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顿涅茨克方向的红军城如今被俄军牢牢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城区,乌军的主力已被迫防守,外国雇佣兵举白旗投降的画面正不断传播。
顿涅茨克方向的红军城如今被俄军牢牢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城区,乌军的主力已被迫防守,外国雇佣兵举白旗投降的画面正不断传播。
特朗普喊出“24小时终结战争”的口号已有半年,如今被现实打脸,只能急切地找普京会谈?
2025年11月10日,俄军正式宣布控制红军城的绝大部分城区,红军城是乌克兰东部防线上的“命门”,一旦失守,乌克兰在顿巴斯的防御将全面崩溃。
来自俄军总参谋部的汇报显示,仅红军城方向就有5500多名乌克兰士兵被围困,周边的米尔诺格勒北部战线已全线溃败,高层建筑全部被俄军占据,乌军只能退守。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视频显示,投降队伍中有不少外籍人员,经确认包含英国、法国、波兰、加拿大等国的雇佣兵。
这些雇佣兵多以 “志愿者” 名义参战,实则不少人是被误导的,比如有波兰籍雇佣兵称本以为是来训练乌军,结果第二天就被派往最前沿驻守。
他们既没有北约的空中掩护、情报支援,也缺乏反无人机设备等关键装备,在俄军重火力打击下毫无抵抗能力。
而北约国家政府则纷纷撇清关系,英国称这些人是自愿前往,与政府无关,波兰更是直接否认本国公民在乌参与作战。
乌克兰军队在这次作战中其实做出过一定的反抗,瑟尔斯基将军自利沃夫赶往前线,带着一支匆忙拼凑的预备队。
但是他们到了之后却发现补给线早已被俄军切断,部队缺粮、缺药、缺弹,连基本的通信设备都失灵。
一位名叫马绍韦茨的乌克兰战地记者在社交媒体发文:“再守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投降,是唯一能活下去的办法。”
更严重的是军队结构本身也出了问题,当前乌军前线士兵平均年龄已升至40岁,前线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兵,战斗力和俄罗斯军队差了太多。
乌克兰的征兵政策规定25岁以上男性必须服役,但在年轻士兵告急的情形下,征兵执行者已不择手段。在基辅、利沃夫等大城市,征兵官频繁出现在餐厅、商场、夜店门口,直接抓人入伍。
社交媒体上有视频显示,大量的乌克兰青年在大街上直接被征兵人员拖走,而这也导致了一定的反抗行为。
今年10月30日,克列缅丘克市发生一起恶性枪击案:一名男子在被带往征兵办公室途中,突然拔出手枪射击,造成两名执勤士兵受伤。
敖德萨的市场内也发生了冲突,一名征兵官与市民发生口角,最后升级为斗殴,征兵车辆被人群掀翻。
乌克兰当局随后指责民众“暴力干扰合法征召”,并展开了搜捕行动。这样的强制征兵措施最终导致乌克兰出现了“逃兵潮”。
2025年8月,乌政府被迫放宽18至22岁男性的出境限制,短短两个月内,超10万乌克兰年轻人为了逃避当兵前往欧洲。
据估计,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超过60万人逃往境外。
在这期间乌克兰的边防口岸频曝丑闻,一些官员被查出收取贿赂,帮助服役对象伪造身份、秘密出境。
面对这样的局面,连乌克兰首都的市长也坐不住了。
11月12日,基辅市长克利奇科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的人力与俄罗斯存在巨大差距,现在征兵年龄是25岁,可以考虑降至22岁。”
他说得直白:“我们未来的希望,取决于战后是否还能把这些逃出去的年轻人拉回来。”
克利奇科的发言被《政治新闻网》解读为:“乌克兰对年轻男性外逃问题的深度焦虑。”
但征兵年龄继续下调的代价,已经不是如今的乌克兰社会能承受的了。
战线还在朝着基辅推进,俄罗斯也在策略层面继续加码。
11月10日,在红军城包围圈基本形成后,普京突然提出临时停火5至6小时,并邀请国际记者进入观察。
这是一场典型的心理战:在战场占优时抛出和平意愿,一方面塑造道义高地,另一方面也能给西方内部制造更多分裂。
俄军在转换节奏,他们打算通过合围、切断补给、心理攻势这样的方式,逐步蚕食战线,进而在接下来和欧美国家的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24小时结束战争”的口号,还在特朗普嘴上,可半年过去了,乌军接连战败。
民主党人攻击他“言而无信”,共和党内部分裂愈发明显,有人主张继续加大援助,有人则直言“这是个无底洞”。
为自证能力,特朗普数次试图与普京见面。10月宣布要在布达佩斯会面,几天后又临时取消。11月7日,他再次表示,会晤计划还在推进中。
俄军如果继续扩大控制区,欧洲多个国家可能选择私下恢复与俄方的能源贸易,这是特朗普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而俄方对特朗普的回应很冷静,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称:“俄美需要周密筹备,而且俄乌缺乏互信是最大障碍。”
战争打到第四个年头,乌克兰已经是系统性溃败,前线士兵缺口超过12万人,能源系统被摧毁,城市轮流断电12小时。
泽连斯基频繁更换将领、督战加压,却没有逆转任何的局势,他曾说:“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寸土地。”但现实是乌克兰一直在败退。
特朗普急着和普京见面,但是普京是不急的,他在等对面主动坐上谈判桌,那才是俄罗斯获利的时候。
来源:作家丰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