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叫《打破队列:以色列战争内幕》的片子,全是以色列国防军士兵的亲口证词,说出来的事儿让人后背发凉。
英国ITV电视台要播的一部纪录片,最近让以巴冲突再次成为焦点。
这部叫《打破队列:以色列战争内幕》的片子,全是以色列国防军士兵的亲口证词,说出来的事儿让人后背发凉。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袭击造成约1200名以色列人和外国公民遇害,之后以军对加沙展开军事行动。
本以为战场会有基本规则,可纪录片里的士兵却说,在加沙,那些规则早就不算数了。
坦克部队指挥官丹尼尔直言,想毫无顾忌地开枪,在那儿完全能做到。
装甲部队军官约塔姆・维尔克上尉提到,以军基础训练时反复强调“手段、意图和能力”准则。
简单说,只有确定目标能造成伤害,士兵才能开火,可到了加沙,这准则直接被抛到脑后。
“加沙根本不存在那套准则”,约塔姆的话不是空穴来风。
另一名代号“埃利”的士兵说,生死不是由程序决定的,全看现场指挥官的良知。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敌人的界定全凭主观判断,走得快慢、同行人数,都可能被当成可疑点。
埃利还说了件真事儿,有位军官认定屋顶晾衣服的男子是观察哨,哪怕能清楚看到对方在晾衣服,也下令坦克开火,导致建筑物半边坍塌,多人死伤。
战争再残酷,也该有底线。
把平民的生死交给个人良知,而这良知又没任何约束,后果可想而知。
更离谱的是,以军还在加沙用平民当人体盾牌,这种做法被私下称为“蚊子协议”。
丹尼尔详细说了操作流程:让平民进入地下隧道,他们背心里装着iPhone,行走时实时发送GPS信息,帮军队绘制隧道地图。
这种方法被指挥官认可后,短短一周就传遍了各个连队。
可以军官方明确说禁止这种行为,士兵的证词却狠狠打了脸。
人道主义援助站本是平民的求生希望,在加沙却成了死亡陷阱。
承包商萨姆在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食品分发点工作,他亲眼看到两名青年因为抢夺救济物资奔跑,被士兵追上后跪地开枪打死。
还有一辆载着四名平民的普通汽车,也被附近的以军坦克摧毁。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至少944名巴勒斯坦平民在援助站周边丧生。
这些离谱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看不见的推手。
以色列政界和宗教领袖的言论,让很多士兵觉得所有巴勒斯坦人都是合法打击目标。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在2023年10月7日袭击后不久就说,整个巴勒斯坦民族都难辞其咎,所谓平民不知情、未参与的说法是谎言。
这句话被联合国调查委员会列为煽动性言论,9月时该委员会还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实施了种族灭绝。
虽然赫尔佐格的发言人后来辩解,说总统一直倡导人道主义、保护无辜者,但这番言论造成的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坦克部队指挥官丹尼尔说,“没有无辜者”的论调在军队基层到处都是,听多了就慢慢信了。
宗教领袖也在推波助澜,少校内塔・卡斯平提到,有次旅部拉比坐在他身边,花半小时解释为什么要报复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人,还说不用区别对待。
极端犹太教牧师阿夫拉罕・扎尔比夫更直接,他宣称加沙的一切都是恐怖主义基础设施,还亲自驾驶军用推土机作战,说自己的战术被以军整体采纳,这一点从军方大批采购装甲推土机就能看出来。
战争中领袖和宗教人士的言论影响力极大。
当“报复”“没有无辜者”这样的说法被反复强调,士兵的道德底线很容易被突破。
以军官方一直说自己恪守法治原则,履行法律与道德义务,可士兵的证词、联合国的调查结论,都和这些声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逾6.9万巴勒斯坦人丧生,即便一个月前达成了停火协议,死亡依然在持续。
以军曾对《卫报》关于83%遇难者是平民的分析提出异议,但大量平民伤亡是不争的事实。
更让人无奈的是,针对这些平民死亡事件的内部调查,几乎没产生任何纪律处分或法律追责。
纪录片里,很多士兵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丹尼尔坦言,加沙的经历摧毁了他作为以色列国防军军官的全部自豪感,剩下的只有耻辱。
这句话让人感触很深,当一套本应约束行为的规则被抛弃,当良知被极端论调淹没,受伤的不只是平民,还有士兵自己的灵魂。
加沙的土地上,坍塌的不只是建筑,还有人们心中关于对错的基本准则。
联合国的认定、士兵的证词、平民的伤亡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战争不能没有底线。
人道主义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保护每个生命的最后屏障。
如今,纪录片还没正式播出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希望这些证词能让更多人看到冲突的真相,也希望国际社会能真正行动起来,推动冲突的和平解决。
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平民的生命都不该被轻易剥夺,战争伦理的底线也不该被随意突破。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