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点23分,她穿着那双紫色拖鞋,一步一步走进涨潮的容奇大桥底,像把最后一点力气也交给了江水。
“6点23分,她穿着那双紫色拖鞋,一步一步走进涨潮的容奇大桥底,像把最后一点力气也交给了江水。
”
画面停在这里,所有搜寻、分析、眼泪、争吵,都绕不开这30秒。
为什么偏偏是这天、这时、这身衣服?
把镜头往回倒,答案其实早就写好了。
11月5日6点23分,潮水在涨,桥底步道只剩她一个人。
公共视频里,她左手插兜,右手拎着一袋药,步子不快,却一次也没回头。
那天日出时间是6点31分,天刚擦亮,光线灰蓝,最容易让人分不清江面和天空。
她选在这个时间出门,是因为整夜没睡——医院记录写得明白,产后抑郁伴失眠已持续两周,凌晨3点到5点最难熬。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说,这个时段是抑郁症状最高发,患者最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觉得一切都不会好了。
她没留下字条,只带走了药袋,说明她原本可能想去医院,但走到江边,潮水声盖过了理智。
紫色拖鞋和黑红格子裤,是家里最显眼的搭配。
丈夫后来回忆,前一天晚上她把这身衣服叠好放在床头,像是提前做了决定。
紫色拖鞋是网购的,鞋底磨得发亮,说明她常穿;格子裤是怀孕前买的,裤腰已经勒得紧。
她穿着这两件“最日常”的衣物出门,是不想引人注意,还是想让家人一眼认出?
没人知道。
但正是这身罕见组合,让志愿者在派发寻人启事时有了最清晰的特征:162厘米,左眼左下角黑痣,紫拖鞋,格子裤。
蓝天救援队连续三天用声呐扫水底,志愿者沿岸拉网,范围从桥底一直拉到下游马冈村段。
水文部门给了流速模型:当天涨潮速度每秒0.8米,3小时就能把漂浮物带到10公里外。
可三天过去,声呐只扫到一堆废铁和烂木头。
警方用最新人脸识别系统把周边30个摄像头72小时录像跑了一遍,确认她没上任何一辆车。
结论只剩一个:人还在水里,或者被潮水带进了更远的支流。
顺德区妇联启动应急援助,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给家属做辅导。
丈夫红着眼说:“她失眠那两周,我光想着孩子,没听她夜里哭。
”专家教家属用“三栏记录法”:事实——她凌晨3点坐起来哭;想法——她觉得拖累了全家;证据——孩子黄疸高,她自责没喂好。
写下来才发现,每一条“灾难化想法”都能找到反证,可当时没人帮她拆。
佛山市社会心理服务热线82667888开通专线,两天接了47通求助,其中5通是产后抑郁家属,说的都是同一句话:“我怕她哪天也这样走出去。
”
法院已经启动宣告失踪程序,法律要件是下落不明满两个月。
时间卡在1月5日,如果那天还没找到,丈夫就得去签字。
妈妈群把寻人启事印成A4彩页,15公里内的小区、菜市场、幼儿园门口全贴遍。
有人拍到一张背影,紫拖鞋格子裤,冲过去才发现是志愿者自己穿着同款。
这种乌龙一天能遇上三四回,大家还是坚持贴,因为“万一呢”。
精神科专家给出两条硬提醒:第一,产后抑郁不是“想开点”就能好,是激素断崖式下跌加睡眠剥夺,大脑真的会“坏”;第二,凌晨3点到5点,家属必须醒着,哪怕只是陪坐,也比让患者一个人熬强。
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准备把产后抑郁筛查提前到出院前24小时,填一份量表只要5分钟,能筛出80%的高危人群。
现在搜寻重点往下游移了3公里,因为水文模型显示,如果人漂浮,第七天会卡在马冈村一处回水湾。
蓝天救援队每天7点下水,17点收队,队员说:“水温14度,人在水里撑不过20分钟。
”这句话家属听了三遍,每次听完都沉默。
把整件事拆开看,每一步都有机会拦住她:如果丈夫那晚没睡死,如果社区医院多问一句“你夜里睡得好吗”,如果药房给她开安眠药时提醒家属陪同。
可现实没有如果,只有6点23分那个越走越远的背影。
同样的事,去年11月在东莞也发生过,一位妈妈抱着三个月大的孩子跳桥,遗书只有一句“我对不起孩子”。
再往前,广州一位博士妈妈产后抑郁,从26楼跳下,留下一本写满“我撑不住了”的日记。
她们都走过同一条路:失眠、自责、灾难化思维、凌晨出走。
区别只是,有人被拉回来,有人没等到那只手。
容桂水道还在涨潮,志愿者每天换一班人,寻人启事被雨水泡烂再贴新的。
丈夫把孩子的百天照设成群头像,配文:“等你回家吹蜡烛。
”
人到底能不能被找回来?
如果那天有人醒着陪她熬过5点,如果社区医院多问一句,如果药房多一句提醒,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来源:积极的生活家P9NfAd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