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文广告深植于多元地域市场,其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为传承这份行业瑰宝,“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应运而生。《中国广告》创想实验室与该项目中的记录者、浙江大学研究生吴品锜展开对话,围绕她参与撰写的“何开耀:贫瘠中的韧性与想象”这一人物专访,为
华文广告深植于多元地域市场,其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为传承这份行业瑰宝,“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应运而生。《中国广告》创想实验室与该项目中的记录者、浙江大学研究生吴品锜展开对话,围绕她参与撰写的“何开耀:贫瘠中的韧性与想象”这一人物专访,为探讨一段关于洞察、传承与勇气而进行的深度交流。
在吴品锜这次跨越地域与代际的交流中,她不仅深入观察了一位马来西亚华文广告人的创作现场,更触摸到了广告背后的人文温度与行业精神。正如她所体会到的:广告不仅是商业的传递,更是一段关乎人、文化与坚持的历程。我们以此切入,致敬所有为中国广告与品牌事业默默推动、始终前行的探索者——正是这些点滴记录,汇聚成行业记忆,也照亮未来之路。
吴品锜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23级研究生
“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何开耀:贫瘠中的韧性与想象”记录者
机缘巧合
接触传奇与经典
《中国广告》:
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纽约国际广告节以及“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的?这个项目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吴品锜:
我与纽约国际广告节的结缘,始于吴金君老师受我导师黄桑若邀请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一场讲座。那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这一国际盛事,之后便以线上实习生的身份参与其中,负责新闻稿和赛事规则的翻译等工作。而“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则因吴老师作为发起人给予我参与的机会,我深感荣幸,也由此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最吸引我的是,这个项目为我们这些学习广告或策略传播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见华文广告辉煌时期的重要窗口。目前已发布的几期内容涵盖众多业界前辈,作为广告专业的本科生,我曾在课堂学习中接触过他们的经典作品,如今能真实聆听他们的分享,倍感神奇。可以说,这个项目让我们得以直接对话传奇、触摸经典,对广告学子而言实属珍贵。
《中国广告》:
选择记录采访马来西亚华文广告人何开耀先生,是项目分配还是您主动的选择?在确定采访对象前,您对他的背景有哪些初步了解?
吴品锜:
其实我能采访何开耀先生,更多是机缘巧合。坦白说,在此之前我对他了解有限,毕竟我对马来西亚华文广告及广播领域并不熟悉。在确定采访后,我主要通过查阅何老师过去的访谈与作品来加深认识。比如他曾多次荣获马来西亚权威广告奖项“灵鹿奖”,其作品在官网上也有详细展示。此外,何老师本人也曾接受过一些访谈。通过这些材料,我逐步理解了他的创作理念与代表性作品。
《中国广告》:
作为“记录者”,您在团队中主要负责哪些工作?与其他成员协作时,是否有因文化或工作方式差异带来的挑战?
吴品锜:
在这次采访中,我主要负责前期资料搜集、访谈提纲拟定、线上采访以及后期稿件整理。由于线下拍摄由马来西亚当地的师生团队完成,我并未亲赴现场,因此并未强烈感受到文化或工作方式上的差异。但我也意识到这类挑战确实存在。参与项目这几年来——包括采访何老师的过程,让我更加体会到广告行业的本质,实则是洞察力的较量。
无论是广告还是人生
行动胜于言语
《中国广告》:
您的文章中提到何开耀先生有很多细腻的个人记忆,采访中您是如何引导他分享这些私人化且有温度的故事的?有没有某个瞬间让您觉得“真正走进了他的职业历程”?
吴品锜:
何老师本身非常乐于分享,无需过多引导。即使我只是询问某一件作品,他也会细致讲述其背后的创作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对广告事业的真挚热忱。尤其令我获益匪浅的是他分享那件实验性广播广告的创作过程:品牌方最初并未抱有太高期待,但播出后反响极佳。文章中也有提及,这件作品曾受到同公司英文文案创作的轻视,但最终却赢得奖项。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无论是广告还是人生,行动胜于言语——面对质疑无需多辩,事实自有其说服力。何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始终葆有的那份坚韧,令我备受触动。
《中国广告》:
从大四参与纽约国际广告节的项目到毕业,在这个过程中您对“广告行业”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之前是否觉得广告只是“商业宣传”,而通过何先生的经历,是否看到了广告的“文化价值”或“人性洞察”?
吴品锜:
何老师在创作中常刻意淡化个人身份与标签,彻底回归消费者视角,这是一种极为深刻的洞察方式。他让我意识到,广告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甚至带有些许心理学色彩。回看本科时所做的策划案,虽然也做了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市场调研,却容易陷入自我表达,未能真正与消费者平等对话,或是真诚感知其需求。
《中国广告》:
何先生提到自己“偶尔沮丧却仍坚守创意”,比如听众鼓励他继续做电台广告的细节,您在记录这些内容时,是否会产生情感共鸣?这个项目是否让您对“坚持”或“职业理想”有了新的理解?
吴品锜:
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做策划案,常常会过分自信,觉得肯定可以打动消费者。但通过这个项目以及与何老师的交流,我意识到消费者非常聪明,广告也充满各种可能性。我们不应自我设限,也不要限制他人,关键是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有效沟通,以开放心态理解彼此的差异。
回首往事,人们或许会一笑而过,但亲历之时必然充满艰难。可以想象,何老师当时也经历了不少挣扎,却依然选择坚守创意。而来自一直与他保持互动的听众们的鼓励,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力量。正因为华文广告领域中有像何开耀老师、吴金君老师这样持续发热的前辈,让我深感鼓舞。无论未来是否继续从事广告,他们全身心投入所爱的勇气,都值得我敬佩与学习。
做一个勇敢的人
始终保持前行
《中国广告》:
何开耀先生寄语“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希望能了解更多的广告人及作品。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您觉得这个项目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吴品锜:
我认为正如项目公众号简介中所写的——“留存及延续华文广告的历史和传奇”。它的核心在于传承。只要还有人铭记,华文广告的精神就依然具有生命力。我们所传承的不仅是前辈们具体的经验与智慧,更是他们敢于拼搏、创新与开拓的勇气。
《中国广告》: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参与这个项目的最大收获,您会怎么说?
吴品锜:
我想总结为“敢”——做一个勇敢的人。无论是广告创意,还是更广阔的人生,都需要胆大心细、不畏束缚。这种勇气不是莽撞,而是有策略、有智慧地尝试。要接受一切尚未发生的可能性,也要坦然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始终保持前行。
《中国广告》:
最后,您想对关注华文广告,或是对“华文广告口述历史”的读者说些什么?
吴品锜:
我想借何老师的话表达:这个项目与华文广告一样,都值得我们期待。有许多像何开耀老师、吴金君老师这样热爱华文广告的代表人物,正在持续为这个行业贡献光和热。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人感受到这些前辈的深远影响——无论是通过“华文广告口述历史”,还是杰出的作品。
文|丁佳雯
排版 | XG 审核|林莹
创刊44周年
视频号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传到公众号后台
来源:中国广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