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2个老朋友,心已彻底倒向美国,曾出口过不少尖端装备给咱
回顾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历程,有两个国家的名字曾格外闪亮:一个是以色列,在西方严密封锁时为我们提供了关键雷达与无人机技术;另一个是乌克兰,将航母与战机发动机等压箱底宝贝倾囊相授。
然而时过境迁,这两位曾经的“老朋友”在外交天平上已彻底倒向美国。这段从亲密合作到渐行渐远的故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国际政治变迁?
一、 以色列:技术合作的“破冰者”与无奈的转向
上世纪80年代,当中西方关系回暖,以色列敏锐地捕捉到战略机遇。这个同样面临复杂地缘环境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军工科技,成为中国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重要窗口。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费尔康”预警机项目。当时,中国急需先进的空中预警能力,以色列在美国明确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大胆提出用伊尔-76运输机搭载其先进的“费尔康”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
这笔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一度让中国空中力量看到跨越式发展的曙光。尽管在美国巨大压力下项目最终流产,但技术交流的种子已经播下。
更成功的合作在无人机领域。以色列向中国出口了“哈比”反辐射无人机,这种能够自主搜寻并摧毁雷达目标的智能武器,极大开阔了我军电子战思路。通过技术借鉴与消化吸收,中国军工人员逐步发展出如今庞大的“彩虹”、“翼龙”系列无人机家族。
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以军事合作的光环迅速褪色。根本原因在于,以色列的核心利益始终与美国绑定。当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崛起,被美国视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时,以色列不得不遵从华盛顿的意志,逐步关闭了对华高端军事技术合作的大门。
二、 乌克兰:苏联遗产的“搬运工”与战略困境
与以色列不同,乌克兰对中国的帮助,更多是苏联解体后的历史机缘。作为苏联重要的军工基地,乌克兰继承了庞大而先进的国防遗产,而这恰好满足了当时中国军队现代化最急迫的需求。
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瓦良格”号航母。这艘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停工多年的巨舰,最终被中国购买,历经艰难险阻拖回大连,并重生为今天的“辽宁舰”。它不仅是中国第一艘航母,更是一所“大学”,让我们系统掌握了航母的设计、建造与改装技术。
比航母影响更深远的,是动力“心脏”。乌克兰先后向中国出口了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这直接推动了国产驱逐舰实现“心脏”自主化,让中华神盾舰艇得以“下饺子”。同时,“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船的引进,也快速提升了我军两栖投送能力。
但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是决定性转折点。面临生存威胁的乌克兰,将外交和安全保障完全寄托于美国和北约,对华军事合作自然大幅收缩。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更彻底融入西方阵营,昔日的军事技术合作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回顾这两段“蜜月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战略需求和互补的利益:中国需要技术,以色列和乌克兰则需要资金和市场来维持自身军工体系的运转。
而当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它们出于自身生存与安全的最高考量,选择完全倒向美国主导的体系,也是现实主义的必然选择。
#亚太瞭望台#
来源:迷彩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