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被蚂蚁咬一口,八旬老翁竟需截肢保命……咋回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0:47 1

摘要:80多岁的李老伯平素身体健朗,没想到竟险些被一只小小的蚂蚁夺去性命——今年7月他在田地里采摘花生时,一只手不慎被蚂蚁咬伤,转到厦门时已出现严重感染,最终不得不通过截肢保住性命。目前他已由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下周即可出院。

●时间:9月11日

医生给李老伯实施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医院/供图)

80多岁的李老伯平素身体健朗,没想到竟险些被一只小小的蚂蚁夺去性命——今年7月他在田地里采摘花生时,一只手不慎被蚂蚁咬伤,转到厦门时已出现严重感染,最终不得不通过截肢保住性命。目前他已由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下周即可出院。

全身器官衰竭毒素扩散

老伯只能截肢保命

事发当天,李老伯在莆田老家花生地里忙活,左手被蚂蚁咬了一口。老人没在意,3天后伤口又红又痛,手指开始发黑,于是到当地医院治疗,但病情迅速恶化。

李老伯转院至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此时他的左手和胳膊发黑肿胀,整个人意识不清,已出现脓毒症休克,各器官因缺血缺氧陷入“罢工”,情况危急,死亡率高达30%-50%。更糟糕的是,他还出现了“骨筋膜室综合征”。最终,李老伯只能接受截肢手术,保住了性命。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危急重症科执行副主任马杰飞解释说,人体手臂、小腿等部位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都被紧密的筋膜包裹在一个相对封闭的“骨筋膜室”中。当组织因严重感染而肿胀,或因休克缺血,会导致室内压力急剧上升,压迫血管、阻断血流——就像给肢体套上“紧箍咒”。缺血超过6小时,肌肉便会发生不可逆坏死,神经功能也难以恢复;时间再长,坏死组织释放的毒素会加剧全身感染,形成“感染-肿胀-缺血-坏死”的恶性循环。当组织坏死已不可逆,或感染无法控制时,只能通过截肢去除坏死部分,阻止毒素扩散。

部分蚂蚁毒性强

免疫力较低人群要当心

马杰飞表示,很多人认为被蚂蚁咬伤是小事,其实部分蚂蚁的毒性与传播风险远超想象,譬如具有强攻击性的红火蚁,或本土毒性较强的蚂蚁种类,这些蚂蚁叮咬时会释放两种关键物质,成为危机的“导火索”:一是蚁酸,会直接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红肿、疼痛;二是唾液中的致敏原与细菌,蚂蚁口器和肢体携带的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会随叮咬伤口侵入人体,为后续感染埋下隐患。

对大部分人来说,免疫系统1-3天内可清除这些外来威胁。如果患者本身免疫力较低,如患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又或者叮咬部位特殊(手臂等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区域)等,病原体便可能长驱直入,从局部感染扩散成全身性感染,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脓毒症。

李老伯的病情经历了“局部感染→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渐进过程,错过了早期控制感染的最佳时机。若能早期识别,或能避免悲剧。马杰飞提醒,普通虫咬红肿范围一般不超过2厘米,若咬伤部位红肿持续扩大,出现疼痛加剧,皮温明显升高,甚至有渗液或流脓,伴局部麻木或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细菌大量繁殖,可能已引发蜂窝织炎,必须尽快就医。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危急重症科执行副主任马杰飞:

无论是蚂蚁咬伤,还是被蚊子、蜜蜂、蜱虫等所伤,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即刻清洗消毒,阻断感染。受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以中和蚁酸、减少残留。随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切忌抓挠,以免破坏皮肤屏障,给病原体可乘之机。

观察症状变化,警惕“危险信号”。消毒后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或局部冷敷减轻红肿。一旦出现红肿扩大、发热、寒战或精神状态改变,无论被咬伤多久,都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虫咬史。

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尤其容易继发严重感染。天热时节应尽量避免前往草丛、树林、垃圾站等蚊虫密集区域,外出时穿长袖长裤、涂抹驱虫剂,从源头减少咬伤概率。

来源:厦门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