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四川人,都来自红线圈起的范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03:52 1

摘要:“如果你以为四川处处都是火锅味的人潮,那八成没出过成都东站。”

“如果你以为四川处处都是火锅味的人潮,那八成没出过成都东站。”

一张手机信号热力图,把四川劈成两半:东边红得发紫,西边几乎黑屏。

90%的活人挤在18万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剩下800万人守着3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山脊,连狼都得开导航找伴。

盆地里的日常是:早高峰地铁挤到鞋离地,晚高峰高架堵到怀疑人生。

德阳工厂下班的电瓶车能一路排到绵阳,乐山人周末去成都看演唱会,高铁票抢得比演唱会门票还凶。

原因很简单——平地能种稻,也能种楼,工资条总比山里的松茸靠谱。

翻到西边,画风突变。

甘孜县城夜里九点就关灯,雅砻江峡谷的风比外卖骑手先到。

凉山州的,一个老师教三个年级,黑板左边拼音右边函数。

不是不想留,是留下也找不到工作;不是不想来,是来了手机信号只剩两格,快递一周送一次。

更扎心的是,这条“人口红线”正在偷偷外扩。

成都二圈层的新房卖到了眉山、资阳,连简阳人都开始自称“成都东”。

而阿坝州的马尔康,十年里常住人口少了近三成,年轻人顺着318国道一路向东,像被磁铁吸走的铁屑。

老龄化也在东边加速。

60岁以上人口每五个人里就蹲着一个,广场舞占领的篮球场比小学生还多。

成都社区医院排队拿降压药,隔壁窗口却在给新生儿打卡介苗——两边都是刚需,谁让中间那波人正在996。

西边则提前进入“慢社会”。

65岁的藏族阿妈在稻城客栈晒被子,一天只接待三拨客人。

慢得治愈,也慢得心慌:年轻人走了,松茸、虫草再贵,也填不满整个村子的黄昏。

于是出现一种吊诡循环:东部盆地越挤,房价越高;房价越高,更多人往更东边的重庆跑。

而西部越空,政策越倾斜:光伏板铺到海拔4000米,旅游公路修进雪山,可游客依旧是成都牌照的车,当天来当天走,留下垃圾和寂静。

有人问,能不能把人也像光伏板一样搬过去?

现实是,搬得动行李,搬不动医院、、Wi-Fi。

盆地里的地铁网一小时能送你到三个商圈,西边县城去最近的二甲医院得翻两座山。

生活不是露营,没人愿意天天挑战生存极限。

更现实的数据是:2023年四川净流出人口继续扩大,主要流向珠三角和长三角。

不是四川不好,是盆地也装不下所有人的梦想。

于是“川人出川”成了新迁徙,就像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反向播放。

但红线也有缝隙。

成都高新区的写字楼里,越来越多甘孜口音的程序员;凉山州的直播间,彝族小伙卖着山货,后台发货地却是眉山仓库。

地理没消失,只是被网线折叠了。

所以别再说“四川人都来自那条红线”。

准确说,是90%的活人现在还在红线里挣扎,而剩下的人,正在用快递、直播、高铁,把红线一点点晕染成渐变色。

未来也许没有东西之分,只有网速快慢。

最后看一眼手机信号图:东边依旧红得发烫,西边开始亮起稀疏的绿点。

那不是基站升级,是有人决定留下来,把山里的夜晚点亮。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