按摩床,甚至还有补氧仓……同样都是免费向凉城社区的居民、老人开放。
虹口区老龄化程度位居上海首位,截至2024年底,虹口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5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5.2%。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已呈现深度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四五”期间,虹口区将老年人助餐服务列为重点工作,“新建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列入年度区政府实事项目。
近年来,各街道坚持需求导向,通过长者食堂、长者餐桌、送餐上门等形式,纵深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目前,从设施布局看,全区共有19个社区长者食堂,100多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分布于全区各街道居委。老年人既可以选择足不出户的订餐服务,也可以选择居委助餐点送餐服务。
一餐饭,装下的不仅是饭菜,更是政府对长者的关怀与温度,未来,虹口区将继续均衡长者食堂布点,拓展服务范围,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助餐服务。
记者:曲姗姗
图片:曲姗姗
来源:上海虹口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