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在上海某律所从业十余年,从助理律师一路升至合伙人,现居美国继续出庭律师工作。她也是一名拥有十几万粉丝的非营利公众号运营者。当然,她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一位在十多年间陆续迎来六个孩子的母亲。从黄浦江畔到海外发展,杨太太的职业路径在拓宽,本身的见识和成
她曾在上海某律所从业十余年,从助理律师一路升至合伙人,现居美国继续出庭律师工作。她也是一名拥有十几万粉丝的非营利公众号运营者。当然,她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一位在十多年间陆续迎来六个孩子的母亲。从黄浦江畔到海外发展,杨太太的职业路径在拓宽,本身的见识和成绩在不断叠加。这个过程中,她同时养育了六个孩子。
我们请她回顾了这段人生旅程。
一、 从 “计划” 到 “奇迹”
杨太太的六个孩子,分别是四个女孩和两个男孩,在他们中,最大的是 13 岁,最小的 只有 1 个多月。第一个孩子符合最初步入婚姻后的计划,但随后杨太太经历两次宫外孕切除一侧输卵管,医生判断她自然受孕的概率极低,所以当发现怀上老二时,连主治医生都称之为 “ 医学奇迹 ” 。杨太太说,当时儿女双全,已经感觉非常满足。
接下来,从老三到老六,四个孩子均属于“未在计划中的怀孕”,也是“已经避孕后的意外”。杨太太相信,孩子是上天的礼物。每次得知怀孕,夫妻二人也会有困惑和疑虑,因为每多一个孩子,家庭生活、工作重心都需要诸多调整,但最终夫妻二人都决定愿意怀着信心去迎接这份礼物。
此外,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真实”和“永恒”——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又是和永恒有关的。作为一名专业的资深刑事律师,她见过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也接触过各类人群。
她回忆说,过去很多客户都是民营企业家,不少拥有“财富自由”的资产量级,却因意外深陷囹圄,财富都瞬间归零。有一个当事人和她说:“出去以后想多生几个孩子,因为现在才知道,钱说没就没了,但孩子是你的就是你的,是别人夺不去的。”
二、家庭关系
杨太太说,自己不是一个天生就喜爱孩子的人,但是有人鼓励她说,并不一定要“先爱孩子,再有孩子”,相反,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先有孩子,再爱孩子”的。所以尽管自己爱孩子的爱心有限,但每次家庭迎来新生儿,也仍然有说不尽的快乐和满足。
并且六个孩子的养育过程让她重新认识了婚姻。孩子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夫妻双方的性格特质。比如女儿们挑食的习惯像她,而杨先生总是能用幽默调侃的方式来让她们来帮她们保持饮食营养;儿子慢悠悠的个性则像爸爸,但因为爱儿子,所以就更包容了先生——这种日常互动深化了夫妻之间彼此的理解。
杨太太与先生建立起灵活互补的协作模式,家里的大原则就是“彼此帮助,彼此补足”:当杨先生因全职工作特别忙碌时,杨太太选择在家工作,照顾孩子,但同时杨先生也会帮补家务;而当杨太太因为开庭需要全心工作时,杨先生则承担了照顾孩子,洗衣做饭的全部家务,但杨太太也会关心孩子学业——他们没有固定的“主内主外” 划分,而是灵活补位。
三、育儿环境
作为在东西方都有过育儿经历的母亲,杨太太对两地的育儿环境差异有一定的观察。她说真正的“育儿友好”都体现在日常细节中。
在教育资源方面,她分享了一个例子,在上海生活时,因为多子女家庭的接送困难,她为了让孩子上同一所学校,由于没有政策配套,不得不辗转于摇号、插班和搬家之间,过程大为周折。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的学校对于多子女家庭确实有更多便利措施,例如美国的公立学校配有覆盖广泛的校车系统,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接送孩子;而美国的私立学校也不需要摇号,孩子可以“一校同读”,对多子女家庭显然是极为便利的。
中美的教育理念也有差异。杨太太举例说,孩子们在国内时教学节奏快、压力大,强调父母晚间的陪伴,更多是基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设计,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过她强调,这并非是简单的评判孰优孰劣——美国教育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但高压竞争环境下,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容易被消磨是很令人遗憾的。AI时代,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远比灌输固定知识更重要。
除此之外,她也提到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很多国家的公共设施设计充分考虑了多子女家庭的需求:宽敞的母婴室、完善的无障碍通道、分区合理的儿童活动区。中国现在也在不断进步,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但是多子女家庭的不便还是比较明显,她回忆每次带孩子外出都不太方便,母婴室、无障碍设施,都很影响带娃的体验。
她不是没有经历过“母职惩罚”。在最初求职时,她也曾因为”已婚未育”的身份受到HR的隐性质疑。但在有了十几年工作经验后,她也有即便挺着明显的孕肚参加面试,招聘方也始终专注于她的专业能力的过程。她分享在美国的招聘方沟通内容丝毫不涉及她的个人婚育情况,这种纯粹的职场环境让她感受到尊重,也让她看到了未来中国职场平等的可能性。
(杨太太的办公区域)
杨太太很犀利,“中国女性四个月的产假看似优待,但男性仅有十天的陪产假,这种政策实质上是在强化传统的性别分工,反而加剧了职场对女性的歧视。”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国家男女同等的产假,从制度层面消解雇佣时的性别考量。
“实现职场平等,当然希望企业可以承担社会责任,但作为女性自己,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很多女性会把个人事业停滞完完全全归咎于养育孩子,这是杨太太所不赞同的,“比如很多男性没有生育孩子,他们的事业也没有很成功。”
杨太太认为孩子帮助她获得了更强的同理心——这对刑事辩护律师是极为重要的核心能力。并且在生养过程中培养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和责任感,也使她的专业和个人能力越来越强。她举例,“照顾六个孩子,让我掌握了高效工作的方法,直接提升专业效率;而律师的逻辑思维与沟通能力,又让我在教育中更懂得把握重点。”
对话的最后,这位六孩妈妈、中美刑事律师、生活博主,也反问了一些问题:我们很多女性都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状态,但是这个社会是否为愿意生育的女性、为期待孩子的家庭,准备了足够的支持?国家都在开始鼓励生育,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何时才能真正形成生育友好、女性友好社会环境?
“我非常坚信,我的孩子们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产业。”杨太太说。
点击收听完整播客音频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内容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我们正在寻找多孩家庭和多孩妈妈
如果您愿意分享
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如入选对话嘉宾
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来源:梁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