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一龙姓农民从湖广入川时,又由璧山迁到东溪镇紫街,将随带的黄瓜进行试种。开初是自种自食,由于这里种植的黄瓜质量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得以逐步扩大。2003年东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三正村的桥沟河两岸种植米黄瓜达3000多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溪米黄瓜基地。
一颗小小的黄瓜
背后却是一段“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诗
清朝年间
一位龙姓农民将黄瓜种子带入綦江东溪
这片山水最终孕育出了
皮薄肉脆、风味独特的东溪米黄瓜
壹
种植历史
相传,一龙姓农民从湖广入川时,又由璧山迁到东溪镇紫街,将随带的黄瓜进行试种。开初是自种自食,由于这里种植的黄瓜质量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得以逐步扩大。2003年东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三正村的桥沟河两岸种植米黄瓜达3000多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溪米黄瓜基地。
贰
自然条件
东溪米黄瓜产地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较为明显,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约18.8℃,最高气温为44.2°,最低气温为零下9°,年均降雨量1078.6毫米。产地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层以侏罗系中的中下统自流井组,土壤多为PH值微酸性的沙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高,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
叁
品质特点
特殊的生产场地和土壤条件及自然气候,决定了东溪米黄瓜的特定品质。农历三月下旬左右,春季应市菜罢市,夏季应市菜正在发芽长苗,人们正苦于缺乏鲜菜吃的时节,东溪米黄瓜应市。这种黄瓜个头不大,无刺,长约四、五寸,直径三、四厘米,棒型直且短,大小均匀,具有皮薄、肉嫩脆、味香甜的特点,无涩味,口感比其他黄瓜好得多,生食、凉拌、煎炒均宜,具有清热止渴,解毒、美容、减肥等功能,是一年之中最早的蔬菜佳品,深受人们欢迎。栽培技术方面,除了早育苗外,大体上与其他黄瓜种植方法相同。
据检测东溪米黄瓜每百克米黄瓜中含有的水分约96.5g,热量12.5—15Kcal,蛋白质0.6—0.65g,脂肪0.11—0.2g,碳水化合物 2.5—3.63g,纤维素约0.7g,钙14—16mg,镁12—13mg,钾146—148mg,维生素约C2.8mg,叶酸7—14mg, 维生素A约74mg,同时还含有糖类、多种氨基酸和胡萝卜素等矿物质。与其他黄瓜相比,含丰富的丙醇二酸、黄瓜酶等活性物质和大量的维生素E。
资料来源:重庆农特产品志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来源:重庆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