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中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的气息。GDP年年攀升,高楼拔地而起,钱包越来越鼓,可人心却愈发空虚。复旦教授王德峰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色欲望奔涌不休。”——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命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的现实。我们到底怎么了?
当下中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的气息。GDP年年攀升,高楼拔地而起,钱包越来越鼓,可人心却愈发空虚。复旦教授王德峰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色欲望奔涌不休。”——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命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的现实。我们到底怎么了?
功利主义,正在吞噬我们的灵魂
随便打开社交媒体,满屏皆是“暴富秘籍”“30天财富自由”的速成神话。职场里,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的人步步高升,而踏实做事的人却被边缘化;直播间里,虚假宣传、夸大其词成了“流量密码”,消费者成了被割的韭菜;亲朋邻里之间,一点利益冲突就能撕破脸皮,甚至对簿公堂……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更可怕的是,年轻人早已深陷这场狂潮之中。“成功学”大行其道,多少人把“年薪百万”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不惜透支健康、牺牲家庭,甚至抛弃底线。他们喊出“996是福报”的口号,却忘了,人生不该只是一场精疲力尽的“内卷马拉松”。
历史的教训:道义崩塌,终将反噬
难道功利就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吗?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商业史,真正屹立不倒的,恰恰是那些坚守道义的人。
晋商乔致庸的“诚信为本”,让他赢得商界百年声誉;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祖训,至今仍是国药之冠。反观今日,多少网红品牌靠噱头一夜爆红,却又因欺诈消费者而迅速崩塌?多少企业风光上市,却因偷工减料、压榨员工而轰然倒闭?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短视的功利主义,终究无法撑起民族的脊梁。
仍有微光:那些未被功利吞噬的坚守者
幸运的是,即使在最浮躁的年代,依然有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个社会的良知。
张桂梅扎根山区数十年,用生命托起无数女孩的求学梦,她说:“我这辈子就是来帮她们的。”暴雨中,快递小哥冒着生命危险送考生赴考,面对酬金只是笑笑:“帮人是应该的。”还有那些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那些不为高薪诱惑而坚持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
他们不是什么圣人,只是普通人,但他们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的道义根基,并未完全崩塌。
民族的未来,在功利与道义间找到平衡
我们无法否认,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性本能,功利本身并非原罪。但一个只认钱的社会,注定会沦为冷漠的丛林。
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GDP的数字,更在于整个民族的精气神。犹太民族历经千年流散仍能屹立不倒,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多少财富,而是因为他们坚守了信仰与文化。同理,中国若想在全球化浪潮中真正挺起脊梁,就必须重拾“义利之辨”——功利可以是动力,但不能成为唯一的信条。
我们该怎么做?从自己开始
王德峰的警告,不是让我们彻底摒弃功利,而是提醒我们:别在狂奔中丢失了灵魂。
试着在职场竞争中保留一点底线,别让利益吞噬良知;在金钱游戏中给自己留几分清醒,别沦为欲望的奴隶;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读一本书,做一件纯粹因为“喜欢”而非“有用”的事。
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场社会浮躁浪潮中的一束微光。
来源:海上捕鱼虾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