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气质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出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2 01:44 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自面世以来,就呈现了突出的时代特点,并适应时代的需求作出了重大调整变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时代任务,就是从整体上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以新时代精神充实和武装自己,以新面貌和新气象走向新的征程。

思想政治教育自面世以来,就呈现了突出的时代特点,并适应时代的需求作出了重大调整变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时代任务,就是从整体上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以新时代精神充实和武装自己,以新面貌和新气象走向新的征程。

本期内容选摘自刘建军教授新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气质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首先,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充满自信的。自信是一切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信念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培养,它尤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自信。没有自信的人说出话来自己都觉得缺少底气,又怎么能让听众信服和认同呢?有充分自信的人,他们内心充实,心理能量充足,说出话来一字一句都充满着力量。教育教学应该是信念与知识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向人们讲道理的时候,缺少知识性和信息量固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只有知识性和信息量也是不行的。在没有信念相伴时,语言是轻飘的,知识是苍白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能见到那样的人,他们话都说得十分得体漂亮,令人感到舒适,却总是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其实,他们缺少的是诚意,是感情和信念,是真正的自信。

我们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充分的自信,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自信,总处在一种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发生,某种意义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反映。因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党中央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并在顶层设计层面有重要举措,而且许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令人振奋,但由于国际大环境的不利影响,由于国内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动和日趋复杂,由于市场经济的强势影响和消极作用,也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环境的适应和对接存在一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和活力不足,因而在微观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们信心不足,甚至有些自卑。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之所以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种新的精神面貌和状态。这首先就是一种自信的状态,是一种自信力的巨大提升。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为国家的迅速发展而自豪,感到扬眉吐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关注国家的发展,为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感到自豪。欲干事,先提气。现在,中国人的人气和心气已经提上来了,这将彻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和不自信状态。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夯实自己的信念之基,以自信的神态走上自己的岗位,并以自信的状态向人们传播新思想和正能量。此外,还要保持这样的状态,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整体面貌,使之在自信的基础上焕发出活力和魅力。

其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昂扬向上的。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正能量,具有昂扬精神的人最能够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昂扬向上的,应该是对困难充满斗志、对未来充满乐观的。这既是由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精神品格所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事业开拓前进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还是由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鲜明特征所决定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要保持自己昂扬奋斗的精神,就能使自己在工作中处在积极有为的状态,从而带来积极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不是一味地唱高调、唱颂歌,也不是一味地在伟大成绩中陶醉,而是要面对困难和矛盾,面向人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为这项工作是要解决问题的,要解决人们的思想和士气的问题,因而它必然会接触负面现象,会面对一些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灰心,不要畏难,更不应丧失斗志。同时,我们固然要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但这与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并不冲突。真正具有昂扬斗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是勇于直面危险,不为困难和危险所吓倒,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新时代的使命感,以高度的热情和意志投身工作,不辜负这个新的伟大时代。新时代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艰苦奋斗所得到的成果,它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十分幸运的,应该倍加珍惜。这是一个干事业的时代,是一个出成绩的时代,是一个成就伟大事业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这个时代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个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担负起自己的新使命,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为这个新时代凝心聚力,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上,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自己出彩的一笔。

再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豪迈向前的。豪迈,体现的是一种宏伟,一种大气,一种强劲有力的节奏。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这样的气度,这样的风格,也应该有这样的节奏感。新时代是一个巨人,它大步向前,豪迈自恃,引领着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未来。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呈现更加恢宏的气势、雄伟的景象,有着更快和更加铿锵有力的节奏。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这个时代,伴行这个时代,甚至引领这个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武装人民,武装全社会。在这样的豪迈气概和强劲节奏中,生活中那些细小的不如意、不理解就可以被超越,那些局部性的困难和不利就会被碾压。一些平时难做的工作就有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优势就更容易得到发挥。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数之不尽的微观问题时,一方面要关注细节,在细小处努力,另一方面也必须保持和发扬自己宏大叙事的风格。社会生活中既需要有大道理,也需要有小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能忽视小道理,而且还要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善于讲好小道理。但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应忘记,自己是党和人民宏伟事业的一部分。要善于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看问题,善于从世界形势和社会趋势中看待问题,谋划对人们的思想引领。要善于引导人们开阔眼光和胸怀,从个人生活琐事的纠结中解放出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境界,将个人的苦乐融入社会的事业,融入党和人民的整体事业之中。这既是消除个人烦恼的捷径,也是实现人生爬坡的必由之路。那种试图让人放弃宏大叙事,只关心个人生活琐事,只讲生活小道理,不讲社会大道理的倾向是错误的,不符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更不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要坚持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引领和容纳小微叙事,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凸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最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心境欢快的。趋乐避苦,人之常情。快乐的事情总是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带给人美好的感受。遇事乐观、心态阳光的人,也总是最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快乐的事业,是一首欢快的进行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一种这样的乐观而欢快的情怀和心境,以自信乐观的态度去投入工作,以自身的快乐去带动身边人的快乐,不断地向人们传递快乐美好的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担负责任并背负重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然也应该是忧国忧民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陷入沉闷甚至苦闷的状态,不应该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而是要始终保有一种快乐的心境,一种欢快的气氛。世界上当然不会只有令人高兴的事情,而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感到不够开心也是正常的,但是,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昂扬、豪迈和乐观的品质上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失去快乐的能力。

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青春烂漫的少年,他们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伟大成绩的大环境中,天然就有一种乐观自信的态度和气质。我们不仅不能去破坏他们的这种美好状态,而且要以更有思想内涵的乐观精神去感染他们,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充满乐趣和趣味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丛书)

刘建军 著

978-7-300-3330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20多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马克思传》《追问信仰》《守望信仰》《文明与意识形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等,发表论文370多篇。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时代创新和知识体系,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机关系,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功能、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与理论前沿问题。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打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基;亦有关键的实践价值,对于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本书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如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归属为思想观念形态、精神品格形态、行为规范形态、心理情感形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包含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的科学化,提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等等,是对以往研究的突破。这些新观点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认识的视野,而且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引导和新思路。

第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本发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二、《德国民间故事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四、《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五、《反杜林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

第二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阐释

一、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

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

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第三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建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思路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态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方法

五、选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文献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体系建构

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化建构

八、哲学思维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运用

九、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四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气质

二、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三、减压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职责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

五、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八个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