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随学:是谁把我们捺进 “挣钱-花钱-再挣-再花……” 的磨道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0 17:13 1

摘要:朝九晚九挤地铁,月底工资还花呗;加班熬夜挣奖金,转头投给学区房。如今的我们,像被按在磨道里的驴,围着 “挣钱-花钱” 的石磨打转,累得气喘吁吁却不敢停歇。电子支付消解了花钱的痛感,消费主义美化了负债的焦虑,刚性支出锁死了选择的自由——是谁精心编织了这张无形的网

朝九晚九挤地铁,月底工资还花呗;加班熬夜挣奖金,转头投给学区房。如今的我们,像被按在磨道里的驴,围着 “挣钱-花钱” 的石磨打转,累得气喘吁吁却不敢停歇。电子支付消解了花钱的痛感,消费主义美化了负债的焦虑,刚性支出锁死了选择的自由——是谁精心编织了这张无形的网,让我们沦为循环往复的 “赚钱机器” 与 “消费木偶”?答案藏在资本的套路里、生活的枷锁中,更在被绑架的欲望里。

一、资本的 “温柔陷阱”:把花钱包装成 “自由与幸福”

消费主义最擅长的魔术,就是把 “收割” 包装成 “馈赠”,把 “负债” 美化成 “精致”。资本通过层层设计,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交出钱包,还以为是在追求理想生活。

电子支付的普及堪称 “神来之笔”,它让金钱变成屏幕上的数字,彻底消解了花钱的 “肉痛感”。当刷手机付款比掏现金更轻松,当 “免息分期” 把大额支出拆成每月几十块的 “零负担”,年轻人的消费门槛被无限拉低。央行数据显示,90 后、00 后人均负债高达 12.7 万元,负债率以收入为基数竟达 1850%,35% 的 00 后需要 “以贷养贷” 维持周转。他们银行卡余额不足五万,却觉得百八十万是 “小钱”,这种认知偏差,正是资本乐于见到的 “消费幻觉”。

直播带货更是把这种幻觉推向极致。主播们一口一个 “家人们”,用 “限时秒杀”、“全网最低” 的话术制造稀缺感,用伪造的现金堆、虚假的返利承诺营造 “捡便宜” 的狂欢。从假黄金到仿冒箱包,从 “慈善扶贫” 的噱头到 “刷礼物返现” 的骗局,直播间里的套路层出不穷,本质上都是 “电子化杀猪盘”——用情感绑架换你的真金白银。更讽刺的是,那些喊着 “闭眼入” 的主播,自己都不信 “买到就是赚到”,只在乎背后的佣金与流量。

情感营销则让消费彻底背离了实用本质。DR 钻戒用 “一生仅能定制一枚” 绑定爱情,让普通石头身价倍增;“你值得更好的”、“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的话术,把高溢价商品与自我价值挂钩,暗示 “不消费就是自我贬低”。30 元的奶茶被贴上 “治愈焦虑” 的标签,千元演唱会门票成了 “青春纪念品”,甚至有人为了追星借贷数万,最终在债务泥潭里无法自拔。资本太懂人性,它知道我们渴望认同、害怕错过,于是把欲望变成商品,把幸福标价出售。

二、生存的 “刚性枷锁”:把挣钱变成 “不得不做的妥协”

如果说消费主义是温柔的诱惑,那房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就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这些 “不得不花” 的钱,让人们被迫陷入 “挣钱-还钱” 的循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高房价是压垮年轻人的第一根稻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 17.6,房贷占 90 后负债的 56.7%,每月月供常占据家庭收入的 40-60%。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年轻人不得不背上二三十年的贷款,从此沦为 “房奴”:不敢换工作,怕断供;不敢消费,要攒月供;不敢生病,怕没钱还款。当房贷占比超过 40%,家庭财务就进入高风险区,一旦遭遇失业或突发疾病,就可能触发断供危机,多年奋斗瞬间清零。房子本应是家的港湾,却成了锁住人生的牢笼,让 “挣钱还房贷” 变成生活的全部意义。

教育的 “军备竞赛” 则让家长们疲于奔命。83% 的家长年均教育支出超家庭收入 30%,从早教机器人到私教课程,从马术班到编程课,家长们跟风投入,生怕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班级群里晒奖状、晒考级证书,像无形的排名榜,逼着家长不断加码;“别人上竞赛班,你敢停培优班吗” 的焦虑,让教育支出变成没有上限的黑洞。即便 “双减” 政策让学科类补习支出有所下降,但非学科类培训的投入依然居高不下,家长的焦虑指数比十年前上涨 47%。为了孩子的 “未来”,家长们不得不拼命挣钱,把大部分收入投入到这场回报率不足 30% 的 “赌博” 中。

医疗、养老等隐性压力,更让 “存钱” 变成奢望。70% 的年轻人储蓄不足 1 万元,面对突发疾病、意外开支只能依赖借贷救急。一场感冒可能花掉半个月工资,一次体检可能发现需要长期调理的隐疾,这些不确定的支出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不敢停下挣钱的脚步。挣钱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是为应对可能到来的风险,这种被动的奋斗,早已失去奋斗本身的意义。

三、焦虑的 “传染链条”:把跟风变成 “无法摆脱的潮流”

消费主义与生存压力之外,无处不在的社交焦虑,让 “挣钱-花钱” 的循环变成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花钱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别人都在花;挣钱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怕被别人落下。 “面子经济” 让社交变成烧钱游戏。职场聚餐必须选人均 500 + 的餐厅,结婚随礼起步 2000 元,同学会要穿名牌、开豪车,否则就会被贴上 “混得差” 的标签。60% 的年轻人每月社交支出占比超 30%,有人为了凑同学会开销偷偷开通网贷,有人为了 “撑场面” 买高仿奢侈品,最终在攀比中耗尽积蓄。这种 “打肿脸充胖子” 的社交,本质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却被消费主义包装成 “人脉投资”、“圈层象征”,让人们在虚荣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网红式生活” 的误导,则让年轻人陷入 “伪自由” 的陷阱。“青春没有售价,火车直达拉萨” 的口号,让刚实习的年轻人辞职旅行,最终钱花光、工作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的鸡汤,让普通人背负债务去打卡网红景点,回来后面对的是账单与焦虑。这些看似浪漫的叙事,忽略了现实的残酷:旅行的自由需要经济基础,而不是靠借贷支撑的 “即时满足”。资本通过社交媒体放大这些 “诗和远方”,却绝口不提背后的债务压力,只把年轻人的冲动消费变成自己的利润。

“内卷式消费” 更让所有人都被迫加入这场无意义的竞争。别人的孩子报了五个兴趣班,你就不敢报三个;别人买了最新款的手机,你就觉得旧手机拿不出手;别人换了更大的房子,你就觉得自己的家不够体面。这种 “别人有我也要有” 的跟风心理,让消费失去了理性,让挣钱变成无休止的追赶。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在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在 “挣钱 - 花钱” 的循环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四、破局的关键:挣脱磨道,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其实,把人们捺入磨道的,从来不是 “挣钱” 本身,而是被资本绑架的欲望;不是 “花钱” 的需求,而是被焦虑裹挟的盲目。90 后、00 后实质负债率高达 44.5%,每 10 个人中就有近 4 人背着债务生活,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被循环消耗的人生。

打破循环,首先要识破资本的套路。那些 “限时秒杀” 的商品,大多不是必需品;那些 “一生仅有” 的仪式感,根本承载不了真正的情感;那些 “网红式生活” 的浪漫,不过是资本的营销话术。购买前多问自己一句:“我真的需要它,还是只是想要它?” 就能避开很多冲动消费的陷阱。

其次要认清刚性支出的本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攀比的;教育是为培养孩子,不是为满足家长的焦虑;消费是为改善生活,不是为背负债务。合理规划收入,50% 用于必需品,30% 用于非必要消费,20% 强制储蓄或还债,才能避免被支出绑架。

更重要的是摆脱焦虑的绑架。幸福不是比出来的,而是过出来的;成功不是靠物质堆砌的,而是靠内心的充实。与其在 “挣钱 - 花钱” 的循环中疲于奔命,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运动、陪伴家人中,这些不需要太多金钱的事,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

我们不是磨道里的驴,不该被欲望和焦虑牵着鼻子走。挣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无休止地花钱;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填补虚荣。当学会理性消费、拒绝跟风、摆脱焦虑,就能从 “挣钱 - 花钱” 的循环中挣脱出来,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