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的秋天,北方的风已经带了凉意,吹得红星机械厂的铁皮厂房呜呜作响。陈卫东踩着上班的铃声冲进机修车间,工装外套上还沾着昨晚宿舍的灰尘,手里攥着的搪瓷缸子哐当响,里面的玉米糊糊晃出了几滴,溅在磨得发亮的水泥地上。
92年厂里分房,女车间主任找到我:政策说必须已婚,你愿不愿意,帮我这个忙,演一场戏?
第一章 红星厂的分房风波,命运的转折点
1992年的秋天,北方的风已经带了凉意,吹得红星机械厂的铁皮厂房呜呜作响。陈卫东踩着上班的铃声冲进机修车间,工装外套上还沾着昨晚宿舍的灰尘,手里攥着的搪瓷缸子哐当响,里面的玉米糊糊晃出了几滴,溅在磨得发亮的水泥地上。
“卫东,你可算来了!大事儿!”同组的老张头一把拉住他,布满老茧的手激动得发抖,“厂里贴分房公告了!这次分二十套两居室,就在厂西头的新家属院!”
陈卫东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搪瓷缸子差点没端稳。分房!这两个字在红星厂就像炸雷,能让所有职工瞬间沸腾。1992年的国企,房子是比工资还金贵的福利,有了房子,才算在厂里扎了根,才能谈婚论嫁,才算有了真正的家。
他今年24岁,进厂三年,还是单身,住厂里的集体宿舍,八个人挤一间,上下铺,墙角堆着杂物,空气里永远混合着汗味、烟味和肥皂味。他早就盼着分房,可心里清楚,轮不到他——分房政策里明晃晃写着“已婚职工优先,工龄五年以上,贡献突出者可适当放宽”。他工龄不够,未婚,论贡献,也只是个埋头干活的普通机修工,连边都沾不上。
“别想了,咱这条件,也就是看看热闹。”陈卫东苦笑一声,脱下外套搭在椅背上,拿起扳手准备干活。
“那可不一定!”老张头压低声音,“听说这次政策卡得严,已婚是硬指标!你看咱车间的赵主任,多厉害的角色,工龄十年,年年先进,可就是未婚,这次照样没资格!”
陈卫东心里一动。赵红梅,装配车间的主任,全厂最年轻的女车间主任,也是唯一的女车间主任。28岁,短发,眼神锐利,做事雷厉风行,手下的男职工都服她。陈卫东和她没打过多少交道,但知道她是个能人——去年厂里赶一批出口设备,她带着装配车间连轴转了半个月,硬是提前完成了任务,厂长在表彰大会上亲自给她披了红花。
可谁都知道,赵红梅是“老姑娘”了。厂里关于她的流言不少,有人说她眼光高,看不上厂里的工人;有人说她心里有人,只是对方出了意外;还有人说她一门心思搞事业,不想结婚。不管怎么说,未婚这个硬伤,让她这次分房彻底没了戏。
公告贴出来的第三天,厂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符合条件的职工忙着准备材料,托关系,没资格的只能羡慕嫉妒。陈卫东依旧每天埋头干活,心里却像被猫抓似的——他太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了,哪怕只是一间小两居,能有个自己的空间,不用再挤集体宿舍,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那天下午,下班铃声刚响,陈卫东正收拾工具,准备回宿舍,赵红梅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陈卫东,你跟我来一趟办公室。”
他愣了一下,赵红梅的办公室在行政楼二楼,他从来没进去过。他心里犯嘀咕,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跟着赵红梅上楼,走廊里飘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办公室的门是木制的,刷着红漆,有些斑驳。
赵红梅推开门,让他进去,随手关上了门。办公室不大,一张木桌,两把椅子,一个文件柜,墙上挂着“先进车间”的奖状。赵红梅坐在办公桌后,给自己倒了杯茶,也给陈卫东倒了一杯,动作有些不自然。
“赵主任,您找我有事?”陈卫东坐立不安,双手放在膝盖上。
赵红梅喝了口茶,眼神复杂地看着他,沉默了几秒,像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陈卫东,厂里分房的事,你知道吧?”
“知道。”
“我符合所有条件,就差一条——已婚。”赵红梅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政策卡得死,未婚的一律不考虑。我在厂里干了十年,从学徒到车间主任,没功劳也有苦劳,就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用再租住在外面的小平房里。”
陈卫东点点头,他知道赵红梅租住在厂外的城中村,条件很差,下雨天还漏雨。
“我找你,是想请你帮个忙。”赵红梅抬起头,眼神直直地看着他,“演一场戏,假结婚。”
“什么?”陈卫东像被雷劈了一样,猛地站起来,手里的茶杯差点打翻,“赵主任,您……您说什么?假结婚?”
“对,假结婚。”赵红梅的语气很坚定,“我们只是领个证,走个形式,等房子分下来,咱们就离婚。房子归我,我给你补偿——要么给你五千块钱,要么帮你调个轻松的岗位,比如去后勤或者技术科,你选。”
五千块钱!陈卫东的心脏狂跳起来。1992年,他一个月工资才三百多块,五千块相当于他一年多的工资,是一笔巨款。调岗位更是诱惑——机修车间又脏又累,技术科和后勤都是人人羡慕的好地方,工作轻松,待遇还好。
可他很快冷静下来。假结婚?这可不是小事。在那个年代,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领证了就是合法夫妻,要是被厂里发现是假的,不仅房子保不住,两人的工作都可能丢了,名声也会彻底毁了。而且,他还年轻,以后还要找对象、结婚,要是让人知道他结过婚又离婚,谁还愿意跟他?
“赵主任,这……这太冒险了。”陈卫东的声音有些颤抖,“要是被发现了,咱们俩都完了。”
“我知道冒险,但这是唯一的办法。”赵红梅的眼神里带着恳求,“我已经想了很久,厂里的年轻人里,你老实本分,口碑好,而且你未婚,工龄不够,本来也分不到房,帮我这个忙,对你没什么损失,还能得到补偿。我们做得隐蔽点,没人会发现的。”
“可是……”陈卫东还是犹豫,“我以后还要找对象,离婚了,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可以跟你签个协议,说明是假结婚,离婚后我会对外说,是我们性格不合,和平分手,不会影响你的名声。”赵红梅说,“而且,等你以后找了对象,我可以帮你解释,或者我先搬走,咱们假装分居,慢慢离婚,不让别人起疑心。”
陈卫东沉默了。他看着赵红梅,这个平时雷厉风行、从不服软的女车间主任,此刻眼神里满是急切和无奈。他想起自己住了三年的集体宿舍,想起每次下雨赵红梅租住的小平房漏雨,她带着一身泥水来上班的样子,想起五千块钱和轻松岗位的诱惑。
“赵主任,让我想想,行吗?”陈卫东说。
“好,我给你三天时间。”赵红梅点点头,“这事儿关系重大,你好好考虑,别跟别人说。”
走出行政楼,晚风一吹,陈卫东才觉得脑子清醒了些。假结婚,分房,补偿,风险……这些词在他脑子里盘旋,让他一夜没睡。
第二章 艰难的抉择,一纸婚约的承诺
接下来的三天,陈卫东像丢了魂一样,干活心不在焉,吃饭味同嚼蜡。老张头看出他不对劲,问他怎么了,他也不敢说,只能含糊其辞。
他心里反复权衡着利弊。好处很明显:五千块钱,或者一个好岗位,这都是他现在迫切需要的。他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供他读完中专已经不容易,他想早点攒钱,以后能接父母来城里住,或者在农村盖栋新房。而且,赵红梅是车间主任,平时对他也不错,上次他家里出事,请假回家,赵红梅不仅准了假,还给他预支了工资,这份情他记在心里。
可风险也同样巨大。一旦假结婚被发现,他在红星厂就待不下去了,甚至在整个工业区都抬不起头。那个年代,作风问题是大事,假结婚骗房,要是被定性为“投机取巧”“欺骗组织”,不仅工作没了,还会被人戳脊梁骨。而且,结婚离婚,终究是人生大事,他心里过不了那个坎。
第三天晚上,陈卫东躺在集体宿舍的床上,听着室友们的呼噜声,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自己刚进厂时的梦想,就是能在城里扎根,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娶个贤惠的媳妇,过安稳日子。现在,房子的机会就在眼前,虽然方式有些特殊,但确实是最快的途径。
他又想起赵红梅。她一个女人,在厂里打拼十年,不容易。她有能力,有担当,只是因为未婚,就不能享受应有的福利,这本身就不公平。帮她一次,也算报了她平时的照顾之恩。
“赌一把!”陈卫东心里终于有了决定。他相信赵红梅的为人,也觉得只要两人做得隐蔽,应该不会被发现。
第二天一上班,陈卫东就找到了赵红梅的办公室。
“赵主任,我答应你。”陈卫东的声音有些干涩,但很坚定。
赵红梅明显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太好了,陈卫东,谢谢你!你放心,我答应你的条件,一定做到。”
“我不要调岗位,”陈卫东想了想,说,“我要五千块钱。”他觉得钱更实在,以后不管是攒钱盖房还是娶媳妇,都能用得上。
“行,没问题。”赵红梅点点头,“等房子分下来,我就把钱给你。咱们这两天就去领证,争取赶在分房公示前把手续办了。”
接下来的事情,办得很快也很隐蔽。赵红梅找了个借口,从厂里开了介绍信(那个年代结婚需要单位介绍信),又请了半天假,和陈卫东一起去了民政局。
民政局的办公室很简陋,墙上挂着“婚姻自由,幸福美满”的标语。领证的过程很简单,填表格,拍合照,盖章,拿到红本本的时候,陈卫东的手都在抖。红本本上,他穿着借来的中山装,一脸僵硬,赵红梅穿着一件碎花衬衫,头发梳得整齐,脸上也没什么笑容,两人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新婚夫妻。
走出民政局,赵红梅把一个红本本递给陈卫东:“你收好,别弄丢了。记住,除了我们俩,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这是假的。以后在厂里,我们偶尔一起上下班,周末你偶尔来我租的房子待一会儿,应付一下可能的检查。分房下来后,我们就搬进去,你住客厅,我住卧室,等风头过了,我们就办离婚。”
陈卫东接过红本本,感觉沉甸甸的,像是接过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他点点头:“我知道了,赵主任。”
“以后别叫我赵主任了,”赵红梅说,“在外面,叫我红梅就行。”
“好,红梅。”陈卫东有些别扭地叫了一声。
回到厂里,两人开始“演戏”。每天下班,赵红梅会等陈卫东一起走,两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偶尔说几句话;周末,陈卫东会去赵红梅租的小平房待上一两个小时,帮她修修水管、换换灯泡,然后就回集体宿舍。厂里的同事看到了,都很惊讶,没想到一向高冷的赵主任,竟然和老实巴交的陈卫东在一起了。
“卫东可以啊,居然把赵主任拿下了!”老张头拍着陈卫东的肩膀,一脸羡慕,“赵主任人好,能力强,你小子有福气!”
陈卫东只能尴尬地笑笑,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最怕别人追问细节,每次都含糊其辞,说两人是“互相了解后,觉得合适就在一起了”。
赵红梅那边也应付得很好。有人问她怎么突然结婚了,她就说“年纪大了,遇到合适的就嫁了”,语气自然,让人看不出破绽。
分房审核的日子越来越近,赵红梅把两人的结婚证、户口本、单位证明都交了上去。审核过程很严格,厂领导找两人谈了一次话,问了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确定关系的,赵红梅应对自如,陈卫东也照着之前商量好的话说,没出什么纰漏。
终于,分房公示贴出来了。赵红梅的名字赫然在列,分到了厂西头新家属院的3号楼2单元101室,两居室,六十多平米,南北通透。
看到公示的那一刻,陈卫东和赵红梅都松了口气。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分房钥匙到手的那天,赵红梅请陈卫东吃了顿饭,就在厂里的食堂,点了几个硬菜,还有一瓶白酒。
“卫东,谢谢你。”赵红梅举起酒杯,“这杯酒,我敬你,感谢你帮我这个忙。”
陈卫东也举起酒杯,和她碰了一下:“应该的,红梅。”
酒喝得不多,气氛却很轻松。赵红梅给陈卫东包了一个五千块钱的红包,递到他手里:“这是答应你的,你收好。房子已经装修好了,简单弄了弄,你这周末就可以搬进去了,咱们按之前说的,你住客厅。”
陈卫东接过红包,厚厚的一沓,心里很复杂。这五千块钱,是他冒险换来的,可拿着这钱,他却没想象中那么开心。
“红梅,”陈卫东犹豫了一下,说,“搬进去后,我尽量不打扰你,平时我还是住集体宿舍,周末或者厂里有人检查的时候,我再过去。”
“也行,”赵红梅点点头,“你自己看着办,只要不露出破绽就行。”
周末,陈卫东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搬到了新家属院。房子确实装修得很简单,刷了白墙,铺了水泥地,家具也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都是厂里统一配的。客厅收拾得很干净,放了一张折叠床,那是他的“床位”。
赵红梅住卧室,他住客厅,两人约定,平时尽量不互相打扰。搬进去的第一晚,陈卫东躺在折叠床上,看着陌生的天花板,心里五味杂陈。他有了自己的“家”,却不是真正的家;他成了“已婚人士”,却过着单身的生活。
他不知道,这场戏,还要演多久,又会走向何方。
第三章 同居的尴尬与试探,微妙的情愫
搬进新家属院后,陈卫东大部分时间还是住在集体宿舍,只有周末或者赵红梅觉得“需要”的时候,才会回新房待着。两人的“婚姻”,更像是一种默契的合作,客气而疏远。
第一次在新房过夜,陈卫东就闹了个尴尬。晚上他起夜,迷迷糊糊地没开灯,不小心撞到了卧室的门,把赵红梅惊醒了。
“谁?”赵红梅的声音带着警惕。
“是我,卫东。”陈卫东连忙道歉,“对不起,我起夜,没开灯,撞到你门了。”
“没事,”赵红梅的声音平静下来,“下次开灯吧,别摔着了。”
从那以后,陈卫东在新房里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声音,也尽量避免和赵红梅单独相处。他怕尴尬,也怕日久生情,更怕露出破绽。
赵红梅却比他从容得多。她依旧是那个雷厉风行的车间主任,上班时专注工作,下班回到家,就看看书,做点家务,偶尔会和陈卫东聊几句,大多是关于厂里的事,或者生活上的琐事。
有一次,陈卫东感冒了,咳嗽得厉害,在集体宿舍休息了两天,没去新房。赵红梅知道后,特意从厂里的医务室拿了药,送到他的宿舍,还给他熬了姜汤。
“喝点姜汤,发发汗就好了。”赵红梅把保温桶递给陈卫东,“宿舍条件差,没人照顾你,不行就回新房住,我照顾你。”
陈卫东心里暖暖的,接过姜汤,说了声“谢谢”。他没想到,赵红梅看着高冷,心思却这么细。
“不用了,红梅,我在宿舍挺好的,别影响你。”陈卫东说。
“说什么呢,咱们现在是‘夫妻’,互相照顾是应该的。”赵红梅笑了笑,“快喝吧,凉了就不好了。”
那天晚上,陈卫东回了新房。赵红梅给他熬了粥,看着他吃完药、喝完粥,才回卧室休息。陈卫东躺在客厅的折叠床上,听着卧室里传来的轻微声响,心里第一次对这个“假妻子”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还有一次,厂里组织文艺汇演,要求每个车间出节目。装配车间报了一个大合唱,赵红梅是领唱。排练的时候,陈卫东正好路过,看到赵红梅站在队伍前面,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头发扎成马尾,眼神明亮,歌声嘹亮,和平时在车间里严肃的样子完全不同。
陈卫东看呆了,直到老张头拍了他一下:“看啥呢?你媳妇真厉害,不仅会管理车间,唱歌还这么好听!”
陈卫东脸一红,连忙走开了,心里却一直回荡着赵红梅的歌声。他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关注她了,会不自觉地在车间里找她的身影,会留意她的情绪变化。
他开始害怕这种变化。他知道,他们的婚姻是假的,是一场戏,戏散了,就要各自回归原位。他不能对她产生感情,不然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赵红梅也察觉到了陈卫东的变化。他看她的眼神不一样了,不再是单纯的敬畏和客气,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她心里也有些乱。陈卫东是个老实、踏实的年轻人,虽然话不多,但做事认真,为人正直,这段时间的相处,让她对他产生了好感。可她也清楚,他们的婚姻是假的,她不能耽误他。
她主动找陈卫东谈了一次话。
“卫东,”赵红梅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他,“这段时间,谢谢你的配合。我知道,让你演这场戏,委屈你了。等过段时间,厂里的风头过了,咱们就去办离婚手续,我会按协议说的,对外解释是性格不合,不会影响你的。”
陈卫东心里一沉,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他点点头:“我知道了,红梅。”
“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赵红梅看着他,“要是你遇到了喜欢的女孩,或者有什么难处,随时跟我说,我们可以提前离婚。”
“没有,”陈卫东摇摇头,“我没遇到喜欢的人,也没什么难处。按你说的办就行。”
那次谈话后,两人的关系又回到了最初的客气和疏远。陈卫东尽量减少回新房的次数,就算回去,也只是待在客厅,不怎么和赵红梅说话。赵红梅也不再主动关心他,只是偶尔提醒他,别忘了在厂里“演戏”。
可有些东西,一旦开始,就很难控制。
有一次,厂里组织职工去郊区爬山,算是团建活动。爬到半山腰,突然下起了大雨,路很滑。陈卫东看到赵红梅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连忙伸手扶住了她。
“小心点!”陈卫东的手紧紧地握着她的胳膊,能感觉到她身体的温度。
赵红梅站稳后,看着陈卫东,脸上有些泛红:“谢谢你,卫东。”
“没事。”陈卫东连忙松开手,不好意思地转过头。
雨越下越大,大家只能躲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避雨。山洞很小,人很多,陈卫东和赵红梅挤在一起,肩膀挨着肩膀。陈卫东能闻到赵红梅身上淡淡的肥皂味,心里很紧张,心跳得飞快。
“冷吗?”赵红梅轻声问。
“不冷。”陈卫东说,却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穿得单薄,被雨淋湿后,确实有些冷。
赵红梅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递给她:“穿上吧,别感冒了。”
“不用,你穿吧,我没事。”陈卫东推辞。
“让你穿上你就穿上!”赵红梅的语气带着一丝命令,把外套塞到他手里。
陈卫东只好穿上,外套上还带着赵红梅的体温和气息,让他心里暖暖的。他偷偷看了一眼赵红梅,发现她也在看他,两人的目光对视,又赶紧移开,脸上都有些发烫。
那一刻,陈卫东心里清楚,自己已经对赵红梅动了心。他不知道赵红梅心里怎么想,也不知道这场假结婚的戏,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他只知道,自己越来越不想这场戏结束了。
第四章 流言蜚语与信任危机,假戏中的真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卫东和赵红梅的“婚姻”在厂里渐渐被人接受。大家习惯了看到他们偶尔一起上下班,习惯了陈卫东周末去新房,甚至有人开始催他们生孩子。
“红梅,卫东,你们俩也老大不小了,该生个孩子了,凑个好字!”厂里的工会主席王大妈每次见到他们,都会这么说。
赵红梅只能笑着应付:“不急,我们先忙工作,孩子的事以后再说。”
陈卫东则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可流言蜚语,还是不可避免地来了。
厂里有个叫刘建国的,是销售科的科长,一直对赵红梅有意思,之前还托人给她介绍过对象,被赵红梅拒绝了。看到赵红梅和陈卫东“结婚”,刘建国心里很不平衡,到处散布谣言,说陈卫东是为了钱和房子才和赵红梅结婚的,说赵红梅是因为年纪大了嫁不出去,才找了陈卫东这个“老实人”凑数。
“你看陈卫东,以前穷得叮当响,跟赵红梅结婚后,不仅住上了新房,听说还得了不少好处,肯定是被赵红梅收买了!”刘建国在食堂里跟人说,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的人听到。
“是啊,我也觉得奇怪,赵主任那么优秀,怎么会看上陈卫东呢?肯定是有猫腻!”有人附和道。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陈卫东和赵红梅的耳朵里。陈卫东很生气,想去找刘建国理论,被赵红梅拦住了。
“别去,”赵红梅说,“清者自清,越解释越乱。他愿意说,就让他说去,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忘了。”
“可他这么说你,我不能忍!”陈卫东说,心里既生气,又委屈。他和赵红梅的婚姻是假的,但他对赵红梅的感情是真的,他不允许别人这么侮辱她。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赵红梅看着他,眼神坚定,“我只在乎我们的事能不能顺利完成。等离婚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陈卫东看着赵红梅,心里有些失落。他以为,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赵红梅对他多少会有一些感情,可她的话,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心里的希望。
流言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沉默而停止,反而越来越多。有人说看到陈卫东根本不在新房住,有人说他们俩在厂里根本不像夫妻,甚至有人怀疑他们是假结婚,目的就是为了分房。
这些话传到了厂领导的耳朵里。厂长找赵红梅谈了一次话,语气很严肃:“红梅,你是厂里的骨干,我一直很信任你。关于你和陈卫东的事,厂里有很多流言,你给我个准话,你们的婚姻是真的吗?要是有什么问题,早点跟我说,别影响了厂里的风气。”
赵红梅心里很紧张,但还是镇定地说:“厂长,我和卫东是真心相爱的,我们的婚姻是合法的,有结婚证为证。那些流言都是无稽之谈,您放心,我们不会影响工作,也不会给厂里添麻烦。”
厂长看了她一会儿,点了点头:“我相信你,但是你也要注意影响,别让别人抓住把柄。”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赵红梅松了口气,但心里也很沉重。她知道,流言已经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如果再有人煽风点火,他们的假结婚很可能会被揭穿。
她找陈卫东商量:“卫东,现在流言越来越多,厂长都找我谈话了。为了保险起见,你以后就搬回新房住吧,咱们像真正的夫妻一样相处,别让别人看出破绽。”
陈卫东愣住了:“搬回去住?可是……”
“没有可是,”赵红梅说,“这是现在唯一的办法。我们只是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住卧室,你住客厅,互不打扰。等风头过了,我们再想办法。”
陈卫东点点头:“好,我听你的。”
从那以后,陈卫东正式搬回了新房,不再住集体宿舍。两人开始了真正的“同居”生活。
同住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更多的接触。赵红梅会做饭,每天下班回来,都会做两个人的饭菜,味道很好;陈卫东则主动承担起了打扫卫生、洗碗、修东西的活。两人分工合作,日子过得竟然有了几分烟火气。
晚上,陈卫东躺在客厅的折叠床上,看着卧室里透出的灯光,听着赵红梅看书的翻页声,心里很平静。他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是假的,却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有一次,赵红梅发烧了,烧得很厉害,躺在床上起不来。陈卫东吓坏了,连夜背着她去了医院。挂号、缴费、输液,他忙前忙后,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早上,赵红梅醒来,看到趴在床边睡着的陈卫东,脸上带着疲惫,心里很感动。她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发,陈卫东醒了。
“你醒了?感觉怎么样?”陈卫东连忙问。
“好多了,谢谢你,卫东。”赵红梅的声音带着沙哑。
“不客气,应该的。”陈卫东笑了笑。
那天,陈卫东请假在家照顾赵红梅,给她熬粥、喂药、擦身。赵红梅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里第一次有了想要依赖他的感觉。她知道,自己对这个年轻、踏实的男人,已经动了真心。
她想起自己之前的经历。她年轻时,有个对象,也是红星厂的,叫孙建军,是个技术骨干,两人感情很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没想到,孙建军在一次设备检修时,发生了意外,去世了。她悲痛欲绝,一直放不下,也不想再谈恋爱,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这一拖,就到了28岁。
遇到陈卫东,是个意外。她一开始只是想找个老实人假结婚,拿到房子就离婚,可相处下来,她发现陈卫东虽然年轻,却很有担当,善良、踏实、可靠,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她开始后悔,后悔自己提出了假结婚的想法,后悔可能会耽误他。
“卫东,”赵红梅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轻声说,“对不起。”
“对不起?为什么说对不起?”陈卫东愣住了。
“我不该拉你下水,不该让你演这场戏,”赵红梅的声音带着愧疚,“我知道,你是个好男人,应该找个真正喜欢的女孩,过真正的生活,而不是和我一起演这场假戏。”
陈卫东看着她,心里很激动:“红梅,我不后悔。和你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我很开心。我……”他想说“我喜欢你”,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卫东,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赵红梅转过头,看着他,“其实,我也是。”
陈卫东的心脏狂跳起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红梅,你……你说什么?”
“我说,我也喜欢你。”赵红梅的脸上带着红晕,眼神却很坚定,“从你照顾我感冒,从你在山洞里给我披外套,从你昨晚背着我去医院,我就喜欢你了。我知道,我们的婚姻是假的,但我的感情是真的。”
陈卫东再也忍不住,握住她的手:“红梅,我也喜欢你!我早就喜欢你了!我们的婚姻是假的,但我想把它变成真的!”
两人四目相对,眼里都含着泪水。这场始于利益的假结婚,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终于开出了真爱的花朵。
第五章 风波再起,勇敢面对的决心
陈卫东和赵红梅互相表白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客气疏远的“合作伙伴”,而是真正的恋人,虽然对外还是“夫妻”,但私下里,他们像所有情侣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感情越来越深厚。
赵红梅会给陈卫东织毛衣,会在他加班的时候留一盏灯,会在他遇到工作难题的时候帮他出主意;陈卫东会给赵红梅买她爱吃的零食,会在她累的时候给她按摩,会在她因为过去的事情伤心的时候安慰她。
他们的“婚姻”,从假戏真做,变得越来越真实。厂里的同事也发现了他们的变化,之前的流言蜚语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祝福。
“你看赵主任和陈卫东,现在多恩爱,之前的谣言都是瞎编的!”
“是啊,两人郎才女貌,挺般配的!”
“我就说嘛,赵主任眼光不会差,陈卫东是个好小伙子!”
刘建国看到这一幕,心里更加不平衡了。他不甘心赵红梅和陈卫东真的走到一起,于是,他决定孤注一掷,向厂领导举报他们假结婚。
他写了一封匿名信,里面详细描述了他“调查”到的情况:陈卫东和赵红梅结婚前没有任何交往,结婚后陈卫东大部分时间住在集体宿舍,两人在厂里很少有亲密举动,怀疑他们是为了分房才假结婚,欺骗组织。
这封匿名信,像一颗炸弹,在厂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厂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对两人的婚姻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组找了很多同事谈话,询问他们对陈卫东和赵红梅婚姻的看法。老张头等人都为他们说话,说他们感情很好,是真夫妻,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嫉妒或者不了解情况,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调查组的怀疑越来越深。
调查组还找了陈卫东和赵红梅,分别进行了单独谈话。
“陈卫东,有人举报你和赵红梅是假结婚,为了分房,你老实交代,这是不是真的?”调查组的组长,也是厂里的纪委书记,语气严肃地问。
陈卫东心里很紧张,但他想起了赵红梅,想起了两人的感情,他不能让赵红梅受委屈,也不能让他们的感情白费。他深吸一口气,说:“书记,我和红梅是真心相爱的,我们的婚姻是真的,不是假的。结婚前,我们确实交往得比较隐蔽,因为红梅是车间主任,我们不想因为个人感情影响工作。结婚后,我一开始住集体宿舍,是因为宿舍里还有一些东西没收拾,后来已经搬到新房住了。那些谣言,都是无稽之谈。”
纪委书记看着他,眼神锐利:“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有人说,你们结婚后很少一起活动,不像真夫妻?”
“我们都是踏实工作的人,不喜欢张扬,”陈卫东说,“而且,红梅是车间主任,工作很忙,我们平时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私下里的相处,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另一边,调查组也在询问赵红梅。
“赵红梅,你是厂里的骨干,应该知道欺骗组织的后果。你和陈卫东的婚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纪委书记问。
赵红梅的心里很平静。她已经和陈卫东商量好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勇敢面对,承认他们的感情,就算假结婚的事情被揭穿,他们也要一起承担后果。
“书记,我和卫东的婚姻是真的,我们是真心相爱的。”赵红梅的声音很坚定,“匿名信里的内容都是造谣。我承认,我一开始确实因为分房的事情很着急,也确实找过卫东,想过假结婚,但后来,我们在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就真的走到了一起。我们的结婚证是合法的,我们的感情也是真实的。如果因为我一开始的想法,给厂里带来了麻烦,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但我和卫东是真心相爱的,这一点,我可以保证。”
赵红梅的坦诚,让纪委书记有些意外。他没想到,赵红梅会承认一开始有假结婚的想法。
调查组的调查还在继续,厂里的流言蜚语又多了起来。有人说赵红梅和陈卫东欺骗组织,应该收回房子,开除工作;也有人说,他们后来是真心相爱的,应该给他们一次机会。
陈卫东和赵红梅的压力很大,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依旧一起上下班,一起回家,在厂里公开场合也不再刻意回避,偶尔会牵手、并肩走,用行动证明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
有一次,刘建国在食堂里故意刁难陈卫东:“陈卫东,听说你和赵主任是假结婚,现在被调查组调查了,心里慌不慌?要不要我帮你求求情?”
陈卫东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说:“刘科长,我和红梅的感情是真的,我们的婚姻也是真的,调查组会查明真相的。不用你费心。”
赵红梅也走了过来,挽住陈卫东的胳膊,看着刘建国:“刘科长,与其在这里关心别人的事情,不如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工作。我的婚姻,我自己清楚,就不劳你费心了。”
刘建国看着两人亲密的样子,气得脸色发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调查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终于得出了结论:陈卫东和赵红梅的婚姻是合法有效的,虽然一开始赵红梅有过假结婚的想法,但后来两人确实产生了真实的感情,并且已经实际共同生活,不存在欺骗组织、骗取房子的行为。考虑到两人都是厂里的优秀职工,对厂里有突出贡献,决定不予追究,房子归两人所有。
这个结果,让陈卫东和赵红梅都松了口气。他们的感情,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的婚姻,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刘建国因为匿名举报不实,还散布谣言,影响了厂里的风气,被厂领导批评教育,并且取消了当年的评优资格。
风波过后,陈卫东和赵红梅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们不再需要演戏,而是真正地过起了夫妻生活。赵红梅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冷,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陈卫东也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工作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被提拔为机修车间的小组长。
第六章 平淡的幸福,岁月的沉淀
风波过后,红星厂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陈卫东和赵红梅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平淡而幸福。
1993年的春节,陈卫东带着赵红梅回了老家。陈卫东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看到赵红梅又漂亮又能干,对她非常满意,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她。
“红梅啊,卫东能娶到你,是他的福气。”陈卫东的母亲笑着说,“你放心,我们会把你当亲闺女一样对待。”
赵红梅心里暖暖的,眼眶都有些湿润。自从孙建军去世后,她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家庭温暖了。
“妈,谢谢您。”赵红梅说,“以后我会好好照顾卫东,好好孝敬您和爸。”
春节期间,陈卫东带着赵红梅走亲访友,亲戚们都很羡慕陈卫东娶了个好媳妇,赵红梅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回到厂里,两人的生活依旧平淡而充实。赵红梅依旧是装配车间的主任,工作认真负责,深受职工爱戴;陈卫东当了小组长后,更加努力,带领组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多次受到厂里的表彰。
199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陈向阳,寓意着像太阳一样,充满希望和温暖。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赵红梅休完产假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陈卫东则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照顾孩子的责任,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帮着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睡觉。
赵红梅的婆婆,也就是陈卫东的母亲,也来到了城里,帮忙照顾孙子。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厂里的同事们,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都送上了真诚的祝福。老张头每次见到陈卫东,都会笑着说:“卫东,你小子真是好福气,娶了红梅这么好的媳妇,还有了这么可爱的儿子,事业也越来越顺,真是人生赢家!”
陈卫东总是笑着说:“都是红梅的功劳,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赵红梅也会笑着回应:“我们是互相扶持,一起努力的结果。”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十年过去了。2002年,红星厂进行了改制,很多老职工都买断了工龄,自谋职业。赵红梅和陈卫东也面临着选择。
赵红梅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和几个同事一起,承包了厂里的一个车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生产机械配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陈卫东则凭借自己的技术,成为了公司的技术总监,负责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夫妻两人并肩作战,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
他们的儿子陈向阳,已经十岁了,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优异,是班里的班长。他知道父母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婚姻始于一场“戏”,但他更知道,父母是真心相爱的,他们的家是充满爱的。
有一次,陈向阳问赵红梅:“妈妈,你当初为什么要和爸爸假结婚啊?”
赵红梅抱着儿子,笑着说:“因为妈妈当时想要一套房子,你爸爸是个好人,愿意帮妈妈。后来,妈妈发现,你爸爸不仅老实,还很有担当,妈妈就爱上他了。”
“那爸爸当时是不是也爱上你了?”陈向阳问。
“是啊,”陈卫东走过来,摸了摸儿子的头,“爸爸第一眼看到你妈妈,就觉得她很厉害,后来相处久了,就越来越喜欢她了。”
陈向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你们真是太有缘了!”
赵红梅和陈卫东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幸福。他们知道,他们的缘分,始于一场意外的“戏”,但这份缘分,在岁月的沉淀中,变得越来越深厚,越来越牢固。
他们依旧住在当年分的那套两居室里,虽然后来有了钱,可以买更大的房子,但他们舍不得离开这里。这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有最初的尴尬和试探,有流言蜚语中的坚守,有真心相爱的甜蜜,有共同奋斗的艰辛,也有平淡生活的幸福。
有时候,他们会坐在客厅里,看着窗外的风景,回忆起1992年那个秋天,分房的公告,那场大胆的提议,那张沉甸甸的结婚证。
“还记得吗?当时我找你假结婚,你犹豫了三天。”赵红梅笑着说。
“怎么不记得?”陈卫东也笑了,“当时我心里又害怕又激动,害怕被发现,又想得到那五千块钱和房子。没想到,最后却得到了一辈子的幸福。”
“我也是,”赵红梅靠在陈卫东的肩膀上,“当时我只是想拿到房子,没想到,却遇到了你,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岁月流逝,当年的年轻小伙和高冷女主任,已经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他们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充满了平淡真实的幸福。他们的婚姻,始于一场戏,却终于真心,成为了红星厂老职工们口中的一段佳话。
第七章 初心不忘,幸福绵长
2012年,陈卫东和赵红梅结婚二十周年。这一年,他们的儿子陈向阳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他们的公司也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员工两百多人,年产值超过千万。
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那天,陈卫东特意订了一家高档餐厅,带着赵红梅和儿子,还有已经年迈的父母,一起庆祝。
餐厅里布置得很温馨,烛光摇曳,音乐轻柔。陈卫东举起酒杯,看着赵红梅,眼里满是深情:“红梅,二十年了,谢谢你。谢谢你当年给了我那个机会,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么多风风雨雨,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这二十年,有你在身边,我很幸福。”
赵红梅的眼睛湿润了,她也举起酒杯,和陈卫东碰了一下:“卫东,应该谢谢你。谢谢你当年愿意帮我,谢谢你一直包容我、支持我,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这二十年,和你在一起,我也很幸福。”
儿子陈向阳也举起饮料杯:“爸爸妈妈,祝你们结婚二十周年快乐!祝你们永远幸福!”
年迈的父母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他们没想到,当年那个老实巴交的儿子,竟然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还创下了这么大的家业,过上了这么幸福的生活。
吃完饭,陈卫东带着赵红梅回到了当年分的那套两居室。房子已经重新装修过,变得更加舒适漂亮,但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格局。
“还记得这里吗?”陈卫东指着客厅的角落,“当年我就住在这儿,一张折叠床,住了大半年。”
赵红梅点点头,眼里满是回忆:“怎么不记得?你当时小心翼翼的,连走路都怕发出声音,还不小心撞到过我的卧室门。”
“还有那次下雨,我们在山洞里避雨,你把外套脱给我穿,”陈卫东说,“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我爱上你了。”
“我也是,”赵红梅说,“那次我发烧,你背着我去医院,一夜没合眼,我就知道,你是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
两人依偎在沙发上,回忆着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从1992年的假结婚,到后来的假戏真做;从流言蜚语中的坚守,到一起创业的艰辛;从儿子的出生,到看着儿子长大成人。这二十年,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有过困难,有过挫折,有过争吵,但更多的是幸福、温暖和彼此的扶持。
“卫东,你说我们当年是不是太胆大了?”赵红梅笑着说,“竟然敢假结婚骗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些后怕。”
“是啊,”陈卫东也笑了,“当时要是被发现了,我们俩的工作都没了,名声也毁了。但我不后悔,要是没有当年的大胆,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
“我也不后悔,”赵红梅说,“有时候,人生就是需要一点勇气,需要一点意外,才能遇到对的人,过上想要的生活。”
如今,陈卫东和赵红梅都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们的公司交给了专业的管理团队打理,不再像以前那样忙碌。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照顾儿子,享受生活。
他们会经常带着父母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会在周末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去公园、图书馆,享受天伦之乐;会和当年红星厂的老同事、老朋友们聚聚,聊聊过去的岁月,说说现在的生活。
刘建国后来也离开了红星厂,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得一般。他偶尔会在同学聚会上遇到陈卫东和赵红梅,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心里虽然还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释然。他知道,自己当年的做法不对,也祝福他们能一直幸福下去。
2022年,陈卫东和赵红梅结婚三十周年。这一年,他们的儿子陈向阳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他们的公司也成功上市,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三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他们没有大办,只是和家人一起,回到了农村老家,吃了一顿家常便饭。院子里的石榴树长得枝繁叶茂,就像他们的感情,历经三十年的风雨,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爸,妈,你们结婚三十年了,真厉害!”陈向阳笑着说,“你们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爱情传奇!”
“什么传奇啊,就是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互相包容,互相扶持。”陈卫东笑着说。
“是啊,”赵红梅说,“婚姻就像一场修行,需要两个人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当年我们始于一场戏,但我们用真心,把这场戏演成了一辈子的幸福。”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洒在一家人的脸上,温暖而美好。陈卫东牵着赵红梅的手,看着身边的父母和儿子,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他想起了1992年那个秋天,红星厂的分房公告,赵红梅找到他时的样子,那张沉甸甸的结婚证。他知道,那不仅仅是一场戏,更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是他幸福生活的起点。
岁月绵长,初心不忘。陈卫东和赵红梅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场意外的相遇,一次大胆的尝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轰轰烈烈的爱情,而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互相扶持,在于历经风雨后的不离不弃,在于用真心去经营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他们的幸福,还在继续,就像院子里的石榴树,年复一年,开花结果,绵延不绝。
来源:高贵海燕XZW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