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为什么卖不动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2:44 1

摘要:探路者公布 2025 年三季报,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3.00 亿元,同比下降24.91% , 归母净利润 1294 . 2 9 万元,同比下降20.32% 。 前三季度 , 公司营业收入9.53亿元,同比下降13.98% ,归母 净利润3303.70万元,同

户外大火,中国的“户外鼻祖”,日子不好过。

探路者公布 2025 年三季报,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3.00 亿元,同比下降24.91% , 归母净利润 1294 . 2 9 万元,同比下降20.32% 。 前三季度 , 公司营业收入9.53亿元,同比下降13.98% ,归母 净利润3303.70万元,同比下降67.53% 。

对于业绩下滑,探路者在报告中作出说明:一方面,户外主业受市场环境变化及新品迭代等因素影响,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另一方面,芯片业务虽整体发展向好,但受汇率波动影响,汇兑损失对业绩形成拖累。

然而,财报数据显示,户外业务仍占探路者总营收的约 80% 。抛开芯片业务的影响,探路者,怎么了?

探路者,掉队了?

提及中国户外品牌,探路者、凯乐石、骆驼无疑 是 三位家喻户晓的“老资格”,但三者如今的境遇大相径庭。

就品牌热度看,在小红书平台,骆驼冲锋衣相关笔记浏览量达 4.2 亿,凯乐石相关也超过 4.1 亿次,而探路者仅为 3500 万左右,差距悬殊。

图源 : 小红书

近些年,骆驼冲锋衣凭借高性价比已成为 “ 年轻人的校服 ” ;凯乐石则凭借 “ 专业攀岩 ”“MONT-X 冲锋衣 ” 等标签,建立起高端专业的户外形象。

反观探路者,在公众认知中缺乏清晰的品牌标签。以探路者主推的新品 “ 极光 Hyper 冲锋衣 ” 为例,在小红书平台,其单条笔记点赞虽超 8600 ,但相关下仅有两篇内容,总浏览量仅 361.7 万。

图源 : 小红书

在天猫旗舰店,该产品售价 706 元,销量为 1 万 + 件。对比来看,骆驼的爆款冲锋衣,售价 439 元,销量达 20 万 + 件;凯乐石售价 2800 元的 MONT-X 冲锋衣也实现 1 万 + 件销售。比大众市场,热度、性价比不敌骆驼;拼专业认知,又被凯乐石“抢”了风头。

探路者,何以至此?

图源 : 品牌 天猫官方 旗舰店

成也专业,困也专业

不少网友对探路者的现状感到惋惜: “ 最初的时候,探路者绝对强于凯乐石。 ”

这一判断有其依据。创立于 1999 年的探路者,早在 2009 年便登陆创业板,成为 “ 中国户外用品第一股 ” ,而彼时的凯乐石尚在创立初期的摸索阶段。

2002 至 2005 年,国内自驾游热潮兴起,带动帐篷、折叠椅等泛户外产品需求爆发。探路者踩中风口,实现高速增长,并于 2009 年作为创业板首批企业上市,一度被誉为行业标杆。

2009 年至 2015 年间,探路者营收从 2.94 亿元快速增长至 38.08 亿元的峰值。

然而,随着户外行业整体增长放缓,公司自 2015 年起转向多元化战略,通过收购多家旅游、体育平台试图构建 “ 户外生态圈 ” 。

这一转型并未奏效, 2016 年 探路者 营收降至 28.78 亿元,同比下滑 24.42% 。 2017 年,探路者提出重新聚焦户外主业,但 2018 年至 2020 年,其营收仍连续出现大幅下滑。 2021 年,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探路者又切入芯片领域,形成 “ 户外 + 芯片 ” 双主业格局。

这种战略上的分散无疑会削弱其专注力。 2020 年,中国户外市场初现增长势头,并在 2023 年迎来爆发,竞争对手在这几年间加速发力 并 快速崛起。

凯乐石自 2020 年启动改革,聚焦高端专业市场,砍掉低端产品线,主打 “MONT 系列 ” 等高性能产品,并广泛应用 GORE-TEX 面料强化专业形象。骆驼则凭借电商爆发,在 2023 年登上多个平台销售榜首。

反观探路者,虽拥有 “ 极地仿生科技平台 ” 等自主技术,并长期护航南北极科考、支持中国航天项目,却未能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大众市场的爆款。其广告宣传投入明显不足, 2019 年至 2024 年 探路者 广告宣传推广费 累计仅约 4.5 亿元 (取自 年报 中 广告宣传推广费 本期发生额) 。以 2024 年为例,探路者 广告宣传推广费 为 1.10 亿元,占营收比重为 6.9% 。

作为对比,安踏体育在 2020 — 2022 年间,广告及宣传开支占比均维持在 10%以上, 2024 年该项支出虽降至 9.0% ,但总额仍 达到 约 6 4 亿元,投入规模与营收占比均显著高于探路者。

图源 : 视觉中国

业内专家指出,探路者的市场困境与其营销策略和品牌传播的薄弱直接相关。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公司战略摇摆导致营销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持续的品牌声量。在产品端,由于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新品在功能、设计和性价比上未能形成差异化卖点,导致营销传播缺乏支撑点。与此同时,创始人套现影响了市场信心,而跨界芯片业务进一步分散了本可用于品牌建设的预算和精力。

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指出,探路者在 “ 专业化 ” 与 “ 大众化 ” 之间的战略模糊,直接导致其品牌形象混乱。高管频繁更迭使得营销策略缺乏连续性,难以积累品牌资产。在户外市场爆发期,竞争对手通过精准定位和饱和式营销快速抢占用户心智,而探路者因营销投入不足和传播乏力,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认知。

面对这一局面,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探路者需加大营销投入,重塑品牌形象。张毅建议公司聚焦 “ 泛户外 ” 场景,打造兼具科技感和性价比的爆品,并通过内容营销和场景化传播建立品牌认知。马岗强调,企业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加大营销投入,通过持续的品牌传播重建用户认知,否则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消费者追求“既要、又要、还要”的当下,对手都拿出十二分的劲头全力以赴,探路者的“三心二意”显然不够用了。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