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勇,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党委书记王淼,副院长崔月梅、哈斯敖登、副书记李依霖,副院长亓雯出席会议。同时邀请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肖向荣,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许宁以及来自中国舞蹈家协
11月8日,以“跨界对话、协同创新”为引领举办的“互通·互融·互鉴: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开幕。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勇,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党委书记王淼,副院长崔月梅、哈斯敖登、副书记李依霖,副院长亓雯出席会议。同时邀请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肖向荣,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许宁以及来自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中国艺术报》社、西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浙江音乐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学院,新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院校的嘉宾与学者代表齐聚中央民族大学,共同见证会议盛况。
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崔月梅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勇在致辞中谈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为高等教育指明方向。此次会议响应国家战略,结合学校舞蹈专业发展,承担传承弘扬文化、培养人才等使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底蕴深厚,舞蹈学特色鲜明,舞蹈学院成绩斐然离不开各方努力传承。新时代舞蹈学高质量发展需跨学科融合,会议聚焦跨学科融合等亟须解决问题。舞蹈艺术是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当下需探讨其发展路径。此次会议将通过舞蹈创新人才培养,为构建相关体系作出贡献,期待与会者深入交流合作,为构建中国特色舞蹈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也为学校发展提宝贵经验。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在致辞表示,值此积蓄力量的时节,大家因共同的关切相聚于此,在学术会议中深耕细作,共同倾听时代的需求、汇聚智慧,为中国舞蹈事业积蓄发展力量。期望此次论坛所探索的内容,能为舞蹈拔尖人才培养“山脉”添砖加瓦,实现创新层面的深度交融与裂变,培育出既具备多种能力又能专注于传承,且能创作出高峰艺术作品的人才。本次论坛的思想碰撞、艺术思考和教学展示,很好地诠释了此次会议的主题。民大舞院已做好充分准备,相信在经过思想碰撞后,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会更加蓬勃,前行的道路也会更加清晰。
专家主旨发言(第一场)
第一场学术会议由11位专家围绕议题“互通与互融:舞蹈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研究”进行主旨发言,由延边大学向开明教授以及浙江音乐学院徐颃教授担任评议人。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一级编剧、博士生导师许锐教授以《实践与理论融合融通的舞蹈学科之路》为题展开分享。在人工智能时代,舞蹈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全球文科衰退危机凸显,高校文科专业遭受冲击,经合组织报告指出多数成员国人文学科入学人数持续下降,艺考学生数量也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凭借强大替代能力全方位改变世界,并逐步渗透艺术创作领域。北京舞蹈学院参加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引发广泛关注,让我们看到人形机器人的情绪与审美价值。面对变局,舞蹈的理论与实践长期存在隔阂,对应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培养体系,二者研究路径差异明显,相互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应推动传统学术研究深入实践,促使实践迈向研究性探索,让专业学位培养成为“研究性实践”,让学术学位培养成为“实践性研究”。这样舞蹈学科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与变革同步,实践和理论的融合融通无疑是根本之道。期待大家齐心协力为舞蹈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江东研究员以《高等专业学位的教育及其展望》为题进行分享,指出教育古今中外皆存,中国劝学苦读诗篇众多,但如今教育面临诸多新鲜事,即要创造未曾有过的内容。专业舞蹈教育始于1954年中专,此前学历教育多借鉴苏联、欧美模式有榜样可循,如今专业学位博士出现后无现成样本可依。我国1997年开启舞蹈学博士培养,过程成熟,但舞蹈专业博士培养成棘手问题。展望未来,建议从“学、教、评”三个角度考量:“学”上,各层次教育解决问题不同,专业博士课程设计不能重复,要满足社会需求,专博招生多为审核制,学生基础与培养目标是否一致是挑战;“教”上,师资是关键,北舞的师资储备实力雄厚,是一个标杆,可为参照,对其他各教学单位而言是个挑战;“评”上,现有评价方式机械片面,需摸索既严谨又能落地的评价机制反推教学。“学、教、评”链条对专业博士培养是根本保证。此外,期待年轻的高端人才能够融入国际交流,契合国家文化战略,此事既不新鲜又新鲜,考验教学智慧,期望遵循教育本质,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舞蹈专业博士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舞蹈分委会召集人)、博士生导师肖向荣教授以《从身体本体到数字共生:舞蹈博士课程体系的互融性建构》为题进行分享,指出当下AIGC生成式艺术正蓬勃兴起,人形机器人与具身理论也备受各方关注。在此形势下,专业博士该如何应对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专业博士既要深入钻研经典艺术,又要积极探索艺术前沿领域,坚守艺术本体,重视人的特质,积极拥抱AIGC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在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本科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硕士阶段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破题意识;博士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以人机共舞作品《秦俑魂》为例,指出人与机器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迁就、彼此融合。在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需要重新审视舞蹈学科的发展方向,在AIGC时代探寻舞蹈艺术面临的新问题。当下,人类向人工智能学习已成典型。艺术创作需考量大众互动参与。新质生产力推动下,艺术领域步入共创美学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算法将共融共存,进入“后人类”状态,技术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人类共存必要条件。故而,要回归艺术本体、研究元语言,于技术演进中重新审视舞蹈学科发展,培养有研究性实践能力的博士人才。
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舞蹈学研究所所长徐颃教授以《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为主题进行分享。指出中国专业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得益于跨文化交流的经验。早期舞蹈教育学制的设置以及创表专业的建设都有前苏联专家的帮助,跨文化交流的智慧奠定了中国舞蹈教育早期发展的基础。从中国舞蹈文化走出去的具体历史事件来看,贾作光的《鄂尔多斯》在国际舞台上斩获荣誉,东方歌舞团的舞蹈外交,以及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也充分彰显跨文化交流对中国舞蹈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国舞蹈在跨文化选择过程中,背后存在着共同的逻辑选择。首先人类在编制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的过程中,让跨文化理解成为可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舞蹈能够互为欣赏、互为理解。其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代实践让我们重新思考民族舞蹈文化的优秀遗产如何通过中国艺术表达的有效途径成为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现实可能。它提示着我们在开展学科建设和创作表演中,要努力在特定审美风格的民族性舞蹈文化中附加当代性、全球性、审美性的技术策略,让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在国际化交流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以《论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关系》为主题进行分享,指出中国艺术界存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两张皮”现象,打破二者对立是共同挑战。当代艺术人类学重视艺术实践,其特征能接近实践、发现艺术表现的多元文化逻辑;艺术实践为人类学提供研究的现实场域,也挑战其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促使人类学家反思科学与艺术关系。人类学与艺术实践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如目标、阐释、语境关注等方面有差异,跨界艺术实践还有伦理困境。艺术实践矛盾反映深层结构问题。应接受学科逻辑差异,将张力转化为对话。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实践通过体验式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形成新的范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往复循环。结合实践的探索让理论更具阐释力,回应多元实践、揭示权力结构、实现理论转化。经相关训练且具有反思意识的研究者在艺术实践田野民族志研究中就有可能补充、完善和修正现有理论,进行学术对话,实现理论创新。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姜铁红教授以《智舞未来—AI时代舞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教育担当》为主题进行分享,认为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人工智能融入教学教育,舞蹈教育站在历史拐点,需给出中国答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演进重塑创作传播等规则,深度介入舞蹈艺术,舞蹈教育体系面临新挑战,传统课程体系对数字技术包容度有限,教师队伍数字素养参差不齐。AI技术介入舞蹈教育是变革杠杆,将推动中国舞蹈理论现代化建构,重塑创作重点,实现教学科学化转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锻造智能型艺术人才,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传播者、话语体系建构者,依托数据库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可视化与系统化,开拓“舞蹈+”新蓝海,改变学生就业模式。呼吁引领学科和师生转型;教师队伍要从“经验权威”到“AI时代学习伙伴”;舞蹈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教师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倡导变革,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对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回应,携手打造舞蹈教学新场景,让科技为舞蹈插上翅膀。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党委书记、舞蹈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向开明教授以《共鉴共生:民族舞蹈三大体系建构中课程体系与教材的“再构”》为主题进行分享,指出2022年舞蹈学科成为独立学科,2024年开启学术和专业博士学位分类发展,如何建构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机遇与挑战。“再构”定位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育人双向并行为点,调整、重组和拓展课程及教学内容为线,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需求为面。舞蹈教育从单一术科技能型、学术型教育形成“三轨并行”模式,课程体系与教材“再构”经历多个阶段。其目标是构建高层次学科体系与培养高端舞蹈艺术人才,民族地区专业艺术院校肩负民族艺术人才培养重任,具有“民族”“育人”“学科”三重属性。专业舞蹈博士人才培养处于探索阶段,要建构舞蹈本体论等学术体系,借鉴其他经验形成中国现代化知识体系。未来要以东方哲学思想开辟培养跨文化高层次舞蹈人才新路,引领世界舞蹈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朴永光教授以《论跳舞的身体》为主题进行分享,认为身体是舞者习舞、跳舞的手段,培养舞者需自觉跳舞的身体,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视野认识跳舞的身体。自然科学视野下,人体是被“遮蔽”或“悬置”文化属性的,物质意义上人体是独特存在,生物意义上人体有时空性、随意性、可模仿性、可叙事性等特点,是感知世界的中间环节。人文科学视野下,身体有文化观念、美学观念、舞蹈观念,不同文化赋予身体不同含义,审美观念渗透到身体,舞蹈界有特定舞蹈观念对身体美的理解。舞蹈实践视野下,优秀舞蹈演员的身体应具有形体美、有体能、有动觉、会跳舞、能表演、有灵魂等特点。作为老师应让学生有高质量专业之身、内涵丰富的文化之心,恪守为艺之道的职业之德。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马云霞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舞蹈拔尖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构想》为主题进行分享,提出本硕博贯通培养构想。本硕博贯通培养核心逻辑是本科筑基与发现,硕士聚焦与整合,博士突破引领,优势在于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无缝衔接和加速成长。新文科具有“跨界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建议早期引入多学科课程,支持跨学科课题长期深耕。战略逻辑是满足国家人才需求,改进传统分段式培养不足,汇聚顶尖资源实现精英化、标准化培养。路径设计包括选拔与动态分流,课程设计一体化、模块化、个性化定制,导师组全程陪伴。核心环节设计包括研究性实践和国际化培养。面临师资队伍、课程与培养模式、评价机制、资源与制度保障等层面挑战。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包括师资重构、课程整体设计、完善评价体系、制度保障。未来预期是建立系统工程,实现精英化模式资源配置,动态分流确保人才质量,促进知识融合转化,深化跨学科协同平台建设,拓展国际化培养路径,探索评价体系多元创新,推动舞蹈学科向纵深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金浩研究员以《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探寻》为主题进行分享,指出时代浪潮中舞蹈教育面临着新命题,教材、课程、教师是关键,舞蹈老师要一专多能。伴随着国际教育新格局来临,学生思辨能力和国际化培养是重要标志。高等教育要打破旧范式,关注传统渠道拓宽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全面个性的教育新体验。艺文并重与道技兼修很重要,文史哲是舞蹈学科的基础,脱离了文学滋养的艺术根基不牢,跨界融合将是新发展方向。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构建专业宽向度审美、高精尖专才的三角模型,以关键少数带动大多数发展。再造与内训需系统观念,舞蹈教育面临付费求学与市场挑选双重压力,教育者要思考给学生什么?慎谈创新是因为传统需要真正继承才能延展,开源与节流同等重要。打造合理营养课程菜单很重要,教研要正常化,要关注新知融入。选修课应有试验性,小学期与弹性单元打破学期壁垒,教师要转变角色,勇于面对社会发展,须重新梳理师生关系。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艺术交往中将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梅教授以《跨界与协同: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为主题进行分享,认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其学位设立与完善是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核心引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科理念学理构建、学术引领能力、跨学科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舞蹈专业博士培养体系薄弱。战略意义上,构建中国特色舞蹈学科体系是新时代要求,博士点设立提升舞蹈学自主地位。博士人才培养是驱动学科创新发展核心力量,要培养兼具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舞蹈人才。舞蹈专业博士点建设需系列配套体系支撑,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师资配置是核心。可构建“地域性、跨学科、双导师”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成果导向评价标准,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舞蹈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舞蹈专业人才。望各高校携手聚力,共同推动舞蹈学科完善向好。
来源:北青社区报一点号
