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超限被请孕妇登机后因孕周下飞机的消息引发热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12 1

摘要:2024年11月10日傍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西藏航空TV9975航班的引擎迟迟没有发出轰鸣。原本计划17点30分起飞的航班,因一名自称怀孕超35周的乘客僵持不下,最终在警方介入后才得以成行,延误时长达到91分钟。机舱内的焦躁议论,网络上的激烈争辩,让

2024年11月10日傍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西藏航空TV9975航班的引擎迟迟没有发出轰鸣。原本计划17点30分起飞的航班,因一名自称怀孕超35周的乘客僵持不下,最终在警方介入后才得以成行,延误时长达到91分钟。机舱内的焦躁议论,网络上的激烈争辩,让这场看似普通的旅客纠纷,升级为关于航空安全规则、特殊旅客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全民讨论。当个人需求与集体安全发生碰撞,当既定规则遭遇刻意漠视,事件背后的深层命题,值得每一个出行者深思。

当天下午3点,双流机场T2航站楼的登机口前,旅客们已排起长队。电子屏上清晰显示着TV9975航班的信息:成都天府—石家庄正定,预计飞行时间2小时15分。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妻格外显眼,女子穿着宽松的米白色连衣裙,右手始终护着隆起的腹部,丈夫提着一个印有母婴用品logo的手提袋,不时侧身询问妻子的状况。他们的出现,起初只引来周围旅客善意的目光,没人预料到,这对夫妻会成为接下来近两个小时混乱的核心。

下午4点40分,旅客们陆续登上飞机,按照登机牌上的座位号落座。空姐李娜正引导一位老年旅客放置行李,身后突然传来略带急切的声音:“同志,我是孕妇,怀孕快9个月了,能不能给我安排个更宽敞的位置?”她转过身,看到刚才在登机口留意到的那名孕妇,正扶着座椅靠背,眉头微蹙。李娜立刻上前搀扶,轻声询问:“女士您好,请问您怀孕多少周了?登机前有没有提交相关的医疗证明?”

“35周多了,”孕妇抬手抚了抚腹部,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调,“我这情况特殊,你们航空公司得给我特殊照顾。要是在飞机上出点什么事,你们负得起责任吗?”她的丈夫也在一旁附和:“我老婆身体本来就弱,长途飞行风险大,你们要么安排头等舱,要么就得派专人照顾。”

李娜的笑容瞬间凝固。她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边示意同事维持机舱秩序,一边将夫妻二人引至机舱前部的服务区域。“女士,非常抱歉,根据我们西藏航空的规定,怀孕满35周及以上的孕妇,是不予承运的。如果您在32到35周之间,需要提供72小时内县级及以上医院开具的适宜乘机证明,还要签署风险告知书。”李娜拿出手机,调出航司官网的相关条款,展示给夫妻二人看。

“什么规定?我买票的时候没人告诉我这些!”孕妇的声音陡然提高,引来周围旅客的侧目。“我花了钱买票,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坐飞机?今天你们必须给我一个说法,不然我就不下去!”她索性拉着丈夫在就近的空座位上坐下,双手紧紧抓着扶手,一副“誓死不走”的架势。

此时的机舱内,已经开始出现骚动。坐在后排的张先生看了看手表,低声对身边的妻子说:“这都快到起飞时间了,怎么还没动静?我晚上还有个重要的会议呢。”前排的一位母亲哄着哭闹的孩子,脸上满是不耐烦:“一人耽误一飞机的人,也太自私了。”有旅客拿出手机拍摄现场,镜头对准僵持的夫妻和不断解释的空姐,嘴里还念叨着“拍下来发网上,让大家评评理”。

机组负责人迅速赶到现场,尝试与夫妻二人沟通。他耐心解释,航空运输对孕妇有特殊规定,并非航司刻意刁难,而是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高空环境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很容易诱发孕妇血压波动、子宫收缩,甚至早产。35周的胎儿还没足月,一旦在飞机上出现紧急情况,机舱内的医疗条件有限,后果不堪设想。”

但无论机组人员如何解释,这对夫妻始终不为所动。孕妇干脆双手抱胸,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丈夫则挡在她身前,与机组人员对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原本计划17点30分的起飞时间被不断推迟,机舱内的抱怨声越来越大。有人用力拍打座椅扶手,有人直接走到服务区域,要求夫妻二人立刻下机。“我们的时间也是时间,凭什么要为你们的无知买单?”“赶紧下去吧,别耽误大家的行程!”

下午5点15分,在与夫妻二人僵持近40分钟后,机组负责人最终决定报警。机场警方接到报警后,两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登上飞机。“同志,我们接到航空公司的报警,说你们因不符合乘机条件,拒绝配合下机,是吗?”民警出示证件后,语气平和地询问情况。

“警察同志,您来得正好,您给评评理!”孕妇立刻抓住民警的手臂,开始哭诉自己的“遭遇”:“我怀着孕不容易,就想回石家庄老家待产,结果航空公司故意刁难我,不让我坐飞机。他们这是歧视孕妇!”她的丈夫也赶紧补充:“我们买票的时候,平台和航司都没提示相关规定,现在却不让我们登机,这是欺诈消费者!”

民警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向机组人员核实情况,查看了航司的相关规定和夫妻二人的购票信息。随后,他蹲在孕妇面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女士,航司的规定是符合民航局要求的,在民航局官网上都能查到。这些规定不是为了限制您的出行,而是为了保护您和孩子的安全。您想想,要是真在飞机上出了意外,对您和孩子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他又转向孕妇的丈夫:“作为家属,您更应该关心妻子和胎儿的安全,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特殊照顾。出行前了解相关的乘机规定,是每个旅客的责任。现在因为你们的僵持,整个航班都延误了,其他旅客的行程也受到了影响,这已经涉嫌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了。”

在民警的反复劝说下,夫妻二人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孕妇的丈夫看着周围旅客愤怒的目光,又看了看妻子紧绷的脸,语气软了下来:“那我们现在下机,机票钱能退吗?后续的行程怎么办?”机组负责人立刻表示,会协助他们办理退票手续,并联系机场工作人员,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地面交通方式。

下午6点01分,在民警的护送下,这对夫妻终于提着行李走下飞机。此时,距离航班原定的起飞时间,已经过去了31分钟。机组人员立刻组织旅客重新登机,进行安全检查。直到晚上7点01分,TV9975航班的引擎才发出轰鸣,缓缓驶离停机位,比原计划晚点了整整91分钟。

飞机起飞后,李娜在服务间隙,听到后排的旅客还在讨论刚才的风波。“幸好警察来了,不然还不知道要耽误到什么时候。”“这种人就是明知故犯,以为撒泼耍赖就能解决问题。”“航司做得对,安全第一,不能因为一个人破坏规矩。”李娜轻轻叹了口气,拿出工作手册,在“特殊旅客处理记录”一栏,详细写下了这次事件的经过。

这场风波并非个例。记者从民航局相关部门了解到,每年都有不少因旅客隐瞒特殊健康状况,导致航班延误或紧急备降的事件发生。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民航就发生了12起孕妇在飞机上突发不适的紧急情况,其中3起导致了早产,幸好机组人员处置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为什么航空公司会对孕妇乘机设置如此严格的限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产科主任王淑珍给出了专业解释。“怀孕35周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此时胎儿的肺部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高空飞行时的低气压环境,会使孕妇的血液含氧量降低,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同时,机舱内空间狭小,活动受限,容易引发孕妇下肢静脉血栓,增加早产的风险。”

王主任进一步说明,即使是32到35周的孕妇,在乘机前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医生会评估孕妇的血压、血糖、胎盘功能等指标,判断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否稳定。只有确认没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胎儿没有宫内窘迫等问题,才会开具适宜乘机的证明。”她强调,这些检查不是“走过场”,而是对母婴安全的重要保障。

从民航局的层面来看,相关规定的制定更是基于大量的安全数据和案例分析。记者登录民航局官网查询发现,《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明确规定:“怀孕超过35周的孕妇,航空公司不予承运。怀孕32周(含)至35周的孕妇,须提供由县级以上医院开具的注明预产期、适宜乘机的诊断证明书,并于乘机前72小时内开具方为有效。”

“这些规则的出台,是无数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民航局运输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航空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条规定都是为了守护旅客的生命安全。旅客在购票和乘机前,有义务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如实申报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因为隐瞒情况导致意外发生,不仅要承担自身的风险,还要承担因此给航空公司和其他旅客造成的损失。”

西藏航空的客服人员在回应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此次航班延误是由于旅客自身原因造成的,航司不会为其他旅客提供补偿。“我们在购票平台的显著位置,都标注了特殊旅客的乘机规定,在旅客购票时也会有相关的提示。这对夫妻在购票时没有仔细阅读规定,登机后又拒绝配合,才导致了延误事件的发生。”

事件发生后,相关视频和报道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在微博话题#孕35周乘客强登航班致延误#的评论区,短短几个小时就积累了超过10万条留言,形成了鲜明的观点对立。

支持航司做法的网友占了绝大多数。“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不是用来打破的。航司的规定是为了孕妇和胎儿的安全,这对夫妻简直是拎不清。”“一个人的任性,耽误了一飞机人的时间,太自私了。”“要是真在飞机上出了事,又要怪航司没有尽到责任,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巨婴’。”有从事航空行业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们曾经遇到过隐瞒孕周的孕妇,在飞机上突然早产,整个机组人员都吓懵了,紧急备降才保住了母婴安全。从那以后,我们对孕妇乘机的检查格外严格,这都是为了安全。”

也有部分网友对夫妻二人表示理解,认为航司的规定不够人性化。“孕妇出行本来就不方便,购票平台的提示可能不够醒目,导致他们不知道相关规定。”“航司应该有更灵活的处理方式,比如协助他们改签到合适的航班,而不是直接拒绝承运。”还有网友提出,航空公司应该加强对特殊旅客的服务引导,“在旅客购票时进行一对一的提示,而不是简单地在官网挂个条款就完事”。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不少法律界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认为,这对夫妻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航空器上的秩序,可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他表示,个人权益的主张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在航空运输中,每一位旅客都有遵守规则的义务,这是保障航班安全和正常运行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研究员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场风波反映出部分公众规则意识的缺失。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行为不仅关乎自身,还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遵守公共规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尊重。”他建议,航空公司可以加强与购票平台的合作,在旅客购票时通过弹窗、短信等方式,主动提示特殊旅客的乘机规定,“从源头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11月11日上午,西藏航空官方发布了关于此次事件的声明。声明中再次重申了航司对特殊旅客的承运规定,对因航班延误受到影响的旅客表示诚挚的歉意,并表示会进一步优化购票环节的提示服务,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提高特殊事件的处置能力。

而那对引发风波的夫妻,在警方的协调下,办理了机票退票手续,并购买了第二天的高铁票返回石家庄。面对媒体的采访,他们始终不愿露面,只通过电话表示“当时情绪太激动,没有考虑到其他旅客的感受,现在很后悔”。

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旅客。经常出差的刘女士表示,自己在出行前都会主动了解相关的乘机规定,“尤其是带着老人和孩子的时候,会提前和航空公司沟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刚结束旅行的大学生小王则说:“规则是保障安全的底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特殊情况,就去挑战规则。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那公共秩序早就乱套了。”

下午的阳光透过机场的玻璃幕墙,洒在来来往往的旅客身上。TV9975航班的机组人员已经开始了下一段飞行任务,李娜在整理服务用品时,发现抽屉里多了一本新的《特殊旅客服务手册》,手册的首页用红色字体写着:“安全无小事,规则记心间”。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经过登机口,孩子指着电子屏上的“特殊旅客须知”问:“妈妈,什么是特殊旅客呀?”母亲蹲下身,温柔地解释:“就是身体有特殊情况的人,比如老人、孕妇和残疾人。他们出行需要更多的照顾,但同时也要遵守规定,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别人的安全。”

机场的广播里,传来清晰的登机提示:“乘坐XX航班前往北京的旅客请注意,您的航班即将开始登机。请携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准备登机。如有特殊健康状况,请及时与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声音透过大厅的音响扩散开来,落在每一位旅客的耳中。

这场因孕35周乘客引发的航班延误风波,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下的思考,却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在追求个人权益的同时,如何尊重公共规则?在提供特殊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人性化与安全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每一次自觉遵守规则的行动中,藏在每一份对生命安全的敬畏里。

夕阳西下,一架架飞机在跑道上起降,划出优美的弧线。机舱内的每一位旅客,都带着对目的地的期待。而那些印在航司官网、写在服务手册上的规则,就像隐形的安全屏障,守护着每一次起落,每一段旅程。

来源:夏津资讯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