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草书状元赵振作品出错谈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2:24 1

摘要:在书法艺术备受推崇的当下,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草书状元赵振的作品竟出现多处硬伤,竟然有三个问题,这不仅暴露出创作者自身的素养短板,更折射出当代书坛部分从业者的浮躁乱象。错字频现、排序混乱、落款不合时宜,这样的作品能跻身状元之列,着实令人唏嘘,也让我们不得不追问

在书法艺术备受推崇的当下,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草书状元赵振的作品竟出现多处硬伤,竟然有三个问题,这不仅暴露出创作者自身的素养短板,更折射出当代书坛部分从业者的浮躁乱象。错字频现、排序混乱、落款不合时宜,这样的作品能跻身状元之列,着实令人唏嘘,也让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书法创作,究竟该以何为根、以何为尺?

作品的首要硬伤是文字谬误触目惊心。“枝叶幽幽垂岳麓香”中“垂”书法作为文字的艺术载体,准确是底线,连基础文字都频频出错,何谈艺术表达?“烟篁”讲不通,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错字竟未被审读评委及时发现,既反映出评审环节的疏漏,也侧面说明当代书坛对“文字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已然下滑。而这类错误的根源,在于创作者自身的浅薄——多数所谓“书家”胸无点墨,既缺乏对经典文本的研读积累,也没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抄录作品时只求形似、不问字义,将书法沦为单纯的笔墨游戏,连“匠”所必备的技艺精度与文字敏感度都不具备。

其次,创作逻辑混乱无章。作品混杂宋代、清代、南北朝诗作,时序颠倒且主题涣散,毫无逻辑关联,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书法创作并非简单的笔墨堆砌,无论是组合作品还是单篇创作,都需遵循内在的逻辑脉络,或按时代演进,或按主题聚合,这是基本的创作常识。而赵振的作品全然不顾章法,本质上是创作者艺术认知的缺失——既没有对作品整体的把控能力,也缺乏对书法审美“整体性”的理解。这类创作者的工作室,与其说是艺术创作空间,不如说是缺乏审美与思考的“作坊”,只知机械模仿笔墨形态,却不懂作品的立意与架构,最终产出的不过是毫无灵魂的笔墨堆砌。

再者,落款不合时宜显浮躁。作品采用“穷款”形式,虽古代确有此传统,但古代汉碑、王琦志等的无款或穷款,与当时的创作语境、传播方式相适配。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作品需明确创作者信息以保障评审公正、便于受众认知,此时固守不合时宜的“穷款”,并非追求古意,而是对当代展览规则的漠视,更是自身创作态度浮躁的体现。这类创作者往往沉迷于“仿古”的表面形式,却未能真正理解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核,既不懂“古为今用”的创作智慧,也缺乏对当代书法生态的基本认知。

追根溯源,这类乱象的核心在于当代部分“书家”的素养断层。他们既没有扎实的文字学功底,对汉字的形、音、义缺乏系统认知;也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胸无点墨却急于求成,渴望通过赛事获奖快速成名;更没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将书法创作等同于“抄字”,忽视了艺术创作应有的敬畏之心与审美追求。他们的工作室连“作坊”都够不上——作坊尚且讲究技艺传承与质量把控,而这类创作者既无传承之根基,也无把控之能力,不过是借“书法”之名逐利的投机者。

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笔墨之韵与文化之魂的共生。当代书坛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的“状元”,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者;不是徒有其表的笔墨技巧,而是兼具文字功底、文化素养与艺术感悟的综合修养。赵振作品的出错,应成为当代书坛的一记警钟:唯有沉下心来研读经典、锤炼基本功,摒弃浮躁功利之心,回归书法艺术的本质,才能让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真正的光彩,而不是沦为“胸无点墨者”逐名逐利的工具。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