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现在的年轻观众对伯明翰的影视过往不太熟悉,但在上世纪,这座城市产出的节目几乎承包了英国家庭的电视屏幕。
史蒂文・奈特在迪格贝斯Loc影视基地的开幕式上一句话,让伯明翰的影视圈炸了锅。
“我们要把好莱坞带到伯明翰,要改变电视的世界”,这话听着提气,背后是这座城市想要重拾影视荣光的决心。
紧接着BBC就宣布要把在当地的投资翻倍,多档旗舰节目要搬到这里,还要开拍新剧集。
这一连串动作,很难不让人想起伯明翰当年在英国电视圈的风光。
可能现在的年轻观众对伯明翰的影视过往不太熟悉,但在上世纪,这座城市产出的节目几乎承包了英国家庭的电视屏幕。
能让一座城市和电视产业深度绑定,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伯明翰当年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从大胆触碰社会议题的《今日剧场》,到全家围坐收看的游戏秀《靶心》,再到孩子们追更的《Tiswas》,不同类型的爆款作品都出自这里。
ATV出品的《十字路口》当年有多火?据说剧中一场婚礼的拍摄,直接让城市交通陷入瘫痪。
这种因为一部剧引发的城市轰动,放在现在都很难见到,还有BBC的午间节目《PebbleMillAtOne》,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标志,提到它,不少英国人都能想起当年守在电视前的时光。
当年的BBC伯明翰制作基地,可不是简单的办公地点,新闻主持尼克・欧文回忆说,那里是游戏、戏剧、纪录片的热闹中心,工作氛围“真是太棒了”。
个人觉得,当年伯明翰能出那么多好作品,和那种自由的创作氛围分不开,制片人戴维・罗斯以“护短”闻名,会为编剧们挡住高层干预,保证作品保持原味。
也正是这种支持,让迈克・李、大卫・黑尔这些优秀编剧有了发挥空间,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看似和伯明翰无关的剧集,其实也藏着这座城市的影子。
《霍华德'sWay》设定在海岸,《万物生灵》聚焦乡村,但它们的室内场景都在伯明翰拍摄。
如此看来,伯明翰当年的影视制作能力,已经渗透到了英国电视产业的多个领域。
电视节策展人大卫・鲍德温说那段时期的创作遗产“惊人”,这份遗产确实值得骄傲。
伯明翰似乎不太擅长夸耀自己的成就,但这些经典作品留下的印记不会消失。
一年一度的SquareEyes电视节上,经典剧集放映、稀有片段展映,还有专门的“BrumontheBox”单元。
这个由喜剧演员克里斯托弗・比恩兰德主持的单元,被他称作写给地方电视的“情书”。
比恩兰德为了自己的小说研究过无数本地档案影像,发现那些片段“疯狂又美妙”,比如克里夫・理查乘气垫船穿过立交桥下的运河。
本来想,这种怀旧可能只是老观众的情怀寄托,但后来发现,它已经和新的希望交织在了一起,伯明翰的影视复兴,不是单纯靠回忆撑场面,而是有实打实的动作。
史蒂文・奈特的野心很明确,就是让全世界的电影人都把伯明翰当作创作基地。
他不仅推动了迪格贝斯Loc影视基地的建成,还在筹备《皮基・布兰德斯》电影,两部新剧集也已经官宣。
喜剧人乔・莱塞特也和他一起,推动更多制作落地伯明翰,他们合作的《ThisTown》讲述了考文垂双音调音乐崛起的故事,也让德鲁伊斯希斯、布朗福德和珠宝区成了荧幕上的亮点。
大卫・鲍德温说奈特是真心实意地在重建中部的电视产业,这点从项目布局上就能看出来。
不是简单拍几部剧就完事,而是要搭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地方政府规划的“西米德兰制作中心”,更是把目标瞄准了国际导演。
甚至有说法称,它的潜力“超过索尔福德媒体城”,地方政府敢有这样的底气,大概率来自对产业基础和规划的信心。
BBC的加码投资也很关键,多档旗舰节目迁移过来,会带来更多资源和关注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很显然,伯明翰要想真正回到全球影视地图,光有野心和初期投入还不够。
伦敦的影视资源一直很集中,国际上还有不少成熟的创作基地,竞争压力肯定不小。
而且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后期制作、设备租赁这些服务能不能跟上,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更何况,当年的黄金时代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现在的观众口味、市场环境都变了,伯明翰要做的不是简单复刻过去,而是要在传承创作基因的基础上创新。
本来担心这种复兴会流于表面,但看到《ThisTown》这样结合本地特色的新作品,又觉得有了更多期待。
伯明翰被比恩兰德称作“英国最古怪、最有趣、最富创意的城市”,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或许会成为影视创作的加分项。
影视产业的复兴,不仅能让这座城市重新被全球关注,还能带动旅游、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毫无疑问,伯明翰的影视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现在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当年的《今日剧场》到现在的新影视基地,从老一辈创作者到史蒂文・奈特这样的领军人物,这座城市的影视基因一直都在。
奈特说“英国最好的娱乐与戏剧节目,曾经都诞生在这里,现在是时候再来一次了”,这句话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至于伯明翰能不能真的把好莱坞“请”过来,能不能再出一批全民爆款,我们可以慢慢看,但至少现在,这份复兴的势头已经让人充满期待。
来源:梦回迷城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