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的卧室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在林女士的脸上,她攥着抱枕的指节发白,眼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床单上,屏幕里正播放着某虐剧的高潮片段——主角在误会中为保护爱人牺牲,临终前连一句解释的话都没能说出口。林女士抽噎着按下暂停,却在三分钟后又忍不住点了播放键。这种“一边哭到
凌晨一点的卧室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在林女士的脸上,她攥着抱枕的指节发白,眼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床单上,屏幕里正播放着某虐剧的高潮片段——主角在误会中为保护爱人牺牲,临终前连一句解释的话都没能说出口。林女士抽噎着按下暂停,却在三分钟后又忍不住点了播放键。这种“一边哭到心碎,一边舍不得停”的场景,正在无数观众和读者身上上演。虐心小说(虐文)与虐心影视剧(虐剧)凭借高浓度的悲伤、牺牲、误会等情节,成为当下极具热度的内容品类,而“主动找虐”的受众行为,背后藏着值得深究的心理逻辑。
何为“虐”?悲伤情节的精准定义与受众狂热
虐文与虐剧并非简单的“悲伤故事”,其核心在于通过密集的冲突设计,将角色置于极致的情感困境中。这类内容通常包含明确的“虐心元素”:或是生离死别带来的永久遗憾,如主角阴阳两隔前未能解开的误会;或是爱而不得的漫长煎熬,如配角为守护主角默默付出一生,最终只能远远观望;或是命运捉弄下的身不由己,如因家族恩怨被迫对立的恋人,不得不亲手将对方推入绝境。2024年某部大热古装虐剧,就因“主角为救家国牺牲挚爱,死后才被正名”的剧情,创下全网“哭戏名场面”播放量破10亿的纪录。
受众的狂热程度远超外界想象。社交平台上,“求虐文推荐”“有没有虐到肝疼的剧”等帖子总能收获上千条评论。一位网友在求推帖中写道:“看完某虐文后三天吃不下饭,满脑子都是主角的遗憾,但就是想找类似的再哭一场。”评论区里,有人附上自己的“被虐清单”,详细标注每部作品的“虐点密集度”和“流泪时长”;有人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了给喜欢的虐文角色写HE番外,熬了两个通宵,写一段哭一段,写完感觉像完成了一场救赎。”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找虐”行为覆盖各个年龄段。00后学生会为校园虐文里的“错过”情节在笔记本上写满感悟;职场人会在通勤时戴耳机听虐剧台词,借着地铁里的嘈杂掩饰眼泪;中老年观众则会为家庭伦理虐剧里的“亲情误解”情节与家人争论剧情走向。某网络文学平台数据显示,标签为“虐心”“BE美学”的作品,日均阅读量比甜宠类作品高出23%,且“反复阅读”的用户占比达41%。
心理密码:“主动找虐”背后的四层深层逻辑
这种“越虐越上头”的行为,并非毫无逻辑的冲动选择,而是藏着深层的心理机制,每一层都对应着人们对情感体验的核心需求。
多元情感体验:拓展内心的“情感边界”
人类对情感的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快乐”,而是渴望体验更完整、更多元的情绪光谱。悲伤、遗憾、愤怒等消极情绪,同样是构成完整情感世界的重要部分。虐文与虐剧恰好为这些情绪提供了“安全的体验载体”。28岁的心理咨询师张敏曾在访谈中提到,她的一位来访者在看完一部讲述“亲情和解”的虐剧后,主动与多年冷战的父亲通了电话。“剧中主角临终前未能说出口的道歉,让来访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这种对‘遗憾’的深度体验,促使他主动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口。”
心理学中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指出,适当的消极情绪能让人更清醒地认知自我与他人。当观众为剧中角色的“爱而不得”流泪时,实际上是在体验一种“替代性情感”——他们会不自觉地联想自己的情感经历,梳理未说出口的话、未完成的事。这种联想与反思,能让人们更敏锐地捕捉情感细节,拓展内心的“情感边界”,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看完虐剧后,突然懂了妈妈当年为什么会为我早恋的事哭,以前只觉得她苛刻,现在才明白那是担心。”
安全释放:给情绪找一个“出口”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习惯压抑负面情绪。职场上的委屈、生活中的压力、关系里的矛盾,往往被“要坚强”“别矫情”的观念压制在心底。虐文与虐剧的出现,为这些积压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释放渠道”。35岁的企业高管李先生坦言,他每次压力大到失眠时,就会看一部战争题材的虐剧,“看到战士们为了家人牺牲时,就忍不住哭,哭完之后觉得心里的石头轻了很多,第二天上班也有精神了。”
这种释放的安全性在于“虚构性”。观众清楚地知道,剧中角色的痛苦不会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可以毫无负担地投入情感,不必担心引发现实后果。就像在游乐园坐过山车,明知安全却能体验到刺激——虐文虐剧带来的悲伤,是一种“可控的情感冲击”。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种可控的悲伤情绪能激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让人在释放情绪的同时保持理性,避免陷入真实的情绪崩溃。
意义重构:从痛苦中找到“成长力量”
虐心剧情往往包含“先抑后扬”的叙事模式——角色经历极致痛苦后,要么实现自我救赎,要么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这种模式能让观众在体验悲伤的同时,感受到“痛苦的意义”,完成心理层面的“意义重构”。22岁的大学生王琳曾因失恋陷入低谷,她反复观看一部讲述女主角走出失恋阴影的虐剧,“剧中女主说‘遗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一开始觉得是废话,后来看着她慢慢找回自己,我也开始学着跑步、看书,现在已经能平静地和前任打招呼了。”
对于有过情感创伤或生活挫折的人来说,这种“意义重构”的过程更具疗愈效果。他们会在剧中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将角色的经历与自己的遭遇对比,从中寻找应对挫折的方法。一位经历过失业的网友分享:“看男主被公司辞退后摆地摊还债,被客户刁难还笑着道歉时,我突然觉得自己的遭遇不算什么,他都能重新站起来,我也可以。”这种“替代性疗愈”,让痛苦从“无法承受的重量”变成“可以跨越的台阶”。
内啡肽分泌:“良性自虐”带来的“愉悦感”
英国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的团队,曾做过一项针对性实验。他们选取169名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观看讲述亲情分离的悲剧电影,另一组观看自然纪录片。观影前,志愿者需完成疼痛忍耐测试(用握力器坚持到无法承受)和社交意愿问卷;观影后,再次进行相同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观看悲剧电影的志愿者,疼痛忍耐时间平均延长18%,社交意愿评分也高出对照组27%。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观看悲伤剧情会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这种神经递质既能缓解疼痛,又能带来轻微的愉悦感,还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就像吃辛辣食物时,辣椒素带来的灼烧感会让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产生“越辣越想吃”的快感,悲伤剧情带来的“良性自虐”,本质上也是一种类似的神经反应。
科学“享虐”:避开副作用的实操方法
虐文虐剧虽能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但过度沉迷也会引发问题。有人因长期看虐心内容陷入情绪低落,有人将虚构剧情代入现实,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有人为追更熬夜,影响身体健康。科学地享受这类内容,需要掌握“平衡之道”。
内容摄入需“荤素搭配”。就像饮食需要平衡荤菜与素菜,情感体验也需要平衡悲伤与快乐。喜欢看虐剧的人,可在追完一部虐剧后,主动选择轻松的内容调剂,比如看一档喜剧综艺、读一本温暖的散文。26岁的护士刘婷就有自己的“调节公式”:看两集虐剧后,必看一集《动物世界》,“看着小熊猫打滚,之前的悲伤感就慢慢散了。”
设定“情感边界”很关键。在观看虐心内容时,可通过一些小细节提醒自己“这是虚构剧情”。比如在手机或电脑旁放一杯温水,每次拿起杯子喝水时,就告诉自己“我在看别人的故事,我的生活很安稳”;也可在看剧前定好闹钟,避免熬夜追更,让身体和情绪都有休息的时间。情绪低落时,尽量避免观看高强度的虐心内容,以免加重负面情绪。
自我觉察能帮人更清晰地认识需求。每次被虐心剧情深深打动后,不妨花几分钟梳理感受:是因为角色的经历让自己想起了某件事?还是因为需要释放压力?或是单纯想体验情感冲击?一位网友在笔记本上写道:“今天看虐文哭了,是因为主角的遗憾和我当年错过的升学机会很像,其实我一直没真正放下,明天要给当年的老师打个电话聊聊。”这种简单的觉察,能让“看虐文虐剧”从单纯的娱乐,变成了解自己的窗口。
若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社交意愿下降等情况,就需要警惕“情感过度代入”。此时可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毕竟,虐心作品是丰富情感的工具,而非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客厅里。刚追完一部虐剧的陈女士,擦干眼角的泪,伸手拿起遥控器,调到了播放亲子综艺的频道。电视里传来孩子的笑声,她端起桌上的橘子,剥了一瓣放进嘴里,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手机屏幕上,之前收藏的“虐文推荐帖”还停留在页面,但她此刻更想看看窗外的蓝天,感受风穿过阳台的温度。
来源:速看资讯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