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女儿高安公主:熬过武则天动荡,终陪葬乾陵的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5:47 1

摘要:垂拱四年(688 年)深秋,洛阳宣城公主府的偏院,22 岁的李氏(后来的高安公主)正对着一幅未完成的《寒江独钓图》发呆。院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管家跌跌撞撞跑进来,声音发颤:“公主,不好了!驸马…… 驸马他被抓了!”

垂拱四年(688 年)深秋,洛阳宣城公主府的偏院,22 岁的李氏(后来的高安公主)正对着一幅未完成的《寒江独钓图》发呆。院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管家跌跌撞撞跑进来,声音发颤:“公主,不好了!驸马…… 驸马他被抓了!”

李氏手里的画笔 “啪” 地掉在宣纸上,晕开一团墨。她的丈夫窦逵,那个三天前还笑着说 “陪你去龙门看红叶” 的男人,此刻正因 “牵连越王李贞谋反”,被武则天的酷吏带走。她想冲出去求情,却被贴身侍女死死拉住:“公主,不能去!现在去,连您也会被卷进去的!”

窗外的风卷起落叶,像极了她此刻的命运。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女儿,她从出生起就顶着 “公主” 的光环,却在母亲掌权的年月里,连丈夫的性命都保不住。这一天,她第一次明白:在武则天的时代,“活下去” 比什么都重要 —— 而这份 “活下去” 的智慧,将伴随她走过此后四十多年的风雨。

李氏出生于显庆元年(656 年),是李治的第六女,母亲是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这一年李治 “册拜昭仪武氏为皇后”,正是武则天权势渐起的时候。她上面有姐姐安定公主(早夭)、义阳公主,下面有妹妹太平公主,夹在中间的她,既没有义阳公主 “因母失宠被囚禁” 的悲惨,也没有太平公主 “母亲最宠” 的风光,从小就习惯了 “不显眼”。

宫里的老人说,宣城公主(当时的封号)是个 “静丫头”:别的公主争着要华丽的衣饰,她只爱读《论语》《女诫》;太平公主跟着武则天学处理朝政,她却躲在书房里临摹王羲之的字帖;连李治想给她选驸马时,她都只提了一个要求:“不要权贵子弟,只要品性端正的读书人。”

最终,李治为她选了窦逵 —— 窦氏是唐朝开国功臣窦建德的后人,窦逵本人 “恭谨好学,无纨绔气”,《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两人成婚时 “礼仪简素,帝后皆称善”。婚后的三年,是李氏最安稳的日子:窦逵在外当小官,不涉党争;她在府里读书、画画,偶尔陪窦逵去郊外踏青。她以为这样的日子能一直过下去,直到垂拱四年的那场变故。

窦逵被抓后不到十天,消息传来:他在狱中 “病逝”—— 谁都知道,这是酷吏的 “惯用手法”。武则天没有牵连李氏,但取消了她 “宣城公主” 的封号,让她搬出公主府,住进了一间偏僻的民宅。《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记载,当时 “诸公主多坐亲属谋反被诛,独宣城公主以素无干预得免”。

民宅的日子很苦:没有宫女伺候,她得自己洗衣做饭;冬天没有足够的炭火,她就裹着旧棉袍,在灯下读《史记》。有次旧臣的女儿来看她,哭着说 “公主受苦了”,她却笑着递过一杯热茶:“能活着,能读读书,就不算苦。”

她的 “低调” 到了极致:从不提自己是 “李治的女儿”,有人问起,就说 “普通民妇李氏”;地方官想给她送物资,她一律拒绝,说 “不敢叨扰官府”;甚至武则天派内侍来 “慰问”,她也只说 “谢太后恩典,臣妾只想安分度日”。《新唐书・诸帝公主传》里说她 “居外十余年,未尝通朝贵,唯以书史自遣”,正是这份 “不沾政治、不惹是非”,让她在武则天大肆诛杀李唐宗室的年月里,保住了性命。

这段日子里,她还做了一件影响一生的事:整理窦逵留下的文稿。窦逵生前爱写诗文,却大多散佚,她一点点搜集、抄写,装订成《窦逵文集》。后来这本书流传下来,宋代《崇文总目》还收录了其中三篇 —— 这既是对丈夫的思念,也是她 “避世” 的方式:把心思放在文字里,就不会被外界的动荡所扰。

神龙元年(705 年),张柬之发动 “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李显刚回到洛阳,就派人去找这位失散多年的妹妹。当内侍找到那间民宅时,看到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衣服、正在抄书的妇人,若非腰间那枚李治赐的玉珏,几乎认不出是当年的宣城公主。

李显抱着妹妹哭了:“这些年,委屈你了!” 他当场恢复了她 “宣城公主” 的封号,还特意下旨:“公主历经患难,品性端淑,加号‘长公主’,食邑三千户。”《唐会要・公主》记载,这是唐朝第一次给 “非嫡长公主” 加号 “长公主”,可见李显对她的愧疚与重视。

重新住进公主府的李氏,没有像其他宗室那样 “报复旧怨”,反而依旧保持着低调:她把李显赏赐的钱财,一部分捐给了洛阳的寺庙,一部分救济贫苦百姓;宫里设宴,她从不争座次,总是坐在角落;太平公主想拉她一起 “干政”,她笑着拒绝:“我这一辈子,只想读读书,养养花,不想再沾朝政了。”

景龙四年(710 年),李隆基发动 “唐隆政变”,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李旦复位。睿宗对这位姐姐也十分敬重,改封她为 “高安公主”——《唐会要・公主》解释,“高安” 取 “平安久长” 之意,是希望她此后能安稳度日。到了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更是对她 “礼敬有加”:每逢节日,必派内侍送礼物;她生病时,李隆基还亲自派太医院的御医去诊治。

高安公主的晚年,过得平静而充实。她住在长安的高安公主府,府里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满院的花草和一屋子的书。她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清晨起来练太极,上午教府里的丫鬟读书,下午要么临摹字帖,要么和来访的老臣夫人聊天 —— 聊的不是宫廷秘闻,而是诗文、园艺。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她还特别喜欢 “训诫子弟”:窦家的晚辈来看她,她总要教他们 “谨言慎行,勿涉党争”;甚至李隆基的太子李亨(后来的肃宗),都曾向她请教 “如何读书修身”,她只说了八个字:“读史明志,守拙安身。”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79 岁的高安公主在睡梦中安详去世。李隆基得知消息后,立刻下令 “辍朝三日”,还亲自拟定谥号 “昭怀”,追封她为 “高安大长公主”。更难得的是,他下旨将高安公主陪葬乾陵 —— 乾陵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能陪葬乾陵的,都是对唐朝有重大贡献的宗室或功臣,比如长孙无忌、程知节等。《唐会要・诸帝陵寝》明确记载:“开元二十二年,高安公主薨,陪葬乾陵,为诸公主陪葬之始。” 也就是说,高安公主是唐朝第一个陪葬乾陵的公主,这份殊荣,连太平公主都没得到。

葬礼那天,长安的百姓都来送行。人们看着送葬的队伍,想起这位公主的一生:从备受冷落的 “中间女”,到驸马被杀的苦命人,再到安享晚年的大长公主,她用 “低调” 和 “智慧”,在唐朝最动荡的年月里,活成了一个传奇。

在唐朝的公主里,高安公主似乎总是被低估:人们记得太平公主的 “权欲”,记得安乐公主的 “骄纵”,记得义阳公主的 “悲惨”,却很少有人提起这位 “熬过大风大浪,最终善终” 的高安公主。

但《新唐书》给了她很高的评价:“高安公主恭慎自守,经武后之世而全,历四朝而荣,可谓贤矣。” 意思是她恭敬谨慎,守住自己的本分,在武则天时期保全性命,经历四朝(高宗、武周、中宗、玄宗)而获得荣光,称得上是 “贤公主”。她的 “贤”,不是像太平公主那样 “干政”,也不是像义阳公主那样 “隐忍”,而是 “知进退,懂分寸”—— 在该低调时绝不张扬,在能安稳时绝不贪心。

她的故事,藏着唐朝宗室女子最真实的生存智慧:不是所有公主都要靠 “权势” 或 “美貌” 立足,有时候 “不显眼”“守本分”,才是在动荡中保命、在安稳中享福的最好方式。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