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AI翻译的迅猛发展,“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而这项能力是AI难以替代的。”
面对AI翻译的迅猛发展,“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而这项能力是AI难以替代的。”
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毫无外语基础的人,似乎拿起手机就能和外国人交流。
看不懂的外国文字,通过简单“扫一扫”就能无障碍阅读,甚至还能发声或同声翻译。
很多人觉得,从此可以“交流无障碍,一机走天下。”
但董宇辉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思考:在AI时代,有了这些智能翻译工具,那语言的文化价值究竟何在?
想要理解董宇辉的观点,其实很简单,看看董宇辉的人生经历,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解员期间,董宇辉遇到了很多奇怪的问题。
一位英国建筑师指着唐代壁画《客使图》询问:“这些外国使节为何神情如此恭敬?”
董宇辉回忆道:“当时我意识到,简单的年代和事件说明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开始详细解释唐代的朝贡体系,将画面中的使节表情与当时的国际秩序联系起来,甚至对比了东方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文化差异。
“当我看到那位建筑师恍然大悟的表情时,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这种基于历史背景、文化比较的深度解读,是AI难以实现的。”
还有一次,在介绍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时,一位美国游客问他:“这匹马为什么嘴里含着杯子?”
董宇辉说:“我不仅要描述文物的外形,更要讲述唐代的舞马传统、玄宗时期的宫廷盛宴,以及安史之乱后这段繁华如何湮灭在历史中。”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真正的语言能力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灵相通,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递。
每个文物背后的故事,都需要讲解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找到恰当的阐释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活态传承,阐释历史,这一点AI翻译根本做不到。
在后来的新东方任教时期,董宇辉也创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
最经典的是他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讲解。
“直译成'I want to but I cannot'完全失去了中文的韵味。”董宇辉在课堂上这样说。
他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成语其实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尽人事'的态度,与英语中的'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渊源。”
他经常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在不同文化场景中体会语言使用的微妙差异。"
比如在拒绝邀请时,中文可能会说“我考虑考虑”,而英文直接说“I'm afraid I can't”。这背后其实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这些教学实践印证了哈佛大学语言学家黄正德的观点。
黄正德以做大脑骇客"为比喻,强调生成AI只能解决"什么"(What)的问题,却无法回答"如何"(How)与"为什么"(Why)。
他引用庄子的智慧“物物而勿物於物”,强调在AI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度思考、理论建构与科学解释的能力。
转型直播带货后,董宇辉将语言的文化价值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在一次销售东北大米的直播中,他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文化转译能力。
"这不仅仅是大米,"他举着一袋大米说,"这是《诗经》里的'黍稷方华',是杜甫笔下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当我们品尝这碗米饭时,尝的是中华农耕文明七千年的积淀。"
接着,他自然地切换到英语,向外国观众解释:"To our foreign friends, this rice is not just food. It carries the memor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Just as bread represents the culture of Europe, rice embodies the spirit of East Asia."
这种即时的文化转译和深度解读,展现了董宇辉作为文化使者的独特价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语言模型翻译质量评测报告》指出,AI在理解文化特定概念时仍然存在明显局限,这正好印证了董宇辉实践的意义。
董宇辉在不同场合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
在一次直播中,他需要向外国观众解释"江湖"这个概念。
“这不是简单的'rivers and lakes',”他说,“这是金庸笔下的侠义世界,是《庄子》中的'相忘于江湖',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想象。它包含着侠义、信誉、恩怨等复杂文化概念。”
他通过对比西方的“骑士精神”、日本的“武士道”,让这个中国特色概念变得可理解。
这种深度的文化解读和转译,需要解说者具备跨文化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联想能力。
董宇辉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语言交流是文化的深度对话,而不仅仅是信息的准确传递。
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化传译,到新东方课堂的文化解码,再到直播间的文化传播,董宇辉用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具体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依然是AI难以逾越的界限,语言的文化价值不会消失,反而愈加珍贵。
因为真正的语言艺术,不在于词汇的堆砌,而在于文化的共鸣;不在于语法的准确,而在于心灵的触动。
来源:地心力阿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