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 矿冶根・2017 双一流:太理 A - 学科 + 30 万兴晋工科人才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4:44 1

摘要:汾水之滨,晋商故里,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史,是一部与山西能源工业同频共振的工科奋斗史。从 1902 年山西矿务学堂的创办,到 2017 年跻身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从矿冶单科的专精深耕,到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 A - 的学科突破;从培养首批矿业技术员,到累计输

汾水之滨,晋商故里,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史,是一部与山西能源工业同频共振的工科奋斗史。从 1902 年山西矿务学堂的创办,到 2017 年跻身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从矿冶单科的专精深耕,到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 A - 的学科突破;从培养首批矿业技术员,到累计输出 30 万扎根三晋的工科人才,这所百年学府以 “敢为人先、硬核务实” 的精神,在黄土高原上筑起了能源工科的育人高地。

1902 年,清末实业救国浪潮席卷全国,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亟需专业矿业人才打破 “土法采煤” 的落后局面。时任山西巡抚岑春煊奏请清廷,在太原设立山西矿务学堂,这便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也是山西近代工科教育的起点。学堂初设 “矿务”“冶金” 两个专业,课程直指山西矿业痛点 —— 既教授《矿物学》《采矿学》等西方技术理论,也结合山西煤矿实际开展实地教学,首招 30 名学生,开启了 “以矿立校、为晋育才” 的征程。

创校初期,学堂虽仅有几间平房、两套采矿设备,却承载着 “技术兴矿、工业强省” 的重任。首任总教习福克(德国矿冶专家)带领学生深入阳泉、大同煤矿现场勘探,编制出山西最早的煤矿地质图谱;1905 年,学堂毕业生参与修建山西第一条煤矿铁路 —— 正太铁路支线,解决了煤炭外运难题。至民国初年,山西矿务学堂已培养 200 余名矿业人才,占当时山西矿业技术人员的 70%,成为山西煤矿近代化的 “人才孵化器”,也为太理埋下了 “扎根产业、务实育人” 的矿冶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理工大学迎来学科扩容的关键期。1953 年全国院系调整,山西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采矿系等并入,组建太原工学院,学科从单一矿冶拓展至机械、化工、土木等领域,形成 “以能源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同” 的布局。1962 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 “煤化工” 专业,瞄准山西 “煤多油少” 的资源特点,研发焦炭气化、煤制甲醇等技术,为山西化工产业奠定人才基础。

改革开放后,学校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持续强化能源工科优势:1984 年建成国内首个 “煤科学与技术” 实验室,1998 年获批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 年牵头成立 “山西能源与环境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这一时期,学校培养的工科人才开始批量涌入山西产业一线 —— 在大同煤矿,太理学子研发的 “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 使采煤效率提升 3 倍;在太原化工厂,校友主导的 “煤制乙二醇” 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至 2010 年,学校累计培养工科人才超 18 万,其中 85% 服务于山西煤炭、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成为山西工业体系的 “骨干力量输送站”。

2017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名单,太原理工大学以 “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科入选,标志着学校正式跻身国家高水平工科高校行列。这一突破,源于学科数十年的深耕 ——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 A-,成为山西高校首个进入 A 类序列的工科主干学科,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大硬核指标:

科研平台硬:学科依托 “煤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两大国家级平台,累计承担国家 “973 计划”“863 计划” 项目 42 项,科研经费连续 10 年位居山西省属高校工科第一;

成果转化硬:研发的 “低阶煤高效清洁利用技术” 在山西焦煤、同煤集团推广应用,年减排二氧化碳 120 万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制烯烃催化剂” 技术打破德国巴斯夫垄断,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 5 亿元;

团队实力硬:学科拥有院士 3 人、国家杰青 4 人,形成以谢克昌院士为核心的 “煤化学与化工” 团队,团队成果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国际化工领域发表 TOP 期刊论文年均超 200 篇。

“双一流” 建设以来,学校乘势而上,将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优势延伸至新能源领域,建成 “光伏材料与器件”“氢能制备与储存” 等特色实验室,为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

四、30 万兴晋人才:扎根三晋大地,书写工科报国答卷

截至 2024 年,太原理工大学累计培养工科人才突破 30 万,其中 25 万扎根山西,在能源、制造、基建等领域构筑起 “太理人才方阵”:

能源领域的 “技术尖兵”:校友中涌现出山西焦煤集团总工程师杨会民、同煤集团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张勇等领军人物,主导的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煤矿瓦斯零排放” 等技术,推动山西煤炭产业从 “黑色开采” 向 “绿色智能” 转型;

化工行业的 “创新先锋”:在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超 3 万名太理校友参与 “煤制碳纤维”“生物降解塑料” 等新兴产业研发,助力山西从 “煤炭大省” 向 “化工强省” 跨越;

基层一线的 “实干力量”:近 5 年毕业生中,30% 选择到县域企业、乡镇基建项目工作,在吕梁新能源产业园、忻州风电基地等一线,太理学子用专业知识解决设备运维、技术改造难题,成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 “工科螺丝钉”。

30 万人才中,有 12 人当选两院院士,87 人担任山西省属国企高管,200 余人获 “山西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他们用实干践行着 “学在太理、干在三晋” 的誓言。

从 1902 年的矿务学堂到如今的 “双一流” 强校,太原理工大学的 122 年,是一部 “以工科立校、为能源铸魂、为三晋育才” 的硬核史。站在新起点,学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 A - 学科为引领,布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 等新专业,计划未来 5 年再培养 5 万名适应山西能源革命的工科人才。

汾河奔涌,初心不改。太原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持 “求实、创新、奋进” 的校训,以矿冶为根、以工科为脊,在三晋大地上续写 “双一流” 建设的新篇章,为山西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输送更多硬核力量、贡献更多太理智慧。

来源:唐sir期刊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