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山东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4:45 1

摘要: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人民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性货币政策。请问,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是如何结合山东实际,落实这些支持性货币政策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云山:“十四五”时期,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坚决贯彻总行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精准落实各项支持性货币政策,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在总量上做加法,促进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根据总行安排,累计9次下调辖内相关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4600亿元,显著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带动金融总量实现合理增长。

2025年9月末,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5.6万亿元和16.2万亿元,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67.8%和65.4%,提前完成“十四五”金融业目标。

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贷款增速分别连续77个月和62个月快于全国,“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5%和11.2%,为山东经济大盘稳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是在价格上做减法,推动融资成本明显下行。“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政策利率累计下调了0.8个百分点,山东省分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政策利率调降的成效传导至贷款端。山东还作为全国试点,率先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通过将企业各项融资费用透明化和“阳光化”,进一步推动融资成本下降。

同时,指导金融机构两次批量下调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合计约1.45个百分点,每位房贷客户平均每年节省约6000元利息支出。2025年9月,全省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1%、3.05%,比2020年末分别下降1.06个、2.2个百分点,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利息负担。

三是在结构上做乘法,引导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以来,山东省分行强化部门协同和政策集成,指导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促进金融“活水”精准流向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引导创设“科研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用“看技术、看订单、看前景”替代“看抵押、看报表”,有效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创新推出“美德积分贷”,为品德好、讲诚信的农户提供额度更高、利率更优惠的信贷服务。组织开展“银行行长进商会访企业”活动,向民营企业“送知识、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推动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充分发挥央行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牵引带动作用,进入“十四五”以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增加1442亿元,带动同期涉农和小微贷款分别增加12111亿元和23165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机构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600多亿元,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新增贷款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9.5%。2025年9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8个百分点,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中新社记者:

“十四五”时期,金融监管总局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出台了系列监管政策。请问,山东金融监管局是如何落实各项政策、助力山东银行业保险业“走在前、挑大梁”的?

于雷:“十四五”以来,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全力推动“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面从三方面介绍有关情况。

一是坚定践行“防风险守底线”的首位主责。“十四五”时期,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力有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聚焦辖区存量风险的主要矛盾,推动山东省委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资产占比高问题纳入专项整治,“十四五”期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6866.86亿元,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8726.01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底气更足。加力加劲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抓住风险攻坚期和关键窗口期,充分发挥监管专业优势,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等方式,有序推进实施。“十四五”期间,辖区十余家高风险机构顺利“摘帽”。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

二是坚定践行“强监管严监管”的使命担当。“十四五”期间,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深入实施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四新”工程,奋力实现思想大转变、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一方面,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探索建立区域风险监测分析、单体保险法人资金运用属地监管、单体保险法人审慎监管“三个框架”,不断增强金融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协同性。另一方面,深入践行“监管为民”,持续健全“大消保”工作格局,联合多部门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协同推进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法院、地方金融管理等部门共建金融纠纷专业化审判法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三是坚定践行“助实体促发展”的根本宗旨。“十四五”以来,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持续放大“两项机制”效能。扎实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将全部合规存量住房开发贷款项目纳入“白名单”。截至目前,辖区共有“白名单”项目1704个,授信金额2700.4亿元,发放贷款2207.3亿元,授信和贷款发放均居全国前列。加力加劲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辖区“千企万户大走访”累计走访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560万户,向35.67万户企业发放贷款1.53万亿元,获贷率89.39%。切实服务保障惠民生。推动普惠金融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辖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年均增长24.69%;普惠型涉农贷款增加4802.36亿元,年均增长15.67%;专属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三项试点全部落地山东,居民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超1亿人。

下一步,山东金融监管局将切实扛起新时代监管职责使命,为确保山东金融稳如泰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山东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种子,那金融就是滋养它的“活水”。 请问,近年来,在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方面,省委金融办有哪些重点举措?

李坤道:省委金融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牵头制定金融“五篇大文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贯彻落实一揽子金融政策若干措施,强化金融政策和科技、产业、财税等政策衔接配合,围绕优化金融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本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优质科技金融生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质效。

一是强化引资入鲁,推动“资金链”扩容提质。聚焦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大力度加强与中央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对接,争取更多信贷资源、保险资金。今年前三季度,各金融机构项目投放167个、金额1473.76亿元。高质量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海外基金投资合作论坛、“环球工银 聚力齐鲁”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融资对接活动,有效拓宽了央地协作与跨境资本合作路径。用好用足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紧抓国家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AIC)试点政策机遇,推动济南、青岛两市注册成立10只基金,出资规模66.53亿元,重点投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深化改革创新,赋能“产业链”加力增效。加快推动国家首个科创金改试验区建设,大力支持济南市探索构建人才团队可作价、信用数据可定价、知识产权可估价、科创企业可评价的“四价”体系,推出“科研贷”“联投易贷”等114项科创专项信贷产品,累计实现融资支持352亿元,促进企业科技“软实力”转化为金融“硬资产”。创新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模式,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9条标志性产业链逐一匹配“金融链主”,分类制定专属金融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创新推出“鲁科担-鲁担科技贷”专项产品,截至10月末,已为企业担保融资52.97亿元。

三是加强上市培育,拓宽“创新链”融资渠道。“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上市资源培育“十百千”计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精准挖掘、重点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今年以来,全省新增9家上市公司中,科技型企业占8家,IP0在审及在辅导企业超八成为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用,助力科创型企业挂牌融资,截至9月末,“专精特新”专板入板培育企业3673家,累计帮助企业实现各类融资65.93亿元。

四是提升服务质效,强化“人才链”金融支撑。优化“人才贷”服务,深化“金润工程”,推动建立省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累计发放贷款2877笔、129.51亿元。扩大“人才险”覆盖,为139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86.63亿元。加强“人才板”建设,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人才板”累计服务挂牌企业206家。

下步,省委金融办将持续加强政策协同、工作协力、服务协调,健全完善股、贷、债、保、担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金融支持。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